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柯焕章:中国城市规划史填补空白之重大成果——评《北京城市规划(1949-1960年)》

 北京的骑士 2023-05-06 发布于北京

拜访柯焕章先生留影(2023年4月5日)

专家简历

柯焕章,1938年8月生,浙江镇海人。

1957~1962年,在南京工学院建筑学专业学习。

1962年11月,毕业分配到北京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先后在城区规划室、近郊规划室及北京地铁规划设计组工作。

1970年8月,调某重点工程指挥部负责规划设计工作。

1979年9月,回到北京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先后任市区规划管理处、详细规划处副处长,1983年8月任规划局副局长。

1986年9月,任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1989年被评为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2001年3月卸任院长。

2003年3月退休。

书评

今年是北京建都870周年,第一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53年《改建与扩建北京市规划草案》)诞生70周年。在这样一个重要时间节点,李浩教授的新作《北京城市规划(1949-1960年)》(图1)正式出版了。这本专著首次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援华苏联规划专家的技术援助活动为切入点和考察视角,对1949—1960年北京城市规划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历史研究,系统梳理了1953年首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和1957年版、1958年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制定背景、规划工作过程、主要内容以及其实施情况,揭示了首都城市规划建设活动的综合性、复杂性和矛盾性,是关于北京城市规划史研究的一份重大成果。我为该书的正式出版倍感欣喜,并愿意向广大读者推荐。

图片

图1《北京城市规划(1949—1960年)》封面

图书信息:
书名:北京城市规划(1949—1960年)
作者:李浩著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12月
字数:66.1万字
ISBN:978-7-112-28172-5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前十年是首都北京进行大规模城市建设活动、现代城市规划奠基的重要阶段,在中国城市规划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然而几十年来,业界或社会上对于这一时期的北京城市规划,特别是首都行政中心位置、“梁陈方案”、北京老城保护问题以及对苏联专家的评价等,有些误传或误解。也有的人为了说明某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阐释,也有不少人搞不清楚真实情况究竟如何。《北京城市规划(1949-1960年)》一书比较客观地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对于行政中心、城市布局等问题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比较理性地探讨了对苏联专家技术援助活动和北京城市规划历史发展的认识和评价。

这本专著的鲜明特点是用第一手史料说话,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当时的历史场景之中,显著增强了历史叙事的原真性和感染力。傅斯年曾说,史学就是史料学。只有全面、充分和完整的史料,才能还原真实的历史。本书作者在史料的搜集、分析和论证等方面确实下了大功夫、苦功夫,特别是发掘出郑天翔日记(图2)等极为珍贵的史料,并将官方档案、规划文件、个人日记、手稿、照片和历史当事人口述等不同类型的史料综合运用,互为支撑,从而呈现出客观、真实的信史。正是由于作者的艰苦努力,才使得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观察和了解共和国初期北京规划建设的复杂历程,进而去认识和发现首都城市规划的一些客观规律。

图片

图2  北京第一版城市总体规划制定期间苏联专家巴拉金于1953年9月3日白天和晚上两次发表指导意见的谈话记录(首页,郑天翔日记)

因为该书是从苏联专家技术援助活动的视角来考察1949—1960年间北京城市规划的历史发展,故而来华苏联规划专家的内容占据了相当大的篇幅。基于我个人对这段历史的理解,我认为作者提出了一个很好的观点,对于当时的苏联专家,我们确实需要一个客观的认识。尽管苏联专家的技术援助活动必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与不足,但他们的工作是相当认真的,而且他们的建议也为北京城市规划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正如作者研究所提出的,1949—1960年苏联专家对北京城市规划工作的技术援助,表现为一个相当长期的持续推进的历史过程。先后来华的4批苏联规划专家,对北京城市规划工作进行了各不相同的技术援助,他们以一种类似于“接力跑”的方式,一步一步地分阶段提供指导,帮助北京制订出了相对成熟与完善的城市总体规划方案(图3)。正是这样的一个技术援助的成果,对后来首都北京的城市建设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图片

