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嘉珉:在大成拳站桩训练交流迎春活动座谈会上的发言

 陈嘉珉图书馆 2023-05-06 发布于贵州


大家都发言了,我分享一点心得。我是孔夫子搬家,拿来一堆书,讲一点读书和习练功夫的心得,就是站大成拳浑元养生桩,最高的境界是什么?我读过几十本现代人写的干支命理书籍,这套《干支哲学》上下册是水平最高的。我研读三遍,写了600多首心得诗偈,可以成一部大书了。《干支哲学》是我们贵州人廖彬宇先生在19岁到20多岁这个年龄段写的,出版到现在正好十年。书的封面上,有当时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学诚法师的亲笔题词:“天人视野下的终极关怀。”这句话很重要,“天人”、“终结”、“关怀”这些概念,可以了义在一句话或者一个词上。彬宇先生在“自序”中写有一段话:“余曾与钱穆之子钱逊先生交谈,钱逊先生尝言:先父在世时,尝谓'天人感应’与'天人合一’之思想,恐是吾悠悠古国对世界人类之一大贡献!”

“天人感应”、“天人合一”,这是差不多两千年前董仲舒说的话,我们读中国历史对这两句话司空见惯。董仲舒学问有个最大特点或者说伟大理想,就是建立大一统的和谐安定社会,他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还说“唯圣人能属万物于一而系之元”。按照董仲舒的标准和要求,我们站桩能够做到天人合一,就是圣人了。这里引用这两句话的用途,就是现在可以回答站桩的最高境界是什么了。站桩的最高境界,就是“天人感应”、“天人合一”我们这个五千年悠悠文明古国,对世界人类最大的贡献是“天人感应”、“天人合一”思想,这个思想也是大成拳浑元桩“站成一片”的本体思想,所以大成拳是最高级的文化拳、哲学拳。

站桩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关键就在这个“一”,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数千年的主体文化,在源头上是“一元”性质的,所以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就是“一元”文化。中国古人认为,宇宙万事万物都从“一元”太极那里来,又回到“一元”太极那里去。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孔子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孟子说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孟子还引用孔子的话说“子曰'天无二日,民无二王’”。“天无二日”是天道,“民无二王”是人道,宇宙人世的最高道理是“一”不是“二”。 《孟子》书中记载,梁襄王问孟子“天下恶乎定?”孟子果断地说:“定于一!”这句话很重要,孟子说搞定天下的根本法门是“定于一”,那么我们站桩搞定身体的最高法门、最高境界,也是“定于一”。搞定天下,搞定自己,根本法门都是“定于一”。

站桩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关于这个“一”,还可以引经据典来讲,以提升我们持桩质量的加持力。老子《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人认为 “一”统领着万物,是万物的根基和源泉;万物背阴而向阳,这就是“一”,只有在“一”的趋势中,阴阳二气才会互相激荡,形成新的和谐体。庄子《知北游》也说:“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又说“正汝形,一汝视,天和将至;摄汝知,一汝度,神将来舍”。老庄认为世间万物纷纭变化,但始终肇始于“一”,而又终归于“一”,这是永恒的道、永恒的规律。我们站桩,就是要寻求和体认这个永恒的道、永恒的规律。

“一元”宇宙观应用在人事上的效果,老子《道德经》认为是“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墨子·尚同》曾经建议天子“壹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也”《管子》一书也说:“使天下两天子,天下不可治也;一国而两君,一国不可治也;一家而两父,一家不可治也。”我想还有一个人间真理,或许古人认为是天理昭彰、不容置疑的而没有明说,那就是——如果“一夫而两妻”或“一妻而两夫”,家庭就会大乱,天下就会大战。

我们持桩的“一元”内涵精髓和文化信仰,深深扎根于国人的日常生活与言行态度中。中国人赞赏“一元”的说法很多。“两智不能相使,两贵不能相临,两辨不能相屈”、“两高不可重,两大不可容,两贵不可双,两势不可同”等,都是从反面赞赏“一元”。如“一人唱而千人和”、“一人言而万民齐”、“一言为重百金轻”、“一言而为天下法”、“一言而可以兴邦”等,则是直接赞赏和肯定“一元”。

