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抓住主要矛盾了

 不求甚解2017 2023-05-07 发布于广西

众所周知,我是公司写手出身。

这个公司写手,不是指网络作家、自媒体写手、记者编辑,而特指所谓材料狗。

主要写作内容包括公司的争创创建、特色做法、典型案例、思想报告、活动方案、工作材料等。

写多了,便对事务的规律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比如说,公司组织一场深入的调研、解决客户的问题。

先不论这调研该如何开展,材料是绝对少不了的。

一是需要调研方案。

站在全局的角度,需要有一个发动全系统调研的大方案。大概率还要内部发个文件。

站在公司的角度,需要有一个承接自上级部门的、本公司自己的调研方案。

站在单次调研的角度,可能也会有某一次调研的具体方案。

越大的调研方案,一般越原则,包含了大量指导思想、工作原则、总体方向、主题内涵以及工作要求等等。

而具体到单次的调研方案,则需要包括时间、地点、出席、行程、内容、及相关配套等。

不管怎么说,方案材料总是少不了的。

二是需要问题及整改材料。

调研嘛,问题导向,肯定是奔着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去的。

所以不可能离得开问题。

但是,我在“调而不研”一文中写了(延伸阅读:调而不研),一个“长年未能解决、轮到这次调研却可以一举解决”的问题,是不存在的。

仅凭下去几次,走马观花、听听汇报就想解决什么“真”问题,怎么盘算都是自相矛盾的。

调研的时间量是不足的,深入研究讨论一个难点问题其实需要大量时间精力,光调研几次,连问题的背景都未必听得全,所以。。。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问题材料就显得“尤为重要”。

也就说,材料的价值在于,无论公司领导下去是调研了问题还是只是参观了一下,是听懂了介绍还是没听懂介绍,是掌握了情况还是仍然一头雾水。

都没关系。

因为,问题材料已经同步写好了,调研肯定是不可能无功而返的。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假如在这片大地上发生了一千万次公司调研,那么理论上哪怕千分之一,总该有些调研失败的情形吧,比如没听到有价值的内容,或者压根没找对地方找对人。

可实际上没有调研失败的情况,这恰恰再次证明了,调研的目的、和它所要解决的问题,这样的材料其实已经写好了。

所以,一千万次的调研才都是卓有成效的。

然后,来说说这个问题整改材料,听上去好像是偏向于业务的,其实非也。

首先,有大量的问题是思想问题、责任问题、学习问题、理论问题、本质问题、动力问题。

这些问题是内在的,其实理论上和你去哪里调研无关。

但是,“通过调研使自己理论联系了实际,从而使自己提高了思想认识,更加开拓新业务、奋进新征程了”~

这样的逻辑是成立的。

这时候,在公司领导尚未出发前,问题材料就已经可以写起来了,什么责任意识还不强啊,没有把自己摆进去啊,掌握基层情况还不深入啊,等等。

然后,一旦配上调研,这道菜就烧好了。

其次,如果真的聚焦于纯业务的问题,那这里头便更有技巧了。

假如,调研只是解决了一个鸡毛蒜皮的小问题,那公司领导的调研成果无疑会大打折扣。

但是,如果解决了一个老大难问题,刚才说了,这是自我矛盾的。

既然调研了两次就解决了,那么之前那么多年为什么不解决?

既然调研了两次就解决了,那再请你调研几次,岂不是所有难点问题都能解决了?

