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薄王阳明心学:知行合一

 淡泊宁静致远斋 2023-05-06 发布于江苏




知行合一大概是阳明心学里最为人所知的,很多学校校训中可能就有这么一句,但实际上知行问题的讨论古以有之,但大多将知行分为知和行,而王阳明开创性的提出知就是行,行就是知,知行本一物,并与良知学说联系起来,使知行合一变为一种独特的实践品格。

🙌🏻古人的知行观:古人知行观各异,但总体来看是呈现知行分立的特点,讨论也多少知行的联系与谁更重要,大有互相攻奸的意思,但细究下去,无非是中国语言博大精深,知与行在含义和层次上有所区别,基本可以总结为:属于一般意义上的认知与实践层次,属于人伦道德智慧思想层次上的道与行道,而道与行道在儒家思想上,即属于圣贤学或者说身心学的范畴。

🙌🏻阳明提出知行合一是在龙场悟道之后,即在心即理那会儿,阳明本不想谈知行合一,针对的是时人两种毛病:一种只说不做,茫茫荡荡悬空思索;一种任意去做不思考省察,冥行妄做。遂提出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阳明所指时人之毛病,其实现在也多的是,在圣贤之学层次上,那就是满口仁义道德但是从不践行…按阳明本来的说法是,知行原是一物,没办法大家都讲知行是知和行,按照惯例才这么表达,他的知行观是:知行无先后,原是一物,一个过程,知等于行,属于一体两面,其与朱熹的真知必能行所区别的地方是真知既是行。阳明最有意思的地方是——“一念发动处,就是行了”,其将思维活动也纳入行的范畴,人有欲行之意就是行了。并且将知行合一与致良知联系起来,在一念上去不善,就是致其良知本体……若是知行本体,即是良知良能。这其实两层意思:知行合一复其本体良知、遵循良知做出良能就是知行合一,对于后者,其实更加强调了真正的知行合一是出自良知的发用流行,结合“欲行之意是行之始”,强调主观意愿的作用。

🙌🏻人生知行合一的三重境界:生知安行、学知利行、困知勉行。首先要理解所谓“道”是什么?道是什么其实也与社会变迁有关,最早的道就是道家的道,道家关注的是天之道,观天之道执天之行,道家的道有三种层次或者说意思:经验世界的道:人生真谛“无为而无不为”;自然规律“福祸相依”;实存意义的道:三是宇宙本源的道。孔子时期礼乐崩坏,开始向人之道的转变,儒家的道传承自道家,虽然也讲天但主要强调人为教化,比如圣……文字有限,详情看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