中国人还用歇后语来表达“一元”信仰,非常有趣。如“一百个人当家——不知听谁的”、“一百只兔子拉车——乱了套”、“一国三公——各自为政无所适从”、“一会念刀娃,一会想起妈——一心两头挂”、“一脚门里,一脚门外——不进不出”、“一只脚踏两只船——左右为难”、“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两兄弟吵分家——各顾各”、“两股道上的车——各行其道”、“两只公鸡打架——互不相让”、“两只风筝一块飞——胡搅蛮缠”、“两只脚塞进一只靴子——寸步难行”,都是从反面赞赏“一元”。如“一条船上的旅客——同舟共济”、“一根灯草点火——一条心”、“一声军号——兵马全到”、“人心齐——泰山移”,则是直接肯定“一元”最佳。

中国文化历来重“一元”轻“多元”,谈恋爱不能脚踏两只船,结婚不能搞婚外恋,感情要专一,不能出轨。这种“感情专一”的“一元”文化,完全能够、而且必须用在持桩过程中。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持桩的开智功效,要点就在这里。

202010月下旬,第32届大成拳交流大会在湖南邵阳举行。有天清晨我去吃早餐在餐厅遇到师父张礼义主席,我就问师父:有的北方人站桩总爱“岔脚舞爪”,桩姿较低较用力,尤其女生穿裙子站着很不美观,是不是因为北方冬天气候寒冷,宽站、低站热量容易上来,或是功夫容易上身?师父当时说了一段很重要的话,是引用芗老的话,师父是和王芗斋祖师“合一”。师父说这话启发我,站桩学拳“天人合一”,首先要做到“人师合一”,即弟子与师父合一。师父说这样站桩,是没有理解芗老说的“似直非直,似曲非曲”这个思想。师父说站桩用力,怎么能够入静?怎么能够天人合一?

我回来查阅王芗斋祖师的原话,是在《意拳正轨》一书开篇的第二个自然段,全文为“夫桩法之学,最忌心身用力,用力则气滞,气滞则意停,意停则神断,神断则受累。尤忌扬头折腰,肘膝过于曲直,总以似曲非曲、似直非直为宜,筋络伸展为是。头宜上顶,闾骨宜直,气宜下沉,心宜静思,手足指尖稍微用力,牙齿似闭非闭,舌卷似顶非顶,浑身毛孔似松非松。如是则内力外发,弱点换为强(劲),自不难得其要领也。”

从芗老的原话看,站桩“最忌心身用力”,而“用力”必然“受累”。芗老所立并传承下来的《大成拳经》,就强调“用力则滞,用意则灵,用力则力穷,用法则术罄”。因此蛮力不能用,巧力也不能用,否则弄巧成拙。岔脚舞爪站桩,肯定在一定程度上是用力的,因为岔脚张爪的状态,没有力感来平衡,很难站稳。

拜师修练大成拳这几年,每次与各门派的拳友交流,都会有人指出桩姿、神态的各种问题,认为头、臂、手、腰、臀、脚要怎样乃至神态、心理要怎样,等等。可是有次我摆出桩姿请师父指点,师父却问“你舒服吗?”我回答“舒服”,师父便说“行,就这样!”这就是大师的教学!如果用心、用力注意这样那样而“受累”,会感觉“舒服”吗!因此芗老说站桩不能“用力”而“受累”,即是师父说的“舒服”。岔脚舞爪“用力”站桩,怎么可能做到“气宜下沉,心宜静思而“天人合一”呢!

今年41晚,师父张主席在湖南武冈给大成拳高训班学员授课,再次提到站桩问题。师父说网络中、抖音里好多站桩示范和说法是错误的,我们不管它,但你跟师父学,就要跟师父做;你去注意这样那样好多知识点,还有站低桩,重心不在一条直线上,必须用心、用力去支撑平衡,那你怎么能够做到松静自然,怎么能天人合一!

