分享

瓷器交易背后的“传承”

 荣纳堂 2023-05-06 发布于天津

转自 桃花源

原标题: 熊猫专栏——从仇焱之旧藏溢价“10倍”的钧窑盘来聊聊—“传承”

一说到器物的“传承”,相信很多人就说了,这是拍卖行的“忽悠”,是海外拍卖行蒙骗国内人的“骗局”等等诸如此类的观点,所以,假如您也是持这种观点,那么就可以关闭此链接了,我们探讨的话题并不在一个维度上。

4月在巴黎小拍ADER拍卖,出现了一只钧窑盘,估价15000欧,落槌价18万欧,加佣金和税折合人民币近200万

而这只盘子最大的亮点,是它的“传承”,它来自20世纪英国著名收藏家克拉克伉俪与藏界“顶流”仇焱之旧藏,并且有1952年英国东方陶瓷学会的展览记录并且还有2次出版

相信所有看到这只盘子的藏家,吸引你的第一眼并不是这只盘子多么美,而是它底部的满满当当的标签,有这么多“来源”的加持,所以,这只盘子拍卖前大家就知道会卖的很贵,但最终近200万人民币的成交价,相信还是超过了绝大多数人的预期,当然,也超出了我的预算。

从这只盘子本身品质来说,非常不错,典型的天青釉,金代钧窑,满釉支烧,但此类折沿盘在钧窑中,属于较为大宗的产品,市场上也时有见到,最近类似的一例是在纽约佳士得2022年秋拍,lot950号,仅以30240美金成交,相比较之下,两只盘子品质旗鼓相当,但最终的成交价,却相差10倍,而巴黎这只盘子多的这10倍的溢价,买家当之无愧是为这只盘子背后的“传承”买单。

2022纽约佳士得

lot950号

那么,由此我想以这只盘子为例,展开本文的讨论:

1:什么是传承?

2:传承的背后是什么?

3:买器物还是买传承?

01

 什么是传承?

当我们翻看拍卖图录的时候,常常会发现,有的器物下面会有单独的一列说明,起首是“Provenance”,后面往往是一个人的名字或者是之前的出版纪录,用中文翻译过来,这一栏的说明是器物“来源”的备注,而对藏家来说,它有一个更有含义的称呼——“传承”。

当下,“传承”对大多数藏家来说已经并不是陌生的词汇,甚至,成为了购买决策的关键因素,纵览国际拍卖市场上的诸多高价拍品,尤其是过亿元的拍品,无一不拥有赫赫来源,累累著录,一道道“传承”经历仿佛是最好的证明,证明的是其高贵出身与存世所珍的非凡。

如此例金代钧窑盘的“传承”来说,堪称是宋瓷传承届的“爱马仕”。首先它的前两任藏家,是鼎鼎大名的英国著名收藏家克拉克伉俪——其收藏以宋瓷为主,大英博物馆所珍藏的汝窑玉壶春瓶以及花口洗,即是由克拉克伉俪所捐赠的。另一位藏家,则是20世纪鼎鼎大名的著名古董商仇焱之,自克拉克伉俪释出后一直在仇焱之手中珍藏,在其去世后1981年苏富比世纪拍卖专场中再次释出,并且它还历经1952年东方陶瓷学会以及1954年威尼斯总督宫中国艺术展览的记录,以及出版。堪称传承显赫,这累累的传承,宣告了它近百年来不凡的传世经历,而图录中所收录的黑白或彩色照片,不禁让人想望,在上世纪照相技术并不发达的时代,它被历任藏家们所尊崇的地位,而它每次出现也无疑应证了那句俗话“器随人贵,名随器传”。

02

传承的背后是什么?

时至今日,所谓“传承有序”,仿若成为了很多藏家在购买重要器物的共识,香港天民楼葛先生在接受采访时曾说“在我看来比较可靠的办法,还是查找流传经过。特别是明代的一系列藏品,都是原来著名收藏家所藏,这是最靠得住的一个来源。”

对大多数藏家来说,“传承”是规避收藏风险的一个手段,正如葛先生所言,中国艺术品经过近50年公开市场的拍卖,大部分好东西已经在之前露过面了,而作为后来者的藏家来说,可以追溯到这件器物在几十年前的展览或者出版纪录,本身就是一个信心上的增进器。

对我来说,有时候亦会借助“传承”信息来分析一件器物的好坏,比如通过此前展览和出版的内容分析器物的品级,通过藏家的背景作为线索来发掘这件器物更多隐藏的信息,而其背后的藏家故事与器物流传经历的本身亦令人神往。

每当从图录上看到传承Provenance后面的名字的时候,我都会去查查这位藏家的经历,从如雷贯耳的卢芹斋,到“捡漏大王”仇焱之,再到拍卖场上仿若拥有力拔千钧之力的“小拿破仑”坂本五郎,当下古董界的“当红炸子鸡”ESKENAZI,以及叫我“BOY”的J.J LALLY这些原本陌生而又遥远的名字,因为了解他们的故事而觉得生动与鲜活。我看到了卢芹斋在晚年内心的纠结与苦恼,仇焱之的“艺多不压身”——超凡的语言能力构筑了它与海外藏家交流生意的基石,而堪称美国上世纪品位最高的藏家 Stephen Junkunc Ⅲ,在得知卢芹斋退休后专程给他写的感谢信,这种藏家与古董商的深厚友谊令人动容。而当下最红的古董商ESKENAZI,也曾因为买到东西卖不出去而苦恼,作为一枚收藏界的后辈,我仰慕他们丰富的收藏与传奇的人生故事,而传奇“背后”的这些点滴,也许才是他们更真实的一面,“奇迹”只存在于神话中,所有现实生活中的传奇都是有血有肉的人来构筑的。

