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洪侠|边缘与中心:蛇口价值工厂的空间小史

 胡洪侠 2023-05-06 发布于广东




深圳赤湾左炮台附近那片如今称作“价值工厂”的地方,三十八年前是一片工地;成为工地之前,则是当年蛇口所辖、名唤“一湾”的地方。1985年8月3日,由中、美、泰三国合资、总投资约一亿美元的广东浮法玻璃厂在此动工修建。据说,那是蛇口工业区当时投资最多、规模最大的一家工厂,占地面积十二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四万三千平方米。

到了1987年,玻璃厂建成,5月20日举行点火仪式,钱永昌、李灏、陈璞如、袁庚和中外来宾三百人出席。参观厂区的专业人士都说,这样大规模的玻璃厂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建成,堪称是中国玻璃制造史上的一个奇迹。又过了不到四个月,玻璃厂正式投产,这是当时中国已投产的规模最大的玻璃厂。它从美国PPG公司引进全套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玻璃生产技术和工艺,产品大部分外销。可是,谁能想得到呢,规模如此之大、技术如此先进的一个厂,运转了不到二十年,就迎来了关停的命运。曾几何时,这里天天人欢车挤,参观团不断,接待部门不胜其烦,生产车间不堪其扰。可惜流金岁月难以留住,玻璃厂渐渐风光不再。各省纷纷跟风复制浮法玻璃生产模式,几年内出现三十多条生产线,玻璃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加之受能耗、污染、金融危机、平板玻璃市场需求低迷等影响,广东浮法玻璃厂终于无法生存下去了,只好关停了事,浮沉二十二年的一场玻璃大戏匆匆落幕。




因为要在今天下午的设计之都大讲堂首场活动中和京生部长对话,我在集团资料库里查了一下浮法玻璃厂的前世今生。1985年的动工、1987年的点火与投产,报纸上都浓墨重彩地报道了,2009年的关停,当时的报纸未着一字。若不是2013年底在这一旧日厂区发生了一件大事,“浮法玻璃厂”这一专有名词,连带与左炮台相邻的这篇厂区,可能早就隐入喧嚣之中被人遗忘了。这件大事就是深圳香港双城双年展。


消息是2013年7月11日报道的,说是就在11日,2013深港双城双年展(深圳) 策展方案公布。此届“深双”将于12月6日在深圳蛇口开幕,并将持续至2014年2月28日。展览设在深圳南山蛇口“一区两点”。“一区”即蛇口工业区,“两点”分别是招商局蛇口工业区有限公司属下的原广东浮法玻璃厂(A馆-主题演绎馆)与蛇口客运码头旧仓库(B馆-主题文献馆)。

现在我们已经很熟悉的“价值工厂”这个名称,就是那年的策划案中提出的。据称,创意团队以独特的方式回应“城市边缘”主题,希望通过双年展,让处于边缘和转型中的蛇口工业区产生新的价值,把曾经走在全国工业化前沿、以先进技术生产玻璃的工厂,打造为全新的“蛇口价值工厂”,为深圳生产创意与文化。



对,2013深港双城双年展的主题就是“城市边缘”。这块土地若有知,当能感到这四个字带来的刺痛。边缘?是啊,1980年代以前,这里确是城市边缘,可是,袁庚来了之后,蛇口工业区成立之后,这里就不是边缘了。非但不是边缘,这里简直就是当时中国的改革开放尤其是引进“三资”办厂的中心。然而,时移势易,“中心”又“边缘”了。不光浮法玻璃厂,整个蛇口工业区,何尝不是几度“中心”之后渐渐又“边缘”了?


蛇口工业区曾经创造过、输出过多少彪炳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史册的价值?不必一一列出,仅一条“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就足以撼动山河大地了,何况还有“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还有“我可以不同意你的意见,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还有……。然而,随着时代变化,这块寸土寸金的价值高地,已然变成了没多大价值的所在,竟然需要靠一个双年展来演示如何打造全新的价值工厂。

城市边缘,价值工厂……诸如此类的说法,让我们在感叹岁月无情、人世多变之余,也可借以回首工业区转轨、城市转型的艰难足迹,还可细细观察“价值工厂”曙光中的新容颜与新愿景。




浮法玻璃厂时代,我从未踏足过这片厂区。“价值工厂”时代,我则不知已经来过多少回。第一次当然是来参观2013年的双城双年展,后来因美松的字在空间迁移到这里,我不断来此参加各类活动。今天下午的对话,既是以往创意活动的延续,也是新创办的“设计之都大讲堂”的开始。我在开场时说,历经“边缘—中心—边缘”的这块地方,能否重新成为中心?成为创意产业中心或创意文化中心?



地铁已经通往这里了,字在的活字文化博物馆也建在这里了,圆筒仓里正展览着数字影像展,报告厅里已经成功展开了首场对话,主题是“设计之都:悠然见南山——回顾设计之都15年”。那么,“边缘”开始“中心”了吗?我希望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