所以,这时候的问题整改材料,必须巧妙地处理上述矛盾。

它需要把问题包装成,一直都在努力,已经吃了九个饼了,这次调研吃了第十个,正好饱了,翘到好处、自圆其说。

或者,这次调研虽然不能解决老大难问题,但解决了一个关键点,以至于整个问题都将会在未来迎刃而解,所以调研还是卓有成效的。当然,这个“点”的寻找自然是需要水平的。

总之,不能小看问题和整改材料,它是调研的核心内容,充满了技巧。

三是调研成果材料或者说总结材料

这个就比较综合了。

按理说,我按着史记的写法:领导、喜调研、赴基层、令补贴解决、群众乐。

其实就写完了,并很好的在历史上留下了一笔。

但实际上不可能。

成果材料得从头写起,包括开展调研的深邃背景、指导思想、原则考虑、调研的过程、如何重视等等。

然后是调研发现的问题,整改的情况。

还有突出做法、案例、成效。

特别是成效,刚刚调研完就得见成效,科学吗?所以,这又再次说明材料中进行了诸多技术处理,并采用了多种的修辞手法。

最后,还少不了写一些下一步工作、长效机制、就不细说了。

总得来说,如果调研工作是“表像”的话,那么材料就是完完全全的“里子”。

是铁、是钢、什么组成、什么结构,基本上取决于里子,也就是说材料是什么,调研就是什么。

但有意思的是,根据我刚才的解析,写材料和调研其实彼此分离的两件事。

无论是方案、问题、成果、汇报、案例,这些东西,基本上是材料狗对着屏幕苦思冥想敲出来的。

一方面,材料狗作为专业而关键的写手,他很可能根本就没有参加调研。

或者,哪怕参加了调研,也只能记一点表面,毕竟,去除所有的流程和仪式,调研真正谈及核心问题,且真正能够有所研究决策的时间,寥寥无几。

再况且,就算真正掌握了业务,其实也没用。

因为,调研所需要的材料,它大体上是一种形式和套路,业务问题像是一种点缀、一种牌面。

材料的最终落脚点在于,努力地贴近客户、努力地沉下去、努力的“发现问题”,然后问题“终于迎刃而解,客户得到了福利”,就行了。

所以,材料狗之所以成为材料狗,恰恰是因为他的“专业”,较之业务够更具效率罢了。


上述讲了公司调研,接着讲一些重大的公司会议。

召开一场重大会议也有许多的环节。

包括发会议通知,收集会议名单,安排场地,会议议程,停车、用餐、现场引导、音响大屏、摄影摄像、倒茶摆水,各环节操作林林总总。

这些工作可以统称为会务,一般人想到会议,首先想到的就是繁杂的会务。

如果把会议比做一场战役的话,那么会务更像是后勤保障,确保战争的物资、补给、调动、人力物力。

但是,后勤毕竟只是后勤,真枪实弹的攻城掠地才是战争的主要内容。

同样,到了会议上,等到大家端正就坐,正式开会的时候,请问,开会的“真刀真枪”是什么?

无疑是讲话,你讲完我讲,大家都讲完会议就圆满成功了。

而作为一场重要的、大型的会议,讲话几乎不可能是空口讲。

因此,一切还是归结到了材料。

除去偶尔有一些什么颁奖、揭幕、展演、短视频 、PPT等环节,大多数的重要会议,一般都得是“从头读到尾”。

因此,如果会议开了三个小时,那大概就需要至少两个小时的纯材料稿,才能供领导撑起这场会议。

如果会议开一天,那稿件的数量更是成倍增长。

这些材料稿包括,老板致辞、主持稿、主汇报稿(主发言稿)、各分公司 特色交流稿、小领导总结计划稿、大领导讲话稿。

这些材料虽然各自的侧重点不同,不过大家却服务于同一个目标:主要是说“好”,做得好,做得棒,我们太努力了、成绩太突出了。

而这些稿件,如果场上读了两个小时的话,场下估计得四五个人(不同单位)写上一个礼拜。

当然,也有极为苦逼的核心材料狗,一人包办从主持稿到主汇报到最后不同领导讲话的所有稿件。

一人分饰不同角色,以高度精神分裂的状态进行组稿,有时一句话还要想好是给小领导用还是给大领导用。

这么一来的话,最起码几个礼拜都在写稿子改稿子。

和所谓的会务比起来,写稿子的这个工作量和工作强度绝对是“王者荣耀”。

同样,这些材料,也基本决定了整场会议。

毕竟,现在完全不读稿的领导几乎是没有了。

哪怕有些领导牛逼、不读稿,但也要准备一份材料,这还不如你读稿呢,浪费材料狗的劳动力么?

而,一旦大家都按部就班的读稿子,其实,材料是什么,会议就是什么。

再说句彻底的,如果你把这些材料发给所有与会者,让所有人直接把材料拿回去看一遍,其实会开不开都无所谓。

当然,有人肯定会说,你发材料怎么会有人看呢?