一种拳道是否哲学、文化皇冠上的明珠,是否哲学、文化的制高点,标准要看是否能在最佳境界、最高层面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我们说中国国家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成拳法门,能帮助证到“天人合一”境界,是因为我们的祖师、师爷、师父、师兄做到了。所以我们要读祖师、师爷、师父、师兄的书,践行祖师、师爷、师父、师兄的教导,与祖师、师爷、师父、师兄合一。

这里推荐匡林大师兄的一段般若文字。这是我今天拿来的第二本书。这段文字,是匡林大师兄十年前第一次持桩达到“人天合一”境界的体验,记录2020年出版的《二人集:守望与回归》书中第47页至48,题为“站成一片”,与文章总题《站成一片》相同。这段文字真言非常重要,值得全文转录。匡林师兄说:年(20135月,在镇远铁溪闭关习拳。51日清晨,面对蜿蜒清流之溪水,巍峨如画之群山及群山之间缥缈变幻之晨雾,我开始站浑元桩,身体遂段放松之后自然入静,渐渐手站没了。”很多人站桩,手会越站越紧、越站越沉,这就说明手有问题。所以站桩亦是一种疾病诊断技术。匡林师兄写到最重要的一段:“一小时后,我试着溶入矛盾桩的意念。逢节必顶、逢角必夹、伸筋缩骨,意念往前一伸,仿佛触碰到了虚空中的一点枢纽。奇迹突然出现了,感觉溪边之树、群山及云雾与我呼应起来。紧接着,从头到足全身开始像轻微电流般一阵阵的滚动,一遍又一遍,川流不息,感觉全身毛发竖立如戟。我吓了一跳,怀疑自己走火入魔了。凝神冷静体会,的确是与四周自在呼应,电流般的高峰体验仍在持续不断,身心是一种舒适、甜蜜的喜悦,真实不虚。”这一段值得反复读诵学习,从文字真言意境中体会“站成一片”。师兄说:“这种状态一直保持510钟。师兄弟们都去集合,我仍舍不得将手放下来。'和光同尘’这4字突然在我脑海里冒了出来,我愿意一直这样站下去。大师兄现在站桩,无论何时何地,只要站定抬手抱一,便会立即进入这种站成一片、人天合一的状态。有次听大师兄说,站桩其实可以一直站下去,此言不虚也!在这种人天合一站忘的状态中,的确可以一直站下去!

大师兄这句话很重要:“我明白我站通了。第一次达到了身体与大气相结合,人与宇宙连为一体。”站桩的最高境界,就是这个“站成一片”而“站通”的境界。在这个境界里,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等八识,转成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成所作智等四智,智慧开启,得道成佛。师兄说“第一次达到了身体与大气相结合,人与宇宙连为一体”,这就是《大成拳经》说的“自然力之修练”、“使人体与大气相接合”、“以宇宙之原则原理以为体”。

师兄最后写道:“以前读书的心会,明理后的思考,都在这一次实际体认中得到验证,我明白了芗老著作的相关描述,的确是真切的体认;亦同时明白了先贤大德们有关天、地、人、物、我同一、同体之认识及境界是真实不虚的。芗老说得真好:'钟山云雾如参透,天下晴空一羽毛。’”大师兄2009年开始习练大成拳,到2014年才拜师入室,肯定是与这第一次亲历悟道、人天合一的经历有关。

这是我今天拿来的第三本书。20208月上海国际书展《一诗一吟》新书发布会上,大师兄在发言中,说明“本作品书名为何叫《一诗一吟》”,师兄说这个名字有三层意义——“第一层为'道’的本体含义,这是根本义。《道德经》第三十九章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所以任何事物,必须找到根本,才能各得其所。才能清、宁、灵、盈,才能生存、生长、生腾、生华。《一诗一吟》也概莫能外,是有本之木,有源头活水。”

