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考研OR工作:学历等于能力?你需要一种反脆弱的人生

 胃窦Elaine作家 2023-05-06 发布于上海

很多学生到了大三大四了,都会萌生一个想法:我要去考研。

但大部分人可能都没有认真思考过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要考研?”

他们大多数说服自己的理由是,

“我们班有哪个学霸在考研”,

“现在工作太难找了,还是考研吧”,

“哪个学姐学长建议我考研”。

我也曾在毕业后,两次选择考研,为的是给自己赢得多一次改变人生的机会。

只是时隔多年,我才发觉自己,当初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一张学历证明有多傻。我们读书,绝不仅是为那一纸文凭,而是为了让自己的人生赢得更多选择的机会。

和大多数选择考研的应届毕业生不同的是,我是在毕业后入职到一家500强国企,才两次选择考研。

我本科就读于省内一所普通医学院校,大学期间,我从没萌生考研的想法。

尽管当时身边的长辈和学姐学长不止一次地提醒我,本科学校普通,只有考研上名校才可能最快实现学业上的跨越。

但我还是一意孤行,坚决不去考研,毕业后通过双专业的优势,顺利入职家乡的一家国企。

直到正式工作两个月后,才发现自己当初的想法有多天真。同一批进来几个211学校毕业的研究生,不管是从薪资待遇,还是未来发展来看,都比我好很多。所以考研都不失为一个正确的选择。

于是,心有不甘的我决定执行这个“曲线救国”的方法——名校考研。

那时刚走出校门不久,还没有足够的勇气裸辞,第一次考研就在距离考试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利用起工作之余的时间备考。

果然,机会是留给准备充足的人。考研成绩差了6分没能挺进复试,又不愿意调剂,算是第一次考研败北。

如果说第一次考研,我是奔着那一纸文凭去的;那第二次考研,则是在深思熟虑之后作出的抉择——为了能专心地备考,选择从体制内裸辞。

当时,我在笔记本第一页清晰地写下一句话:考研是严肃的人生选择,既然决定了,就请义无反顾地走下去。

在辞职备考的那段时间,我把自己关在几平米的公寓里,不工作、不社交、不恋爱,把所有能用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

法国思想启蒙家伏尔泰说的,“当你把所有的希望都孤注一掷,这件事情的失败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结果,也可想而知,接连两次考研落榜,算是我二十几岁的人生里一个巨大的挫折,我也第一次对自己产生了深深的质疑:你配不上自己的野心,也辜负所受的苦难。

就这样,好不容易抓到一手好牌的我,一不小心出错一张牌,结果打得稀巴烂——国企裸辞,考研失利,前无进路,后无退路,让人生陷入绝境。

也是在这种处境下,我独自踏上了沪漂之路,到上海第一天,住在南京东路青年旅舍时,看着玩家灯火,那一种心灵上的落寞和对人生的无力感,让我在心底暗暗发誓,“这种感觉太糟糕了,再也不要体验第二次。”

直到沪漂这3年多,我和多位大咖做过访谈,才发现自己当初选择考研“曲线救国”,把改变命运的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一张学历证明到底有多愚蠢。

在深入研究过很多人的成长轨迹之后,我们的人生大概可以分成两种类型:

一种脆弱型的人生,就像是进赌场一样,你一次次地下注,每一次都是把全部押上,最后的结果要么大获全胜,要么满盘皆输。

比如我当初想要申请名校的研究生,首先需要具备足够强大的综合实力,从准备考研那一刻起到考研初试结束,我把所有的精力和时间都用在考试的那几门学科上。

而且很多名牌高校,他们的考试并非全国统考,专业课可能是学校出题,这个过程里,掌握的信息其实比知识更重要。并且研究生考试只允许报考一个学校,一个专业,一旦失败,基本上就意味着你之前的努力基本付之东流。

就算最后顺利通过了初试,是否就一定能申请到名牌大学呢?也不一定。复试还有进一步考察,考察你的业务水平和实际能力。

就算是以上这些都表现得很好,是否就足够了呢?也不一定,你最后能否被录取,与你申请院校的当年招生人数,甚至导师的心情,都是息息相关。这也就不难理解,我认识过一个学长曾在毕业后6年4次考研,只为圆一个名校梦。

这当中有太多不确定的因素,如果是实力的问题,那是我们技不如人,但其实当中是有很多运气和信息差的成分。一旦没有被录取,就是满盘皆输,没有任何挽回的余地。

所以,不要轻易把“考试”当成人生成败的赌注,除非你热衷的工作必须要跨越文凭的门槛(例如大学老师,热衷于学术研究),那么千军万马去考研读博,是你实现梦想一个很好的途径。

