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也。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随,或呴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大家好,本期我们一起来读《道德经》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也。” 说想要以有为的方式来赢得天下,那我看是达不成目的的。 这里的“天下”是类比,类比人们想要达成的目标。 在古代,赢得天下是每一个君王或是辅佐君王的臣所想要的。放在今天,对个人而言,想要达成的目标就是人生的快乐;对家庭而言,想要达成的目标就是家庭的幸福;对企业而言,想要达成的目标就是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对一个国家而言,想要达成的目标就是国家的繁荣和富强…… 然而,我们放眼看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有多少的人活得不快乐,有多少的家庭过得不幸福,有多少的企业赚不了钱,有多少的国家还处于贫困或战争之中。 而究其根本,就在于人的有为。 比如现在世界格局为何动荡不安?因为美国要维持自己在世界的霸权地位,因为其它跟班国家要想获取自己的利益,他们为了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不断使用各种手段来制造各种矛盾与冲突,挑起战争,以此阻止其他国家的发展和崛起。 再看商人呢,为了利益的最大化,但又不愿付出自己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不愿在产品的创新和质量、服务等上花功夫,投机取巧,以损害他人利益,甚至以牺牲他人健康和生命为代价,来获取自己想要获得的利益。 再看看家庭,夫妻双方往往会在很多小事上去争谁对谁错,往往喜欢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对方或者孩子,往往以自己以为的好,或不好为标准,来衡量对方和孩子的对错…… 人们通过以上的种种有为,企图达成自己想要达成的目标,而老子却告诉我们说:“吾见其不得已也”,我看是达不成目的的。 为什么达不到?因为: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神器”,大道造天造地造万物,这种圆满俱足的造化,老子称其为“神器”。 人们要获得自己想要获得的东西,没办法以自己的贪嗔好恶来改变“神器”的规则去获得,只能是顺应大道的造化也即“神器”的规则来获得,所以老子说“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宇宙万物皆由大道所生化,无论是个人的快乐,还是家庭的幸福,或是商人的利益,或者一个国家的地位和利益,种种的一切皆是由大道所生化,而非仅凭个人的努力就能够拥有。 因此要想达成一个目标,唯一的途径就是借助大道的力量,即遵循大道造化万物的规则去作为。 而大道最根本的造化规则就是让万物生生不息,大道之用就是通过万物的生生不息来体现,而反过来,万物所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成就、服务于大道。就像老子在第十一章所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因此,大道最根本的规则其实就是通过成就万物的方式来成就大道自己。 明白了大道的这一根本法则,我们才知道为何古圣先贤总是要人们成人成己,即以成就别人的方式来成就自己,其根本目的就在于合道而行。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说有一个人,去到天堂,看见那里的人都拿着很长很长的长勺,然后用这个长勺你喂我吃饭,我喂你吃饭,彼此都感到非常快乐。而去到了地狱呢,每个人都企图用长勺朝自己的嘴里喂饭,可是无论怎样努力,都没办法成功地吃上饭,因而每个人都痛苦不已。 如此我们才知道,天堂与地狱并非存在于外,而是存在于人心。做人做事,存一个成人成己之心,就是上天堂,存一个贪嗔好恶之心,就是下地狱,所以佛家说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比如这次山东淄博的爆火,一个没有什么旅游资源的城市,单凭一个全国各地都有的烧烤,就能火爆全国,为什么? 因为在合适的时间做了正确的事。 淄博人,从上至下都以服务好游客为宗旨,而不是以自己的贪嗔好恶为宗旨,所有的办法和措施的目的都只有一个,最大限度地服务好全国各地来的游客,因而使得淄博瞬间火爆全国,纷纷前去品尝打卡。 与之前曾经因为火爆就宰客的某地相比,谁最终能达成目标,相信所有人的心里都会自有答案。 所以《大学》告诉我们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也就是说修身以至于无为,才是人生快乐,家庭幸福,企业获取利益,国家繁荣昌盛的最根本之处。 因此,若是不懂得修身,不懂得无为,任凭自己的贪嗔好恶来作为,轻者给自己和家庭带来烦恼和痛苦,重者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 就如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为了一己之私,将乌克兰沦为美国打击俄罗斯的工具,给乌克兰的人民带来无比深重的灾难。不过我们相信,泽连斯基最终也不可能得到他所想要的东西。 所以,企图以自己的贪嗔好恶去获得利益,就如地狱中拿着长勺喂自己饭一般,最终所获得的只有痛苦和不幸,因而老子才说“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故物或行或随,或呴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大意是说,我们所看到的,万物的行、随、缓、急、强、弱、生、灭等相,不过是大道造化万物的过程显现,并没有任何的好或不好的意义,圣人正是求证到了这一实相,因而不像众生那样,将万物造化的过程显现以自己的好恶加以分别取舍。 这里甚、奢、泰都具有超过本分的意思,万物的行、随、缓、急、强、弱、生、灭等等状态的本分就是无好坏之意义,如果硬要在其上攀附好或不好之意义,就是超过了其本分,就是甚、奢、泰,因此,圣人要去甚、去奢、去泰。 换句话说,我们个人、家庭、企业乃至整个国家的各种境遇,是穷还是通,是夭还是寿,皆是大道造化中必不可少的过程,是个人、家庭、企业乃至整个国家必须要经历的过程,没有任何的好或不好的意义,有的只是破茧成蝶,凤凰涅槃的恩典。 因此,“去甚、去奢、去泰”,其实也就是上一章所说的“复归于婴儿”、“复归于太极”、“复归于檏”,也叫做“大制不割”,总之,讲的皆是心性上的无为。 而心性上如何做到无为?就不是纸上谈兵的事情了,而是需要进入实修,去观照攀附在胸中一气上的好恶知见及习性,只有真正如实观照到它们的运作模式,才能从根本上“去甚、去奢、去泰”,才能做到真正的无为而为。 所以我们读《道德经》的目的,不是为了增长知识,更不是将其作为炫耀的资本,而是为了指导我们的实修,让我们从根本上改变过去所累积认知及习性,从而获得自由自在的人生。 好了,本期的分享就到这里,我们下期继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