师兄说“任何事物,必须找到根本,才能各得其所”。这个“各得其所”的“根本”,就是“天得一”、“地得一”、“神得一”、“谷得一”和“万物得一”之“一”,就是老子《道德经》讲站桩“抱一为天下式”之“一”,这是持桩的最高境界。持桩的最高境界是“一”不是“二”。

站桩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而天人合一的前提是弟子与师父必须合一,即“人师合一”。弟子与师父合一还有个前提,亦是大问题,亦是阴阳问题。就是首先师父是“一”,还是自己是“一”?正确答案:师父是“一”,自己也是“一”,师父是阴一,自己是阳一,一阴一阳之谓“道”。站桩“负阴抱阳”,就是倚靠玄武阴一靠山师父“抱一”站出阳劲阳力和生息生气来。

我今天拿来的第三本书,就是上海三联书店20217月第2出的《一诗一吟》下册《觉偈》,书中附有我写的长文《邓名先生〈觉偈〉读后》,在235页至236页有两段文字讲“一”的概念。我引用大师兄的《一半谣》,说这首偈深含睿智哲理和中道见性,概括彰显了“邓名其人”最真实的身份特征。大师兄这首《一半谣》写道:“半商半士,半文半武。半梦半醒,半忙半悟。半舍半得,半酒半肉。半山半水,半雅半俗。半富半贫,半出半入。半虚半实,半满半足。半动半静,半有半无。失之一半,得乐离苦。得之一半,可契如如。”

在《楞严经》第二卷中,释迦牟尼佛给文殊师利法王子解释心性能见第一义时,问道:“如汝文殊,更有文殊,是文殊者,为无文殊?”佛说除你之外,你这个文殊之名还代表别的文殊吗?文殊大士回答“我真文殊,无是文殊”,我就是文殊,没有别的文殊啊。为什么呢?文殊大士说:“若有是者,则二文殊;然我今日,非无文殊,于中实无,是非二相。”若文殊之名还代表另外一人,那就有两个文殊了;文殊现在只代表我一个人,我是这个真实文殊的真实存在,文殊和我没有孰真孰假、孰是孰非之分。这段经文说明,要“人师合一”,必须先做到师父的“一”和自己的“一”。如果我们听流言蜚语,把师父撕碎为两个人,而不是“一”,或者自己是个阳奉阴违的两面人,而不是“一”,那如何能够与师父合一呢!

邓名大师兄其人,就是由这个“一半谣”来自画、定义的,可谓“我真一半,无是一半”,其间不能划分孰真孰假、孰是孰非。如此,便无必要究竟探明“邓名其人”是诗人企业家,还是企业家诗人,抑或其他如武林作家之类。“邓名先生”这个报身,永远是其法身之化身,这就是“一”。如是就完成把邓名大师兄“一”定了。“一”定之后,“我”就要“合”这个“一”。“合一”大师兄,就同时“合一”了师父、师爷、祖师,除非大师兄没有得其真传;“合一”师父、师爷、祖师,也同时“合一”了大师兄,除非师父、师爷、祖师没有留下真传。

刚才我们讲,站桩“人天合一”的前提是“人师合一”,而“人师合一”的前提,是先要“一”定师父“一”定自己。那么“一”定师父的法门,就是体认师父的“一真”法身。以匡林大师兄为例,比如他投资建文化廊桥,无疑是商家,但他又是援武入道的武术家,还是创作武道诗文和书法作品的艺术家,而这些都是化身。我们要“一真”的,是那个化身无数的自在法身。

我曾说邓名大师兄很“鬼”,“鬼”的含义与《周易》的“易”字、“化”字相同但如果我们只看到这个“易”、“化”之“鬼”人,就没有办法“一定”、“一真”、“合一”,因为被化身遮盖,眼花缭乱了。眼观大师兄一米八几的高个头,何样眼耳鼻,何样头手脚,何等帅气,能吃能喝,体质强健,这是父母所生之报身。我们看他报身如此,这是俗眼凡眼所见。一般人也能看到其应身、化身,即应化之身,如武术家、企业家、学者、诗人、书法家之类,但不知道这些身份是和光同尘、随缘外化、随机变化、随境应化而来。绝大多数人不知道,大师兄是修得法身之人,将来百年归天只会归去三分之一,而留下的化身、法身,比那个实实在在的有形报身,还要活得滋润、光鲜、亮丽。

