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简上的千秋传承(下篇)

 古稀老人赵 2023-05-07 发布于北京
远离中原的成都腹地,出土了扁鹊医书,其实并不奇怪。扁鹊学派在四川影响深远。东汉时期,四川的涪翁、程高、郭玉等以诊脉为特色的医学家,都被认为是扁鹊学派在蜀地的传承人。两汉时期,成都乃是全国最为繁华的工商业城市之一,沿着金牛古道,中原的医药文化也不断地向巴蜀传输,并融合了巴蜀地区独有的气候和物产资源,衍生出新的分支。天回医简《六十病方》的六十条药方中,出现了蜀椒、川芎、白芷、厚朴、乌头、防风等四川特色中药。药方“八治风:石脂七分,蜀椒五分,方风、细辛各四分,厚柎五分,陈茱萸一分,圭十分,薑六分,皆冶合”带有明显的川派中医特色。这表明在汉代的成都,就已经存在一个独立发展的扁鹊学派分支。
自天回医简出土,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国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研究院经过6年多艰苦细致的整理研究,已完成医简的释文、注释和学术源流的考证,其重要的研究成果《天回医简》已由国家文物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是国内迄今为止发现的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整、最具理论和临床价值的古代医学文献。
中医有很多神奇的地方,就比如针灸。而在天回的老官山汉墓中,也同样出土了一件关于针灸的文物,一尊人体经穴漆人。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完整的经穴人体医学模型,它的出土为研究古代经络腧穴的起源与发展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实物资料。

文章图片2

这尊漆人呈直立状,手臂垂直放于两侧,手五指并齐,掌心向前,双脚呈一字站立。光头,眉、眼、鼻、口、耳清晰,体型匀称。通体髹黑漆。漆人漆色光亮如新,各部比例适宜。14厘米高的漆人像上刻有纵横复杂的经络线,22条红色经脉与29条白色经脉相互交织,119个穴位点清晰可见,不同位置刻画着“心”“肺”“肾”“盆”等字。
经穴漆人身上的这些白色经脉就是针灸所依赖的人体经络学,经络是中医的灵魂,它内连脏腑,外连四肢。人把经络比喻为人体的江河,纵横交错、遍布全身。《管子·水池》中说,“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这是古人将自然的“水道”与人体的“经脉”相关联的认识。水流堰塞处必不通,而有水患,就如人体经脉不通处的“腧穴”,开凿通渠与针刺调经的原理一样。可以说经络是中医对人身小宇宙的独特认识,体现出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人生观,这也正是中医生命思想的深刻性与艺术性。
这样的一尊经穴漆人,似乎是古代医师作为医理教学和研究之用,其背后反映着医道的传承。天回老官山扁鹊学派医书的出现,为蜀地出名医找到了一种可能。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教授柳长华带领他的团队,经过数年研究,发现了一条隐秘的线索,这条线索完美地解释了扁鹊学派传入蜀地,从仓公到郭玉的一脉相承。
被天回老官山弓姓墓主带入蜀地的医简是一个完整的医学体系,他到四川以后把这些医术教给李柱国。李柱国是汉成帝时的御医,被史家认为是我国校勘医书第一人,相传他祖籍四川盐亭。史料记载,他曾说自己整理的就是仓公医学典籍。到了王莽之乱后,李柱国从此消失。然而不久后的蜀中绵阳一带,出现了一位医术高明的涪翁,《直隶绵州志隐逸》卷中记载“涪翁避王莽乱隐居于涪,以渔钓老,工医,亡姓氏”。有意思的是,《华阳国志》在写郭玉时,提到了一个名叫“李助”的方士,称其“字翁君,涪人也……名齐郭玉”。由此,专家们推测,李助就是李柱国,也就是涪翁。涪翁传程高,程高传郭玉,扁鹊医学就此在四川发扬光大。

文章图片3

郭玉是一位被真正载入史册的名医,他年轻的时候跟随程高学习“方诊六微之技,阴阳隐侧之术”。并在东汉和帝的时候成为太医丞,在宫中行医,所用针药,效果极佳。
汉和帝看郭玉的医术,尤其是脉诊如此高明,就想考校一下他。有一天他让一个他宠幸的近臣男扮女装,和一个宫女一起在帐子后面,一人伸出一只手,让郭玉诊脉。郭玉把脉后对汉和帝说“左阳右阴,脉有男女,状若异人,臣疑其故”,汉和帝不由惊讶叹服。
从医学的发展到传承,千秋已逝,医道不息。望闻问切,色脉合参,心心相印。授业传徒亦复如是,如此伏脉千里,源远流长。
编辑:何雯雯
校对:赵珺
审核:祝子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