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当中最怕的就是遭遇不确定性,面对这上帝也无法预测的事物,我们的保险绳有四条。
前两条我想很多人都可以做到,但第三条和第四条,大多数人经常会被近因效应所干扰,突破了原本制定好的标准。我当然也是其中之一。 去年可谓是魔幻的一年。持仓股在十月份时全部严重下跌,腾讯更是从低估到严重低估再到变态低估,在这期间,我也像很多人一样随着市场下跌不断的加仓,但大部分新资金都丢给了腾讯,导致其仓位最高到达过60%,并且安慰自己现在腾讯正是低估的时候,仓位大点没事儿。 暴露了自己在仓位配置、买入计划等方面纪律性不足的缺陷,下面谈谈思考和改进措施。 关于仓位 其实一开始我设定的单只股票最大仓位是40%,只是由于贪心,不断的把腾讯加到了60%的仓位,虽然后面腾讯股价从低点上涨到翻倍,我们也绝不能说当时这么做是正确的,这次突破了限制加到了60%,下次会不会再加到70%、80%甚至是 all in 呢? 我觉得是非常有可能的,同时后果也是非常可怕的,如果腾讯不是从低点翻倍,而是继续遭遇严重的黑天鹅事件,那么我们将遭受严重的损失。
不过说到仓位,单一股票占总仓位的60%可不可以?当然是可以的,很多投资大师都这么做过,甚至比这个比例还高。但个人认为其风险较大,因为就算是股神巴菲特也有犯错误的时候。投资不是跳水比赛,高难度的动作并不会为自己加分。 在仓位配置上,唐朝老师直接借鉴巴菲特的方法:单一股票最高不超过总仓位的40%。 单只股票更大的仓位占比意味着更大的市值波动以及需要承担更多的不确定性,前者我基本无感,但后者我心存敬畏。 故在仓位配置上我也直接借鉴巴菲特的,单只股票最大仓位定为40%。以后我会严格按照这个仓位标准去执行,避免再次出现单只股票突破限制的情况。 另外关于不同股票的最高仓位,老唐是按照确定性高低来给的。比如:腾讯40%,茅台40%,洋河25%,分众15%,陕煤15%,海康15%,古井贡B 15%,美的10%,福寿园10%...... 确定性越高、可预测性越强的企业,最大仓位占比也理应越高。这方面我直接照抄老唐的。(嘿嘿) 买入计划 俗话说,好公司也要看是不是好价格。如果买贵了,就算买入的是好公司,也极有可能是笔烂投资。 我们买股票的利润来源主要有两方面:
关于何时买入,老唐在《价值投资实战手册2》中写过:三年后合理估值的一半为理想买点。 将这句话进行分拆,我们可以得到三个关键词:三年后合理估值;一半;理想买点。 下面进行理解学习。 1.三年后合理估值 我们知道市值=市盈率*净利润,其中市盈率只和无风险收益率挂钩,譬如现在的无风险收益率为3%-4%,合理市盈率为25-30。在实际取值中,老唐会根据不同企业的确定性给予不同的市盈率,比如洋河会给到合理市盈率的中值,也就是27.5倍pe,美的只会给到25倍pe,且对净利润又打了8折,相当于取20倍pe,腾讯会给到30倍pe,而对于茅台这种长期自由现金流大于净利润的企业,合理市盈率会给到30-35。 不同的企业给予了不同的合理市盈率,相当于加了第一层安全边际。 2.一半 如果当前在三年后合理估值一半的位置买入,倘若企业三年后的年化增速以及市盈率与我们预估的一致,那么我们可以获取到26%的年化收益。即使在企业的判断中有出现了一些偏差,一半的位置买入也可以帮助我们获取到不错的收益率。比如一家预估未来三年平均增速20%的企业,可实际只有15%,在三年后合理估值的一半位置买入也可以获取到年化 20.7%的收益率,是不是也还不错。 三年后合理估值的一半作理想买点相当于加了第二层安全边际。 3.理想买点 优秀企业的市盈率总是高企,或呈现着一直保持合理的市盈率,然后股价被企业增长推着走的状况,想要等到理想买点,不遇到个'重大利空'事件,是很难等到的。这就会引出一个问题,当我们有新入资金时,是选择手持现金等待理想买点,还是从合理估值的位置便开始买入,随着下跌不断加仓呢? 