图3  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参观城市规划展览(1956年)

透过该书关于来华苏联专家技术援助活动的有关阐述,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在城市规划史研究中秉持的理性和客观态度。作者研究指出,尽管苏联专家的到来对于北京城市规划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首都规划工作的主体力量仍然是中国的城市规划工作者。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对于苏联专家的聘请和使用是礼貌的、敬重的,同时也是有分寸、有原则的,规划决策权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中。在这个过程中,彭真、刘仁、郑天翔、万里、张友渔和薛子正等领导者是北京城市规划的组织者和推动者,他们的杰出领导协调了各方面的复杂矛盾,才使首都城市规划在刚起步的阶段少走了很多弯路,避免了大量损失或遗憾。这一段描写,不仅仅是对于早年有关领导者的肯定和赞美,更是对于他们的工作和努力的一种真实的记录。这种深入挖掘历史底蕴的方式,为读者展示了一个真实而又有血有肉的历史图景。

我特别注意到,这本专著用相当多的笔墨对1953年中共北京市委畅观楼规划小组的成立背景和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其内在原因。从1953—1954年的畅观楼规划小组,到1955—1957年的中共北京市委专家工作室(对外称“北京市都市规划委员会”),“一五”时期首都北京的城市规划工作一直是采取由中共北京市委直接领导的特殊体制,定位很高。正如作者研究提出的,这一体制的长期存在,充分表明了城市规划的科学研究及规划设计制定工作对于城市规划事业健康推进的极端重要性。由市委直接领导城市规划,在应对首都城市规划的战略性、综合性和政策性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它对改革开放以后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等机构的建立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总的来看,《北京城市规划(1949-1960年)》一书对我们重新审视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城市规划历史,消除社会各方面关于北京城市规划和所谓“照搬苏联规划模式”等的误识或偏见,以及尔后的种种非议,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书作者在扎实的史学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北京的城市空间结构和用地布局模式,如以老城为基础进行改建和扩建、“环形+放射”的道路网格局和分散集团式的空间布局等,是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种因素复杂作用的结果,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70多年来,北京城市规划建设与发展经历了曲折复杂的历史过程,尽管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但所付出的积极努力和取得的可贵成绩也是不容抹杀的。最关键的是,对有关问题要放在一定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条件下去全面的认识,才能得出客观公正的结论,才能够真正做到以史为鉴。只有充分了解和尊重历史,才能够作出科学公允的评价。

对于中国20世纪50年代城市规划,社会上和学术界往往评价为“基本上是照搬苏联的作法”,“照搬苏联的规划建设模式”,该专著以大量的事实表明,自1949年来华的首批苏联市政专家团开始,苏联专家在大量的技术援助工作中,都相当重视对中国国情和北京当地情况的了解,以及与苏联规划经验的结合;而对于中国的一些领导者而言,他们在配合苏联专家工作之初,也在第一时间明确强调有任何疑问都要及时提出并研究;在后续北京城市规划工作逐步推进的过程中,苏联规划经验与中国现实国情相结合的情况和案例也是不少的。中国在50年代的城市规划工作(包括北京的城市规划在内)主要借鉴自苏联经验,因而城市规划工作中受到苏联规划理论与做法的重要影响,这是不可否认的,但“照搬苏联规划模式”等说法却并不公允,是“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

《北京城市规划(1949-1960年)》的出版,有利于城市规划界和首都民众比较客观地认识和了解20世纪50年代这个重要历史阶段北京城市规划工作情况和各方面的困难,增进公众对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综合性、复杂性和矛盾性的理解,增强对首都规划建设发展价值观念的认同,使人们更加热爱这座城市;同时也有利于纠正其后多年来业界和社会上的一些误传和误读,提升党和政府在领导首都规划建设方面的良好形象。故而本书不仅具有重要史料和学术价值,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此外,该专著还为中苏两国20世纪50年代的城市规划技术援助和国际文化交流留下了鲜活、生动的历史记忆,是中俄两国友好交往的重要历史见证(图4),因而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国际交流意义。