但不可否认,所谓的“传承”与“来源”本身,其实是十足的舶来品,它所建立的底层逻辑和构架是在上世纪以英美藏家为主导的中国艺术收藏研究展览出版等一系列活动所组成的,假设,如果没有伦敦东方陶瓷学会,那么当下很多器物会少了很多“来源”,这些西方藏家通过不吝于私的收藏,与学者、博物馆的联动,通过研究、展览以及出版的图录,来分享中国艺术的热忱,历经时光的沉淀,他们的行为记录却成为了这件器物传世的折射而对一件器物来说,拥有传承记录的本身,无疑是增加了一层深厚的“人文”包浆,以一件器物为脉络纵览近百年历程,无论是曾展出于某个博物馆,亦或是被某位学者所引用,这无形也是一份丰厚的传奇历程,假如你可以买到曾经翻阅的书籍上的器物,或者这件器物曾经在V&A或者你曾游览过的博物馆中展出,这份兴奋与感受,只有得到的刹那才可以体会。

03

买器物还是买传承?

上面说了“传承”的很多好话,下面,我们来再聊聊,“传承”的局限。

并不是所有带《传承》的东西都是好的

 ——其实翻看过往图录的时候,会发现一些很重要的藏家也会收藏很多在当下看来很普通的东西(比如磁州窑的一些碗),有的甚至还会被多次引用与出版,有的甚至是民国仿品,也被当作“本朝”的真品展览出版,这是基于当年有限的资料与器物认知上所建立的判断,我们无法苛责这些几十年前的学者与藏家可以构建对器物完美准确的认知,但是,当下的我们需要站在当代的理解来客观的面对这些器物,而不是刻舟求剑的拿前人的局限来一叶障目,所以,“传承”的本身,也需要分析和判断,而不是万能良药。


摒弃追星思维

 ——藏家其实看到“传承”的时候,很多时候都有种追星思维,当然,这说的就是我….尤其是看到卡尔坎普那标志性的黄色“CK”logo的时候,我就觉得这个器物就应该买下来…但CK真的也有很多普通的东西,有的时候我买下来后就会左看右看,发现除了底部的那个标签吸引我之外,这个东西实在没啥可看的,当然,假如你就是仇焱之,安思远的FANS那我觉得无可厚非,毕竟球星卡都可以卖的很贵,Idol的价值是无限的,但你如果只是基于对“来源”名号的信任就做决定的话,那我建议你要三思,毕竟ESKENAZI也承认自己曾经“打过眼”,在古代艺术品领域,没有任何一个“来源”可以打包票。


有些传承,可能永远无法证实

 在上世纪,摄影与印刷技术不发达,所以很多重要的展览图录中只选取了部分器物的照片,其他的则是仅有简单的文字描述,除非这件器物本身保留有当时的展览标签,否则,那么这次的“传承”著录将很难被当下证实,同时,因为技术条件的所限,很多黑白照片不清晰,也导致很多器物无法对应,所以,当下这些可追溯来源的器物,都是幸运的,而大多数器物的来源,已经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埋没在了传承的本身中,这是不得不说的现实。


没有传承的器物,一样值得我们尊重

 我在和藏家交流器物的时候,最不想听到的一句话就是“这件东西没有传承,我看都不会看”。

那我其实更想问的是,“你喜欢的是传承还是器物本身?”

我知道,在当下,“传承”对藏家来说是购买的信心,对拍卖行来说是成交的保险,对行家来说是价值的永动机,那么,当我们的眼睛已经不再停留于审视器物本身的美好,而是留恋于背后的标签,拍卖行也不再诉诸器物之珍稀而成篇累页于描述其不过百年的流传,在这些流传千载的器物面前,似乎亦有些本末倒置。当行家的本领的比拼不再于眼力的高下,而追逐于更多搜寻来源的条目,那么,也许古董行应该也可以被AI所替代。

要知道,当下我们所仰赖所追逐的“传承”,是站在近百年来前辈们的肩膀上摘的果子,当下,我们总是在说“文化自信”,那么自信的是什么?在我来看,自信的是我们始终在前进,始终不断的还在孜孜不倦的继承与发扬本来就属于我们自己的文明。我们仰慕前辈们所留下的丰厚的文化遗产,而“传承”本身,不应该只是停留于“偶像崇拜”与“价值背书”,

它应该是一个起点。

一件器物,无论之前是否有“传承”,当你收藏的那一刻开始,你就是它传承的一部分,它的荣耀,不在于底部层叠的标签,也不再于累累的著录,而是因为,你的收藏,赋予了它生命的一部分,它需要等你来为他书写新的“传承”历程,而关于你的故事,也将铭刻于藏品中而闪耀,一个藏家的终局之战也许并不在于他收藏了多么伟大的器物,而在于生命的历程因为收藏而美好,因为“传承”而永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