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把天聊死的三句话,很多人都不知道

 qiangwei564 2023-05-06 发布于山西

图片

前不久,我在热搜里看到一对情侣在车上对骂的视频。看激烈程度,以为是什么了不得的大事,最后知道了真实起因,原来只不过是忘记拿手机罢了。

开始的时候,女孩说男孩总是粗心大意。

男孩说女孩总是小题大做。

女孩说,你这是什么态度?

男孩一脸不耐烦,指责女孩是在无理取闹。

接着就一发不可收拾。

类似的情况,其实在生活中很常见。而很多作为争吵起因的小事,只不过是表象。在表象之下的本质原因,才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那么,我们为什么会因为这些小事而陷入争吵?

答案在于彼此之间的无效沟通。也就是大家都不知道对方在说什么,甚至根本就没有听对方在说什么。

举个简单的例子更容易理解这种状况:

妻子下班回家之后告诉丈夫,她被公司开除了,自己完全是在替上司背锅,上司却把责任都推给了她。

但是她还没有说清楚事情的原委,就被丈夫打断:

“你是不是哪里做得有问题,得罪了领导,才让人家抓住机会整你?”

妻子还想说些什么。

但丈夫却让妻子尽快反思自己的问题,告诉她:“都已经这样了,生气也没用。”然后给出了一堆解决方法。

丈夫认为自己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接下来,他一定会遇见很多让他感到莫名其妙的时刻:

无论他再跟妻子说什么,都不会得到正面回应。她会和自己无端吵架。他不明白发生了什么,认为这一切都是无理取闹。

但问题并不在于无理取闹。问题出现的时间更早——它出现在妻子被丈夫打断的那一刻。

在那一刻,丈夫就已经把天聊死了。

无效沟通,也从此开始。

那么,如何避免无效沟通呢?在于避免下面这三句话。

图片


第一句:“你别说了。”

沟通是无处不在的。它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或情感得到满足。它的起点,是一个人用某种方式,提出了沟通诉求,接着另外一个人进行回应。在这个过程里,人们充分调动自己的全部身心:通过语言、表情、肢体动作、内隐或者外显的态度来参与。
在沟通过程里,既需要沟通事情,也需要沟通情绪。
前者意味着:发生了什么?
后者意味着:感受如何?
这两种沟通都很重要,只不过,大部分人都没有意识到沟通是有顺序的。它的顺序,在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先回应情绪,再回应事情。
而不是反过来,先回应事情,再回应情绪。
上文的两个例子更为极端:只回应事情,不回应情绪。

也许你会奇怪,既然回应的顺序如此重要,且显而易见,那为什么还是有很多人不愿意回应情绪?
原因在于,这两种回应方式,需要的时间和精力是不同的。
与回应情绪相比,回应事情其实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和精力。只需要给出事情的原因分析和解决方法就可以了。然后到此结束。
在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回应方式。其好处,是高效、节省时间。坏处是由于太快回应,没有了解足够的前因后果,给出了武断而错误的答案。
回应情绪要比回应事情复杂得多。
首先,这种回应必须要做到全神贯注;其次,又必须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再者,需要抛却心中所有的评价、既有经验。
最后,回应情绪从来没有一个标志着“到此结束”的时刻。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甚至在沟通过程里,会反复出现。

人的天性,是不喜欢麻烦的,喜欢依赖既有的路径和习惯。如果这种路径和习惯,是经过长期练习掌握的“正确的原则”,那么就会让一个人用最节省精力的方式,走最正确的道路;而如果没有通过练习掌握“正确的原则”,则会倾向于选择最简单、轻松的道路来走。也就是回应事情,而非回应情绪。
又因为,回应事情天然存在着“到此为止”的结束标志,很多人之所以回应事情,其背后的潜台词,其实是:“你别说了。”
但这种满不在乎的信号,不止不会让问题得以解决,反而会激化负面情绪。
人是社会动物,当任何一个人感到自己被忽略的时候,都会本能地产生恐惧或者愤怒的情绪。
这就是为什么,越是回应事情,事情就越是变糟。
正确的方式,是先回应情绪。

