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和谐、和谐文化与和谐教育

 课程教学研究 2023-05-06 发布于浙江

和谐在中国古代是以“和”的范畴出现的。作为古代哲学的核心范畴之一,“和”的思想贯穿于中国文化发展的全过程,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传统和谐思想重视宇宙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和谐,几乎涵括了宇宙世界和人类社会的所有重大关系。

作为一种哲学世界观,和谐追求的是“和而不同”,强调的是“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思想观点(《国语·郑语》)这是一种在尊重差异性和多样性基础上追求平衡、协调与统一,包涵了差异性和多样性的存在。江 泽 民同志曾经精辟地指出:“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和而不同,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

和谐文化,实质是一种价值观。它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具有十分核心的地位,“和”、“和合”、“和为贵”是儒家文化的核心理念。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统一的指导思想与主流意识形态,又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把主导文化与多元文化结合起来。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

和谐文化是开放的文化,现代化的文化。在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合作中,要坚持以中为主,为我所用,以战略眼光,宽广胸怀,在包容多样中扩大认同,博取众长,通过吸收、消化、改造,使其熔铸于和谐文化的构建中,把西方现代的文明成果和我国优秀文化融合起来,创造出更高水平的和谐文化,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放出异彩。

和谐文化,是指一种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以倡导、研究、阐释、传播、实施、奉行和谐理念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形态、文化现象和文化性状。它包括思想观念、价值体系、行为规范、文化产品、社会风尚、制度体制等多种存在方式。和谐文化,最核心的内容,是崇尚和谐理念,体现和谐精神,大力倡导社会和谐的理想信念,坚持和实行互助、合作、团结、稳定、有序的社会准则。也就是以和谐理念贯穿于相关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现象之中,以和谐作为该类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并以此影响其他各种文化形式,促进整个和谐社会的建设。

总之,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就是中国化、民族化、现代化、科学化、民主化的文化。和谐文化对社会和谐发挥方向导引、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撑的作用。

建设和谐教育既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只有和谐的教育才能造就出社会需要的各种和谐发展的人,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社会的和谐发展,教育的和谐发展与人的和谐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建设和谐教育是当前教育领域的重大问题。

和谐教育首先表现为对学生的发展高度负责。学校教育是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切实转变教育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所有的学生在知识、能力和个性等方面能够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使之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一代新人。和谐教育应该表现为对学生的充分尊重和关怀。尊重是教育的前提。要在校园内形成一种从校长到老师,人人都是学生的知心朋友,人人都是学生的人生导师的氛围,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感受到生活的自由和快乐,并形成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和谐教育还应当表现为学校是一个政通人和、人人爱岗敬业、学习气氛浓郁、干群关系融洽的场所。

总之,和谐教育是从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统一实现出发,调控教育场中请教育要素的关系,使教育的节奏符合学生发展的节律,进而使“教”与“学”产生谐振效应,促进学生基本素质获得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教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