图片

图4  北京市领导张友渔和郑天翔等与第三批苏联规划专家和第四批苏联地铁专家出席1957年元旦团拜会留影(1957年1月1日)

前排左起:阿谢也夫(左2)、诺阿洛夫(左3)、斯米尔诺夫(左4)、勃得列夫(左5)、张友渔(左6)、巴雷什尼科夫(左7)、郑天翔(右7)、果里科夫(右6)、谢苗诺夫(右5)、米里聂尔(右4)、雷勃尼珂夫(右3)、格洛莫夫(右2)、佟铮(右1)。
后排左起:黄昏(左1)、施拉姆珂夫(左6)、沈勃(左7)、冯佩之(左8)、岂文彬(左9)、兹米耶夫斯基(右12)、朱友学(右10)、杨念(右9)、尤尼娜(右7)、傅守谦(右6)、储传亨(右4)、赵世五(右2)。

(本文节选自《中国城市规划史填补空白之重大成果——评<北京城市规划(1949—1960年)>》,原文刊登于《北京规划建设》杂志2023年第2期。微信版已略去文中所有注释、图片来源、参考文献等信息,正式版本以原文为准。

图片

《北京城市规划(1949-1960年)》

目 录

序 一  (陈为帮)

序 二  (赵知敬)

序 三  (赖德霖)

序 四  (靳君达)

前 言 

绪 论 来华规划专家概况

一、社会主义阵营战略方针的确立 002

二、专家来华的整体情况 003

三、援助城市规划工作的四批专家 004

四、相关的一些配合措施 007

第一篇 首批市政专家团

(1949—1950 年)

第 1 章 首批市政专家团援京情况

1.1 专家团概况 026

1.2 在北京的主要行程 028

1.3 技术援助工作之管窥 030

1.4 主要工作成果 033

第 2 章 巴兰尼克夫对北京城市规划问题的建议

2.1 前期调研工作情况 038

2.2 1949 年11 月14 日的巴兰尼克夫报告会 040

2.3 《巴兰建议》的主要内容 044

2.4 《巴兰建议》对北京城市规划发展的影响 049

第 3 章 “梁陈方案”

3.1 梁思成、林徽因和陈占祥合著的一篇评论文章 054

3.2 巴兰尼克夫与“梁陈方案”的相互关系 060

3.3 中外专家规划思想的首次交锋 066

3.4 首都行政机关位置之规划决策 068

第二篇 穆欣、巴拉金和克拉夫秋克

(1952—1956 年)

第 4 章 穆欣对首都规划的指导

4.1 穆欣来华的时代背景 074

4.2 穆欣对北京城市规划的技术援助 077

4.3 穆欣对北京城市规划工作的贡献 087

4.4 穆欣对中国当代城市规划的贡献 090

4.5 关于穆欣的延聘 094

第 5 章 畅观楼规划小组的成立

5.1 畅观楼规划小组成立的时代背景 100

5.2 北京规划机构问题的讨论和酝酿 103

5.3 穆欣对北京都委会工作的批评 107

5.4 畅观楼规划小组的成立 114

5.5 简要的小结 123

第 6 章 巴拉金对畅观楼规划小组的技术援助

6.1 巴拉金及其工作作风 128

6.2 正式介入畅观楼小组之初 131

6.3 关于北京规划的纲要性意见 133

6.4 规划工作的推进和深化 136

6.5 北京市委的讨论及规划文件的准备 141

第 7 章 第一版《改建与扩建北京市规划草案》(1953 年)