《楞严经》6里边31句排比经文,专讲应化之身。如其中一句:“若诸众生,欲身自在,游行十方,我于彼前,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可以套用这些排比经文,来说明师兄的应化之身。如说他是诗人,其作品写了不少情诗,这个“套话”就是——“若诸众生,喜谈恋爱,爱读情诗,我于彼前,现恋爱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如大师兄是企业家,这个“套话”就是——“若诸众生,喜欢赚钱,热爱经商,我于彼前,现商人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邓君是武术家,这个“套话”即——“若诸众生,喜欢打拳,热爱武术,我于彼前,现武术家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所谓“诸众生”,必是有缘人。如我们爱读大师兄作品,亲近其思想智慧、艺术气质,便会大受教益,大享欢喜,令得成就。所以修行人,必须先把自己修成法器,“一”定自己,能和法身导师产生道交感应而“合一”,方能成为获得法益、法喜之人。

大师兄化身很多,如会长、主席、总裁、经理、顾问等,用易经的话讲叫“居贤善俗”。“贤”者法身,“俗”者化身,即善于运用俗世间的各种法门,善于演绎各种角色,因为后台有第一义谛、真身法身,且义谛高广法身自在。用《楞严经》的话讲,叫“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你如需要什么,我就回应什么;你能理解到什么程度,我就回应到什么程度。所以大师兄是智慧教育家,能因材、应机施教,能适度、适量演绎,快乐和成就有缘之人。那么我们与他“合一”,就要证到其法身,而不能迷惑在他的各种应化身中。

《楞严经》说“我今思惟,即思惟体”,这个“体”便是自在法身。随时随地“我今思惟”,便能“即思惟体”,即回归自在法身,故而化身展现得异常精彩。就像敲键盘敲得最好最有效率之人,指头始终放在基本键上,基本键是“体”和“自在法身”;每敲一次键,指头都会本能回到基本键上,然后再出发去敲别的键,八个指头的事功做得非常好。这就是回归本体,回归自在法身;又从法身之体出发,以应化身做事功之用。邓名先生因为修得自在法身,他的诗偈便是“随心应量”的施教法门。他的企业家、武术家、书法家、诗人身份,都是“随心应量”、“令其成就”的说法化身。习武、经商、写字、作诗的最高境界,是寻道、求道、问道、见道,即援武入道、援商入道、援书入道、援诗入道,全是化身说法,并且随心应量,寓教于乐,令人成就,令人欢喜。我们明白这个应化与回归的轨迹,就能感应其“道”之法身,并自觉与其“合一”。

证悟师父的“一真”法身,并与其“合一”并不难,因为本来就是“合一”状态。《楞严经》第2卷有一段经文说:“阿难!譬如有人,取频伽瓶,塞其两孔,满中擎空,千里远行,用饷他国。识阴当知,亦复如是。阿难!如是虚空,非彼方来,非此方入。如是阿难,若彼方来,则本瓶中,既贮空去,于本瓶地,应少虚空;若此方入,开孔倒瓶,应见空出。是故当知,识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弟子与师父的“合一”,本是如一片虚空般完整一体,完美无缺。但我们经常耍小聪明,经常“识阴虚妄”,只看到师父的各种化身,并执着师父的化身,然后“取频伽瓶,塞其两孔,满中擎空,千里远行”,“彼方来”、“此方入”地搬弄虚空,一下师父这样,一下师父又那样地折腾。有没有用呢?实际上毫无作用。但是我们的虚妄识阴,我们的错误思想,把完整一体、完美无缺的师父给撕成化身碎片了,如此怎么能与师父“合一”呢!