那么,要怎样回应情绪呢?
首先,我们要判断此刻的情绪状态是什么。当然,这不需要我们识别出所有情绪的名称。我们只需要辨别,此刻对方到底处于正面情绪,还是处于负面情绪。
如果情绪是正面的,我们不需要做什么。
如果是负面的,那么我们能够选择的,就是:
1.专心致志,且内心地的倾听。
回应情绪是个漫长的过程。它永远无法一锤定音。只有给情绪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情绪才能够疏解开自身的结。
2.不要否认对方。无论是在语言中,还是在内心里。
在进行情绪回应的时候,任何对于情绪的否定都是错误的。即使当一个人,处于负面情绪中,所表述的事实是“错误”的。但我们始终要明白,我们并不是在对事实做出回应。我们是在对情绪做出回应。情绪是不容置疑的。我们要认可一个人在负面情绪中所表达的一切。
3.注意自己的表情、动作。多前倾,而非后仰。多打开自己的双臂,而非双手环抱。
表情和动作是无声的语言。保持兴趣和开放,而非抵触与抗拒。
做到以上三点,是进行情绪回应的基础。

图片

第二句话:“你说什么,我都知道”

在倾听过程里,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要点,就是不要快速做出任何判断。过早做出判断,除了是希望对话早一些结束的信号之外,还是一种冒犯。
因为判断会在对话中建立一种居高临下的不平等关系。其潜台词是:“你说什么,我都知道。因此,我比你更聪明,更智慧。而对比之下,你是愚蠢的。”

所谓判断,就是对事物的性质、状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者否定判断的句子。
比如前文中提到的:
“你总是粗心大意。”
“你总是小题大做”
“你是不是哪里做得有问题,得罪了领导,才让人家抓住机会整你?”
“都已经这样了,生气也没用。”
这些都是判断。

那么,如何判断自己是在做出判断呢?答案是:除了事实之外的信息,都是判断。
所谓事实,就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了什么事,说了什么话。
也就是说,你必须保持对于事实的关注和兴趣,尽可能少地做出判断——尤其是判断对方的判断。

图片

第三句话:“我觉得”。

语言是什么?很多人都认为,语言是沟通的方式。但事实上,语言是一种思考方式。
语言的边界,就是思考的边界。语言的框架,就是思考的框架。我们无法通过语言之外的方式去思考。也就是说:
我们使用什么形式的语言,就决定了我们会以怎样的形式思考。
当我们在语言中,大量的使用“我”,意味着我们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
当我们在语言中,更多的使用“你”,意味着我们开始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
当我们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的时候,是不会知道对方真实的感受的。
当我们不知道对方真实感受的时候,只会增加彼此误解的鸿沟,而非让两个人的关系变得更好,让沟通变得更顺畅。
这背后的原因在于:
我们都喜欢和自己观点、态度相同的人,抵触和自己观点、态度相异的人。
当我们有一种爱好——比如跑步,而另外一个人也喜欢的时候,这会增加我们彼此之间的好感。这个时候,两个人对于跑步的观点,是认可的。对于跑步的态度,都是积极的。
随着彼此在沟通中,建立的共同点的增多,两个人就越亲密。而共同点越少,则越疏远。极端情况下,仅仅只是观点态度的不同,就足以爆发战争。比如一些宗教之间的战争,本质上,不过是观点与态度之争。
只有当我们能够自如地切换思考框架,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时,我们才能真的认可他人的观点、态度,理解这些观点和态度的成因。最终选择接纳,而非对抗。

图片

最后,有效沟通的本质,其实都是在于对情绪的关注。关注对方的情绪,也关注自己的情绪。
每当我们只回应事情,频繁判断,只站在自己角度思考问题的时候,其原因都来自于恐惧。
我们恐惧为他人花费太多时间,我们希望沟通早点结束。因此,我们回应事情。
我们恐惧无法知晓一切,我们希望一切都是可以理解和解释的。因此,我们不断判断。
我们恐惧被他人改变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我们希望这个世界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运转。因此,我们无法勇敢地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去理解,去感受。
如果没有恐惧,无效沟通也就不复存在。
如果能够看清楚这些恐惧,恐惧也将在我们的心中,失去立足之地。


图文/勺布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