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榜样 | 钱学森“不教”孩子……

 引水思源 2023-05-06 发布于福建

钱学森“不教”孩子

文/梁水源

(原载《团结报》20230506期)

作为世界级科学家,钱学森取得了卓越的科学成就,而他和妻子在教育儿女时则更是有一套。钱学森的儿女都是“学霸”,并在各自钟情的领域孜孜耕耘,取得丰硕成果。有人想要借鉴钱学森的教育方式,他的儿子钱永刚却说:“我父母从不教育我。”

钱永刚1948年生于美国,7岁时历经千辛万苦随父母回国。彼时,尽管美国方面为钱学森提供了优厚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然而他始终关心着祖国的发展,始终没有忘记报效祖国的夙愿。那时,年幼的钱永刚对父亲执意要回到贫穷的祖国并不太理解。但钱永刚知道,奶奶每次给父亲写信时,都提醒他早日回国,钱学森也始终把母亲的教诲牢记心头。由于美国政府的阻挠,钱学森的归国之路异常艰难。直到1955年,钱学森几经辗转,终于回到了祖国,从此投身于两弹一星的研究,为祖国的航天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

钱永刚20岁的时候,就曾经问过母亲蒋英:你和爸爸为什么从来不管我们兄妹?蒋英很温和地说:你不是很聪明吗,你不是会看吗?父母没有对孩子的行为指手画脚,并不是放任不管,而是想用自己做人做事的方式自然而然地影响孩子。钱永刚一直记住母亲的话,也时时看着父母如何去做,以此来对照自己的日常行为,完善自己。彼时,与在美国风光无限、生活优越的堂兄弟相比,随父母回国的钱永刚兄妹俩境遇似乎艰难得多。中学毕业后,钱永刚便应征入伍了,钱学森时任第七工业部副部长,他不但没有动用关系让儿子享受优待,反而将他送进了部队基层。作为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没有享受到丝毫的特权,反而因为这个身份,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在基层做了9年技术员后,钱永刚终于迎来了恢复高考的好消息。而立之年的钱永刚决定参加高考,他明白只有学到更多的知识,才能如同父亲一样为祖国作出更大的贡献。钱学森自打从美国回国后,发誓终身再也不去美国。但是钱永刚从国防科技大学毕业后,却坚决要出国留学,钱学森并没有阻止,他说:我从不阻止孩子求学之路。

1982年,钱永刚远赴美国,到加州理工学院深造学习,并取得了硕士学位。那时,计算机专业在美国很吃香,面对优越的条件,钱永刚没有丝毫的犹豫,直接选择回来报效祖国,致力于研发计算机应用软件,并在上海交大任职,为国家培养计算机人才,做到了为国家发光发热。钱永真则继承母亲蒋英在音乐上的天赋,在母亲的熏陶下,踏上了钻研音乐的道路。出国深造后,她和哥哥一样,毅然回国从事音乐教育。

钱学森夫妇“不教”孩子怎么做,而是给孩子做示范,让孩子“有样学样”,耳濡目染,在“不教”中实现最好的家教。钱永刚曾说:“假如说我们家有什么教育秘诀的话,那就是'不教育’,父母从不'言传’。”有一次,家里的炊事员很郑重地对钱永刚说:“你父亲是个有学问有文化的人。”钱永刚当时就说:“这还用你说,我当然知道了!”但炊事员接下来的话却让钱永刚记住了一辈子:“你看你父亲每次下来吃饭,都穿得整整齐齐,从来不穿拖鞋、背心。这是他看得起咱、尊重咱!”钱永刚从此也向父亲学习,至今保留着吃饭穿戴整齐的习惯。

钱学森对子女“不教而教”的核心,就是一万次言传不如一次身教。钱学森的“不教”,也让钱永刚兄妹二人都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成就。




新视频上线

听见海浪的声音------



作者/梁水源。笔名:引水思源/原水/水刃木/梁子等。退役军人/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杂志社签约作者。曾经:当过农民种过地,摆过地摊受过气;上过大山养过鸡,下过大海捕过鱼;上过战场杀过敌,解甲归田靠教育。文字散见于《演讲与口才》《做人与处世》《知识窗》《意林》《读者》《格言》《辽宁青年》《高考季》《思维与智慧》《特别关注》《环球人物》《求学》《当代青年》《百家讲坛》《文史博览》《厦门工人》《职业》《至爱》《少年月刊》《博爱》《启迪与智慧》《善者》《阅读》《农民日报》《中国审计报》《中国石油报》《厦门日报》《东南早报》《中国老年报》……公开发表超过300万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