《庄子》书中《应帝王》这篇文章,末尾讲个小故事,文字很短,我念给大家听:“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庄子说南海大帝叫倏,北海大帝叫忽,中央大帝叫浑沌。倏与忽经常相约在浑沌住处见面,浑沌对他们二人非常友好。倏与忽商量要报答浑沌,说人有眼、耳、口、鼻七个孔,用来看、听、吃和呼吸,就浑沌没有,我们试着为他凿开七窍吧。于是每天给混沌凿一个孔,凿完七天,浑沌就死了。

同志们,这个故事说明什么?说明我们作为大成拳道修行弟子,与师父的“合一”,本来就是完整一体,完美无缺,打成一片的。因为你识阴虚妄,思想错误,习性低级庸俗,颠三倒四不上道、不靠谱,就像“彼方来”、“此方入”地搬弄虚空一样,给本来亲密无间得像“混沌”一样的师徒关系凿孔啊!把完整一体、完美无缺、本来合一的师徒关系凿成碎片啦,把师徒关系搞僵、搞死啦!你说你愚不愚、蠢不蠢、昧不昧、坏不坏

所以有的人,跟随师父学法学艺很多年,始终自己是自己,师父是师父,完全是两个人,而不是一个人。自己始终没有通过修行转成法器。自己眼里的师父,跟普通人的师父一样,这就完全白学了,荒废了!

最后说一点意见,就是供养师父。供养师父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美德,供养师父也是供养自己,这是“人师合一”的重要内容和法门。布施和供养都是舍,但两种“舍”有所不同,布施针对下,供养针对上。供养有精神供养和物质供养。继承、发扬师父援武入道的文化精神,读师父所写的书籍和文章,学好师父所教武艺,尤其做到像师父一样站桩训练,这是精神供养。在今天通讯条件下,要随时转发和随喜赞叹师父在网络和微信上公开发表的信息。要在精神上与师父合一,否则难以达到师父拥有的武道和思想水准。

对师父的物质供养佛家讲得很具体,如古代有衣服、饮食、卧具、汤药等供养。今天情况变了,今天是市场经济,有钱可以买到所有所需物品,因此对师父最好的物质供养的是孝敬红包。物质供养很重要,如果师父不具备体面生活条件,缺乏物质基础而有辱斯文,那么师父的能量就会大打折扣,师父的教学质量就会下降,最后受损的是自己。

年初我准备推荐一位在终南山隐居修行的武林人士参加武林大会,我以为他会很高兴。不料他说陈主席啊,很惭愧,现在付不起路费,等以后再收一两个日本弟子,有钱坐飞机了再参加。我开始感到奇怪,为什么要收日本弟子才有钱坐飞机呢?原来他有一个日本弟子,每次来访就跪下,把红包举过头顶“礼敬师父”。疫情期间日本弟子没有来,过节就发微信红包,钱不多,但对他很重要。

我问他没有收国内弟子吗?他说有几个国内弟子,其中还有两个老板,但从不会用红包“孝敬师父”。这些国内弟子每次来,都给他带特产、饮料、酒类等礼物,然后请师父到镇上大吃大喝一顿。我问他国内弟子学得如何?他说国内弟子不好学,站桩马虎了事,要想教他们一点真东西,他们就吆喝“师父辛苦,喝酒喝酒!”于是他就把武艺倾情传授给了日本弟子。这个日本弟子每次来,就跟他同吃同住两三天,刻苦练功。有次日本弟子来,恰遇他在躺椅里睡午觉,日本弟子就在躺椅边站桩,像护法金刚一样守候、等待师父。师父醒来,日本弟子马上跪下,把红包举过头顶“孝敬师父”。

这件事情让我脑洞大开,一切问题尽皆释然。我想起一件近四十年前的事。我当时要结婚,打算请同事吃点喜糖就算了。女朋友说要请她城里亲戚来住哪里、吃什么之类,我老家农村亲人都不请。我一气之下,把她开后门给我买的一块日本手表砸在地上,顺手拿起钉锤猛砸两锤,居然丝毫无损!据说日本人当年做广告,是从飞机上把手表扔下来,若摔坏就赔偿买家多少倍钱。

