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岩奇

 小溪语文 2023-05-06 发布于河北

今天终于有时间来说说“岩”和“奇”这两个字了。

它们是人教版语文八下第三单元的。

“岩”在《小石潭》里,原句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语文教材编者为“坻”和“嵁”作了注,分别是“水中高地”和“不平的岩石”的意思。但是没有给“屿”和“岩”这两个字下注,大概觉得它们意思显豁没必要下注吧。然而这为学生正确理解“岩”字埋下了隐患。

很多学生自然而然地认为“岩”就是“岩石”的意思。

但把“岩石”放到原句中又有点于理不合。为什么呢?因为上文说过“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就是说岸边的这些东西都是岩石,既然这么说,那还有什么必要在后边说“为岩(成为岩石)”呢?还有,“岩石”是一大类,它应该包括上文所说的“坻”、“屿”、“嵁”,大类和它包含的小类并列,在逻辑上讲不通。比如,我们不能说“马路上跑着卡车、小轿车、救护车、车辆”或“我提着香蕉、苹果、梨、水果”。

所以“岩”不能简单解释为“岩石”。

查看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里的参考译文,它的翻译比较取巧:“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岩”是什么东西?依然语焉不详。

那就查工具书吧。《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5版)对“岩”有3种解释:

①高峻的山崖。

②险峻,险要。

③山中洞穴。

这样,感觉第①和第③都说得通。再放到原句中,似乎第③更合理,那句就可译为“成为水中高地,成为小岛,成为不平的岩石,成为多孔洞的岩石”。

“岩”有个异体字,写为“嵒”,这可看成会意字,“口”代表“山洞”,可解释为“山中洞穴”或“多孔洞的岩石”。

再看另一个字“奇”。

这有什么好奇怪的?

你先别急,接着往下看。

“奇”字出于《核舟记》中“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课下对“奇巧人”三字作注为“指手艺奇妙精巧的人”。

这初看是没有问题的。

关键是有教辅出题单考“奇”字是什么意思,于是学生和答案都简单化为“奇妙”。

这就是问题!

我们把解词放到原句去看,“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其中的“奇妙”和“精巧”构成并列关系,感觉表意啰嗦且不合常理。

再求助工具书,《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5版)对“奇”字有3种解释:

①奇异的,罕见的,不寻常的。

②出人意料的。

③很,非常。

另有读jī的两个义项我就不罗列了。

经过比较,我认为第③解释很适合。“奇巧”就是“非常精巧”,完全讲得通。放到原句中也更加简洁——“明朝有个手艺非常精巧的人叫王叔远”,这多合生活常理,我们谁不是上来把人往高里夸啊,这才吸引眼球。

教材的注解有点舍近求远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