7.1 1953 年畅观楼规划小组的主要成果 147

7.2 首都规划的指导思想及主要原则 150

7.3 《改建与扩建北京市规划草案》的主要内容 151

7.4 《北京市第一期城市建设计划要点(1954—1957 年)》 160

7.5 巴拉金对1953 年版北京总规的贡献 162

第 8 章 国家计委和北京市的不同意见

8.1 北京市1954 年10 月呈报的规划修正案 168

8.2 国家计委和国家建委的审查意见 170

8.3 国家计委和北京市争论的四大问题 175

8.4 思考与讨论 182

第 9 章 克拉夫秋克及国家建委的意见

9.1 克拉夫秋克及其工作作风 188

9.2 克拉夫秋克关于规划审批的一些意见 190

9.3 国家建委对北京市规划草案的审查意见 194

9.4 1953 年版《改建与扩建北京市规划草案》的时代局限性 198

第三篇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专家组

(1955—1957 年)

第10 章 专门援助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专家组

10.1 派遣规划专家组的起因及过程 204

10.2 规划专家组的成员 206

10.3 技术援助工作之初 212

10.4 北京现状调查:城市总体规划的前期准备 226

第11 章 首都人口发展规模的重大变化

11.1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工作任务和要求的明确 230

11.2 国家计委和国家建委对首都发展规模问题的联合意见 235

11.3 关于1000 万人口规模的政策指示 241

11.4 关于1000 万人口规模的技术讨论 243

11.5 北京城市空间布局思路的转向:卫星城镇建设与集团式发展 246

第12 章 若干规划问题的研究和讨论

12.1 关于规划结构—以西北郊铁路环线改线问题为例 250

12.2 关于城市空间设计—以长安街道路宽度问题为例 256

12.3 关于文化保护和建筑艺术—以城墙存废及“大屋顶”批判问题为例 268

12.4 城市规划的一些前瞻性思维—以空中交通和煤气供应问题为例 277

第13 章 1957 年版《北京市总体规划初步方案》

13.1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公开展览及意见征集 284

13.2 北京市领导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意见 290

13.3 1957 年3 月完成的《北京市总体规划初步方案》 292

13.4 1957 年版《北京市总体规划初步方案》的划时代意义 305

第14 章 城市总体规划的具体化:分区规划

14.1 分区规划的目的和任务 309

14.2 分区规划的经验借鉴 314

14.3 北京市分区规划的开展情况 317

14.4 1950 年代的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思想的重要源头之一 320

第15 章 技术援助工作的其他方面

15.1 城市规划人才的教育和培养 324

15.2 对相关城市的一些规划工作的指导 328

15.3 中央层面一些城市规划活动的参与 334

第四篇 地铁专家组和规划专家组

(1956—1959 年)

第16 章 第四批地铁专家组(1956—1957年)及北京地铁规划

16.1 地铁专家组来华的缘起 342

16.2 专家组技术援助工作概况 345

16.3 北京地铁规划的初步方案 347

16.4 北京地铁建设的研究讨论及后续发展 350

16.5 地铁专家组的主要贡献 354

第17 章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修订与呈报(1958 年)

17.1 1958 年6 月向中央呈报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方案&nbsp;358

17.2 更加强调中国情况和中国道路 362

17.3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再次修改及呈报(1958 年9 月) 363

17.4 1958 年9 月版《北京市总体规划》的时代烙印 366

第18 章 第四批规划专家组(1956—1959 年)

18.1 第四批规划专家组概况 372

18.2 对北京城市规划的技术援助 374

18.3 专家的撤回及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影响 377

结 语 首都规划工作的再认识

一、北京现代城市规划起步阶段规划工作者的不同角色及贡献 380

二、政策研究的城市规划与技术研究的城市规划 382

三、关于“照搬苏联规划模式” 386

四、情谊难忘 389

北京城市规划大事纪要(1949—1960 年)416

附录:首都规划的后续发展(1961 年以来)423

索 引 437

主要参考文献 440

后 记 44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