我想日本人一定有某种根深蒂固并且与时俱进的优越文化、武艺传承精神和工匠精神。如果我们不会“孝敬师父”,中国传统文化绝学的此亡彼兴一定是早晚之事。现在什么编“毒教材”、中药成品百分之九十专利掌握在日人手里,都是自然之事、细小之事。大事可能还在后头!如果中国传统文化复兴工程这件事做不好,在未来的中日文化战争中,日本人用中国文化来统治中国,或许也是可能会发生的事情。

前面讲供养师父的物质意义,即解决师父生养所需,让师父延续身心健康慧命,正常发挥施教功能。那么即使师父是富翁,还布施众生,根本无需弟子的供养为生,弟子还是要供养师父。物质供养师父,不论多少,不在多少,也不在自己富穷和能否供养,重在正见正思,正念心诚,感应道交,每节想到,为己植福,传承大道,延续道统。

佛家传说中有个以乞讨为生的小女孩,在粪坑里拾获两枚钱币,她想拿来供养佛僧。当小女孩献上两枚破旧钱币时,上座高僧亲自为这名施主祝愿,并施予食物。小女孩得到食物,便心满意足下山,来到城市道路旁的树荫下休息。这时王室的占相师和使者一行人,奉命为国王寻访皇后人选,正风尘仆仆行经此地。远远看见在大树的光影守护下,有一容貌润泽、福德相好的女孩。占相师立即对众使者宣布:“这名女子福德具足,堪为皇后!”于是便将小女孩带走。

贫女一觉醒来,在众侍女簇拥下,香汤沐浴,华服披身来到王宫。入宫以后,皇后深受国王喜爱和他人敬重。王后心想,现在的荣华富贵皆是由于圣僧祝愿,于是便携带车马队伍和金银财宝,去供养、感恩圣僧。但这次维那僧依照惯常祝愿时,上座高僧只是默然而听,没有任何表示,竟似不见不闻。皇后不解,大胆问道:以前我贫穷乞讨时,供养区区两钱,大德您亲自为我祝愿;今日前来供养奇珍异宝,怎么不赠我只言片语?大德高僧说:“佛法注重的不是珍宝,而是一念真诚善心。皇后您以往虽只布施两钱,心念纯善殊胜;今日虽大施珍宝,却存我慢心,故不亲自为您祝愿。”皇后听了上座高僧开示,一面感到惭愧,同时也因明了供养真义而法喜充满,证得初果。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供养师父,不论多少,不在多少,不能存有傲慢心,不能显摆自己的社会身份和财富地位。五一节、中秋节、春节和师父生日,向师父孝敬一个微信红包,66元、88元、99元,均能表达弟子的心诚正念。五一节不是传统文化节日,为何也要列入供养机缘?因为师父是为弟子服务最辛苦、最光荣、最伟大的劳动者!

如要向师父孝敬供养千元红包,绝不能用微信转账,红包上200元是有讲究的,可分为5个红包。对大成拳来讲,师父是武艺高人,点开接收百十个红包不费功夫,而且快乐,而且磁场的良性互动和正能感召,就在这个“点开”的游戏中展开。就像我们在微信群里点红包,点到几分钱、几毛钱,也很高兴,也很快乐,因为这是一种能量和善意的感召互动。

众人拾柴火焰高,集腋成裘,积德积福,每逢节日,我们都应该让师父感受这种点开红包的快乐,就像燃放鞭炮一样,师父举手一点,声声巨响,喜乐非常。喜乐是互相感染的,当师父点开我们孝敬供养的红包那一刻,我们又未尝不是同样喜乐呢。一切不愉快,一切阴邪之气,一切病魔,一切障碍,都在这一刻被清除干净。所以供养师父,本身是重要修行,是为自己祈福,尤其是加持合一师父、合一人天,让师父的力量和磁场加持自己,学到师父的本真,延续大成慧命。

2023416日下午,于兴义纳具和园多功能小会议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