老唐给的答案是都可以,这部分偏艺术的成分更大。如果对市值波动比较敏感就选前者,如果对波动无感就选后者。 还是回到那句话,我们每个人都会犯错,买入时必须预留安全边际。所以我们不能在合理估值时就一下子把仓位打满,但一直持有现金等待理想买点再买入,风险也实在不小。毕竟,经济学十大原理中阐述了,某种东西的真正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成本(机会成本),你手持100%会贬值的现金,虽然得到了购买选择权,但你也同样失去了企业未来的成长给你带来的收益。 在投资永远是比较和买入时预留安全边际这两大思想的照耀下,我个人在买入计划上倾向于在当年合理估值时便买入,然后越跌越买,在理想买点时打满目标仓位。 下面说一下我的具体执行方法。 在《买入苹果》这篇文章里,我粗略的介绍过我的方法,很简单,对于优秀企业,就是当年预期合理估值时开始买入,接着采用阶梯买入法,随着下跌不断加仓,在理想买点时打满预计仓位。当然不同确定性的企业开始买入的时机是不一样的,确定性越高的企业,越会在合理估值时开始买入,反之则可以等一等再买入。 我们需要的材料是:当年预期合理估值,理想买点,目标企业的最大仓位。
天下武功,唯抄不破。
这么说有点绕人,上个表格会清楚一点。 ![]() 当然,在阶段买点买入的仓位并不是要求必须一次性买入,而是可以选择性的把两个阶梯买点之间再进行3等分或4等分,在上一个阶段买点的下跌过程中持续买入。 举个例子:比如在买点4,也就是理想买点的时候需要继续买入10%的仓位,但这10%的资金可能数额太大,对于大多数工薪阶层来说可能需要攒一阵子,这时候我们便可以将买点3和买点4之间再3等分或4等分,一次买入2%或3%左右的仓位,这样对资金量的要求比较小,更适合大多数加仓资金来源于工资收入的人群。也可以避免你好不容易攒到10%的新资金,但洋河最低只跌到2200亿市值,从此便向东北方扬长而去,而你却只能手持10%的资金含泪说洋河你等等,我还没上车呢,这种尴尬境地。。。 另外对于资金量比较小的人来说,像茅台这种价格较高的股票,单手就超过了起始买入仓位,这种情况要么茅台不是你的菜,要么可以耐心等待距离理想买点较近时再买入,毕竟下次加仓可能要等很久很久。。 这种方法保证了可以获取企业成长的部分,并且越跌越买,也预留了不小的安全边际。1234数字比较好记,4段阶梯买入也不至于太陡。 缺点是平均买入价格会比在理想买点时一次性买入要高一点。
是选择理想买点买入,获取更小的市值波动以及更高的收益率但同时也承担买不到的风险, 还是选择先上车,然后阶段买入,但会承受更大的市值波动以及相对较低不过也还不错的收益率。 两种方法,没有对错,全看喜好。我自己选择的是后者。
![]() 在投资中,人们很容易受近因效应的影响来做灵活调整,一句看似正确的话:规则是死的,人是活的。其实用在投资上的某些方面反而不是很合适。 我之所以要写下关于仓位以及买点的思考,并列出具体数据,就是要提醒自己不要被市场的短期走势所影响,导致动作变了形。你说它没用也好、精确的错误也好,但最起码当市场先生癫起来的时候我回头看看这篇文章可以保证自己离谱不到哪里去。毕竟钱赚不完,但亏得完。 关于仓位、买卖点、阶梯买入等方面的文章,几位学霸都发表过非常精彩的文章,干货满满。点击链接直达:@慧思书房:关于买点、卖点和安全边际的理解、@二哈自由记:对阶梯买入的思考及策略、@:杨大掌柜:关于股价阶梯式买入和股价回撤的思考、@莫书房:关于如何买入的思考、阿攀哥:实盘周记20230114(买点与卖点) 好了,以上便是本篇水文的全部内容了,如果你喜欢的话,求关注、求点赞、求在看,你的支持就是我更新的最大动力。 OK各位,我们下篇再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