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围血管|颈部血管的解剖及超声检查手法

 超声大夫 2023-05-07 发布于四川

颈部血管的解剖及超声检查手法

图片

颈部血管的解剖

图片

颈部血管

图片

颈部动脉主要包括颈总动脉及其分支颈内动脉颈外动脉椎动脉锁骨下动脉

图片

颈部静脉

图片

主要有颈内静脉椎静脉颈外静脉锁骨下静脉

图片
图片

颈总动脉分段

图片

根据正常甲状腺上下极为标志,分三段。

远段:指甲状腺上极颈动脉分叉处

中段:指甲状腺下极水平之间段

近段:指颈动脉起始处至甲状腺下极

图片
图片

解剖概念

图片

颈动脉球部:即颈内动脉起始处,指颈总动脉分叉点以远、颈内动脉起始处局部膨大的部分。

颈动脉窦部:属于病理生理学的概念,是人体压力和化学感受器所在的位置,超声无法明确其具体位置,一般分布于颈动脉分叉处颈动脉球区的动脉外膜层面。

图片
图片

椎动脉

图片

根据椎动脉走行,分为颈段(V1段)、椎间隙段(V2段)、枕段(V3段)和颅内段(V4段)。

1、为同侧锁骨下动脉发出,直径约3-5mm。

2、主要为小脑和后面的大脑半球供血。

3、向颅内脑桥下缘汇合成基底动脉,形成基底动脉系统

注意:当椎动脉管径<2mm是提示先天性狭窄(生理性);当管径约2.0-2.5mm时可提示管径纤细

图片
图片

颈部静脉系统

图片

分为深静脉浅静脉两个系统。

深静脉收集头颈部组织器官大部分静脉血、汇入头臂干进入上腔静脉

浅静脉主要引流耳部、枕部及颈前静脉血流如锁骨下静脉;

③ 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伴行,位于颈总动脉的前外方。

图片
图片

颈部血管解剖变异

图片

颈动脉及椎动脉解剖变异多为起源异常。

颈内静脉解剖结构相对稳定,变异较少,变异多以左侧多见。

椎动脉解剖变异:

位置异常:起源异常和起点异常;

走形异常:入门异常、穿通异常;

形态异常:重复/重窗变异、闭锁/单干/胚胎型、成角。

图片

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手法

图片
图片

颈部血管正常超声声像图

1、颈内、外动脉检测鉴别

图片

2、颈部血管正常声像图要点

①颈动脉、椎动脉走行正常,内径正常,内-中膜光滑,厚度<1.0mm,内壁未见明显异常回声。CDFI、PW:颈动、主动脉管径内血流充盈良好,内未见明显异常回声,频谱形态正常,流速正常。

②颈内静脉走行正常,内径正常,塌陷良好,管腔内未见明显异常回声,CDFI、PW;颈内静脉内血流充盈良好,频谱形态正常,流速正常。

图片

颈部动脉硬化斑块及狭窄率的界定

图片

动脉硬化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区别

图片

专家共识认为:

动脉硬化时以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为表现的一类疾病的总称,常规分类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动脉中层钙化小动脉硬化三种,所以动脉粥样硬化时动脉硬化的一种特殊类型。

动脉粥样硬化时动脉的一种慢性、进展性炎性改变,其特点为动脉壁内中膜进行性炎症与结构紊乱,其早期表现为动脉内中膜增厚,继而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随着病程进展可发展为动脉狭窄或闭塞。

图片

内-中膜检测

图片

早期表现分为局限性或弥漫性颈动脉IMT融合,致IMT增厚,二维超声显示内-中膜融合,伴不均匀回声改变,IMT≥1.0mm界定为颈动脉内-中膜增厚颈动脉分叉处IMT≥1.2mm为增厚。

图片

动脉硬化斑块检测

图片

IMT≥1.5mm,凸出于血管腔内,或局限性内膜增厚高于周边IMT的50%,可定义为动脉硬化斑块形成。

斑块的构成:

1、顶部(纤维帽)

2、体部(核心部)

3、基底部 

4、肩部

图片

斑块的评估

图片
图片
图片

规则高回声斑块

图片

溃疡斑块

图片

不均质回声斑块

图片

斑块的稳定性评估:CEUS

图片

根据研究发现: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在斑块的发生、发展、不稳定甚至破裂中起到重要作用。

实时CEUS技术能无创、定量地评价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增强情况,斑块增强强度与脑梗密切相关。

CEUS有效及时的评估,临床及时治疗,可以降低脑卒中的风险。

图片

颈部动脉狭窄的评估方法

图片

①直径测量法(B-A)/B*100%

A:残余管径

B:狭窄远段正常颈动脉管径

②面积测量法:(A1-A2)/A1*100%

A1:原始管径横截面积

A2:残余管径横径面积

③狭窄处血流速度法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文章内容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