问题是,会场上读稿你以为真有人听吗?大部分在玩手机罢了。

只有振奋精神的老板自己比较嗨,饶有兴致地听着稿子,毕竟这整场会本质上是在夸他,是为他而写的赞美诗,对吧。

所以,我们又再次抓住了所谓各类大型会议的核心要义,稿子罢了。


最后,让我们深入业务,谈谈业务工作。

业务工作当然有许多实务的环节,需要在电脑和业务系统上操作具体内容。

但是,我们的业务工作其实是二维的。

从“里子”来看,业务工作有诸多的业务岗,大家参与工作流程,完成一项项的业绩业务。

但从“表面”(外部)来看,业务工作却是一种“复杂、细节且不可描述”的东西,领导往往也没空深入了解,如果领导真的深入了解掌握了,那么他就需要花和办事员一样的时间,那他和办事员又有什么分别?

所以,这时,假如领导还需要描述,那么就需要稿子,还是稿子。

无论是计划总结、进展问题、汇报说明,还是创新特色、典型案例、做法成效,都需要由稿子来体现。

而同样,我们的体系不可能满足于史记式的描述稿:一季度、报表50张、业务1000单、差错10。

相反,我们喜欢用3000~5000字的材料稿,来充分地说明,我们做得是多么得好,做得是多么的特别,做法是多么的领先,群众是多么的满意。

进而得出,单位领导是多么的能干,领导力是多么的强,最终暗示“为什么不能够再提拔一下,再到更高的位置发挥一下”呢?

这就是业务材料稿的“外表”,它承担了对业务工作的对外再诠释。

所以,领导才常说,要学会归纳、要学会总结、要善于提炼、要突出成效。其实是有很多的潜台词在里面。

这么一来,材料的“表”和业务的“里”就越来越脱离,这个二维,也变成了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最后,由于前面所指出的业务的不可描述性,于是,材料最终成为了业务的“全权代表”。

材料是什么,业务也就是什么。

于是,不光是会议、调研,连单纯的业务也几乎被材料所掌握。

做什么不重要,反正年复一年就这么做,随便派几个人在岗位上做就行了。老问题永远解决不了,新问题能混则混,无所谓。

而工作材料稿,才是重头戏,这才是从上级领导到对外宣传到自我认同的关键。

写好了一切都好,升职上位众星捧月;写不好,那就默默无闻,还会被觉得能力差、不会来事儿。

同样干这点业务,凭啥被看扁?所以,给我整材料,玩命整!!


通过上述对三种重头工作的分析,我们渐渐地把握了核心问题、抓住了主要矛盾。

是的,一切奥妙、一切荣辱,皆在那张A4纸上。

当我们抽丝剥茧、再抽丝剥茧,事务就剩下了内核,这个内核就是材料稿。

这也就解释了我们整个公司、整个体系的运作原理。

也就解释了,我们这个号,为什么翻来覆去就写一些材料狗的事。

因为,不管你承不承认,体系内的事恰恰就围绕着这个转——你以为它不算业务,其实它是最大的业务~

事务的本质已经被抛却,或者说,已经不再被大量关注。关注点全部在表面上,这个全由稿件材料决定的“表面”。

稿件,成为了左右一切的关键环节,而且,它和“表”是共生共存关系,和“里”则越来越没有绝对关联。

所以说,我们已经抓住了整个体系的核心,并可以因此而建立起新的认知逻辑来:

比如说,当听到一项工作的时候,第一反应不再是像过去那样,想着怎么协调、怎么组织、怎么开展、怎么落实、有何实效。

而是直接开始考虑材料可以写成什么样,这项工作有哪些“点”是可以“创新”、可以“特色”、可以吹捧的。

可以以什么样的形式开个什么样的成效(材料)展示会,材料怎么抓吸睛点、怎么写新的提法?

交流汇报,领导讲话,宏观的一般写什么高屋建瓴的话;

基层交流,应该有哪些“接地气”的做法;

工作总结和未来掌握,如何一气呵成,闭环管理,圆满收场。

所以,抓住了主要矛盾,根本就不用考虑实际工作,实际会议、实际调研了,材料直接就可以写起来了,反正也不是第一次写了,熟门熟路了属于是。

这时,我突然想起了小时候看得动画片《神笔马良》。

图片

马良在墙上画什么,什么就变成真的跑了出来。那时候,真羡慕马良,好想成为马良。

几十年后,没想到啊没想到,我终于真的成为了马良,我写什么,什么就是“真”的了;我写什么,什么就“完成”了。

弃武从文、以笔创业,真乃马良在世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