但如果你考研只是把学校当做要给遮掩你迷茫、慌乱、怯弱的堡垒,那么3年之后,你面临的问题将会比现在会更加严峻。比如我身边有很多朋友是硕士学位,甚至海归背景,但毕业他们面临最大尴尬处境就是:缺少社会实践和能力作为支持,年龄又摆在那里,高不成低不就,能做出的选择就更少了。

我们去读书,去学习,去受教育,掌握知识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拥有选择的机会。

另外一种是反脆弱型的人生,更偏向是一种终身成长,就像是成为一棵参天大树,树有多高并不重要,关键在于不断成长,可以随时应变,并且能从环境中获益。

在得知考研失利的那天下午,我几乎顾不上太多的悲伤和抱怨,当天就开始在网上找工作投简历。

在没有收到任何offer的情况下,我独自踏上了沪漂之路。幸运的是,凭借着在学校积攒下的文字功底,误打误撞地进入一家互联网公司。

当时的我对互联网一窍不通,但我深知,在上海,你绝不会只因为一分努力就能在世茂广场随便刷卡,也不可能因为两分的努力就能体面生活在虹口区。你只有拿出十二分的努力,才有机会在这里过上理想的生活。

于是,在这三年里,尽管我没有读研究生,但我读过的书,学到的知识并不比在学校少:每天坚持至少学习2-3个小时;至今没腾出时间去过一次迪士尼乐园;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参加学习培训结束,经常都是赶着最后一班地铁,夜里十一二点才回到家。

现在回想起来,正是在那段时间没有生活,只有工作和成长的学习,让我迅速从稚嫩的职场菜鸟成长起来。在最黑暗的那段人生,是我自己把自己拉出深渊。没有那个人,我就做那个人。

百万畅销书作家李尚龙说的,“学历是能力的一个证明,但当你的能力已经超过学历,就不会有人问你的学历是什么,对方就只会关心你是谁而已。

和前一种“一考定输赢”的人生相比,这种的成长绝不是依靠一次结果就定胜负,而是你长时间在积累自己的能力、认知、人脉以及资源等,并且未来还会产生持续的复利效应。

没有人可以和生活讨价还价,我们都在寻找一种力量,一种和命运扳手腕的力量。

所以,如果你不想要轻易被定型,还渴望有一番自己的成就,可以掌控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不如做一个反脆弱者,勇敢面对人生的变化,并从中把握机会,开创更好的未来。


一个人几乎所有的进步都是放弃了部分的安全感才可能获得的,追求百分之百的安全感,只会把自己困在永恒的当下。

现在,当我再听到身边一些同事朋友说,“现在职场越来越不好混了,打算脱产回去考个研究生。”

我都会问他们一个问题,“你想清楚了自己为什么要考研,是真的想做学术研究,还只是试图获取一种叫做学历的安全感呢?”

在这个缺乏安全感的年代,学历可能是很多平民子弟认为最有确定性的东西。

尤其当我看到211研究生毕业的弟弟,面对进入体制内的苦闷,内心的抱负无法实现。他的第一想法,竟然是回高校读个博士,未来有机会再去高校从教。5年医学本科+3年研究生的学弟,面对医院高负荷的工作,第一想法也是去考博士。有这种想法的人,在我身边各种高学历出来的朋友中比比皆是。

但现实是,你已经读了二十几年的书,如果从那些堆积如山的书中都没有办法得到突破的路径,你觉得再多读3年博士或者硕士,会有多大实质性突破的可能性呢?

就好比你在一条路上,一直走了很多年,依然没有一个新的突破和改变。你还能指望继续走下去,会遇见什么不一样的风景吗?

当然,我并不是推崇读书无用论。相反的,我比任何人都相信,读书给人带来的改变。我们家农村家庭,家里出两个211研究生,一个本科生,就是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典型案例。

我坚信读书能够改变命运,只是不适合个人的教育模式。有研究显示,在信息时代,计算机的滞后时间大概是一年,航空业的滞后时间大约是两年。教育和制造行业的滞后时间大约是50年。

摩尔定律也揭示了,信息和技术的更新,每18个月就会成倍增长一次。也就是说,每18个月,我们就要更新一次的信息和知识,否则就有落后的危险。

在这个信息时代,面对不确定的人生,我们重要的不是拥有多少学识,而是紧跟时代潮流,培养自己“反脆弱”的终身学习能力,顺势而为找到一种能够让努力翻倍的途径,否则就努力放错了方向,就会南辕北辙,一不小心让人生路越走越窄。

最后,我想把《阿甘正传》里的一句话送给你,“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

愿我们都能在不确定的时代,拥有反脆弱型的人生。

注:以上内容,选自胃窦Elaine新书《刻意成长行动指南》第一章【定位篇】。


1迎扫描二维码
一起活成我们想要的样子
▼▼▼


花一杯奶茶的钱
帮你找到成长方法
拉开与同龄人的差距

拒绝迷茫,是一种可以逆袭的能力;
找对方向,你可以重新把握人生主动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