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MOSFET应用分析

 陸号鱼 2023-05-07 发布于山东

    场效应管有两种主要类型,分别是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管(MOSFET)和结型场效应管(JFET)。在开关电路、Boost电路、Buck电路和Buck-Boost电路等的应用中,主要应用了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管(MOSFET)。虽然两种类型的管子在特性曲线上有所不同,但是其原理是一样的,为便于说明,在进行原理说明时,图示部分以FET来表示。

    场效应管是一种利用电场效应来控制其电流大小的半导体器件。场效应管是三端器件,与BJT相对应,它也有三个电极,分别是栅极G、漏极D和源极S。MOSFET可以被制造成增强型或耗尽型、P沟道MOSFET和N沟道MOSFET,N沟道MOS管的结构及电路符号如图7-38所示,P沟道MOS管的结构及电路符号如图7-39所示。实际应用的管子主要是增强型的N 沟道MOS管和增强型的P沟道MOS管。

图7-38N沟道MOS管(N-MOSFET)

图7-39P沟道MOS管(P-MOSFET)

对于场效应管,可以与BJT进行对应理解。场效应管的栅极G与BJT三极管的基极B对应;场效应管的漏极D与BJT的集电极C对应;场效应管的源极S与BJT的发射极E相对应,如图7-40所示[33]。虽然MOSFET与BJT的工作原理不同,但两个管子的对应理解,能够对理解MOSFET的工作过程有一定的帮助。

图7-40BJT对应场效应管

场效应管FET的放大原理[32]如图7-41所示,FET的输入信号通过器件输出,FET吸收此时输入信号的振幅信息,由电源重新产生输出信号。由于该输出信号比输入信号大,所以可以看成将输入信号放大而成为输出信号,这就是FET的放大原理。


FET的内部工作原理就是:FET对加在栅极G和源极S之间的电压不停地监视,控制漏极D 和源极S之间的电流源,使漏极D和源极S之间流动的电流与栅极G的电压成正比。FET的内部工作原理[32]如图7-42所示,即FET是由加载在栅极上的电压来控制漏极-源极之间电流的器件。为了使FET工作,设计外部电路使栅极-源极间加上电压即可。

对于FET的理解,也可以用水龙头的工作进行类比,如图7-43所示。FET的漏极D可以看成水龙头的进水口;源极S可以看成水龙头的出水口;栅极G可以看成水龙头的开关。在使用水龙头时,转动开关G,当向右转动时,水流会慢慢增大,向右转到最大位置时,水流最大,此时开关G无法再向右旋转,对应FET的饱和区;当向左旋转开关时,水流会逐渐减小,当向左旋转到底时,此时水流为0,对应FET的截止区。因此,当开关G在最左侧时,对应FET的截止模式,在最右侧时对应FET的饱和模式,在中间位置时对应FET的“放大模式”。这样就很好理解了,其实FET并没有起到放大的作用,一直以来所谓的放大都是被误解了。从上面的讨论中,我们知道,为了让FET能够工作,需要在栅极G和源极S之间加载驱动电压。在水龙头的开关操作中,需要去旋转这个开关,旋转开关时,需要向右旋转,这个向右旋转就相当于是告诉水龙头,我要放水了,这个向右的动作就相当于是在栅极和源极之间加上电压,两者都有一个方向上的动作。

在电路设计中主要应用的是增强型的NMOS管和增强型的PMOS管,这两种增强型MOS 管中比较常用的是NMOS,原因是NMOS的导通电阻小且容易制造。因此在开关电源和马达驱动的应用中,一般采用NMOS。在MOS管内部,漏极和源极之间会寄生一个二极管。这个叫体二极管,在驱动感性负载(如马达)时,这个二极管很重要,并且只在单个MOS管中存在此二极管,在集成电路芯片内部通常是没有的。MOS管的三个引脚之间有寄生电容存在,这不是我们需要的,而是由于制造工艺限制产生的。寄生电容的存在使得在设计或选择驱动电路时要麻烦一些,但没有办法避免。

MOS管的导通特性在电路设计中经常用到,导通的意思是作为开关,相当于开关闭合。NMOS的特性:Vgs大于一定的值就会导通,适合用于源极接地时的情况(低端驱动),只要栅极电压达到一定电压(如4V或10V,其驱动电压需要查阅Datasheet)就可以了。PMOS的特性:Vgs小于一定的值就会导通,适合用于源极接VCC时的情况(高端驱动)。虽然PMOS可以很方便地用于高端驱动,但由于其导通电阻大、价格贵、替换种类少等原因,在高端驱动中通常还是使用NMOS。在高端驱动中使用NMOS时,一般源极会接一定电压值的电源或负载,此时需要栅极驱动电压高于源极一定的数值。

从MOS管的结构中可以看到,在GS和GD之间存在寄生电容,而MOS管的驱动实际上就是对电容的充放电。对电容的充电需要一个电流,因为对电容充电瞬间可以把电容看成短路,所以瞬间电流会比较大。设计MOS管驱动时第一要注意的是可提供的瞬间短路电流的值。普遍用于高端驱动的NMOS,导通时需要栅极电压大于源极电压。而高端驱动的MOS 管导通时源极电压与漏极电压(VCC)相同,因此这时栅极电压要比VCC大(4V或10V,门限电压可以查阅Datasheet)。如果在同一个系统里,要得到比VCC大的电压,就要专门的升压电路了。很多马达驱动器都集成了电荷泵,要注意的是应该选择合适的外接电容,以得到足够的短路电流去驱动MOS管。

如何进行MOSFET的选型呢?对于MOSFET的特性,在Datasheet中都有详细的定义,如表7-8所示是k0389dpa MOSFET的部分参数。为对MOSFET进行精确的选型,需要对MOSFET 的参数精确把握,只有明白了MOSFET各个参数的含义才能够根据设计的需要选定合适的MOSFET。

表7-8k0389dpa MOSFET的部分参数

MOSFET的参数含义如下:

Vds:DS的击穿电压。当Vgs=0V时,MOS的DS所能承受的最大电压。

Rds(on):DS的导通电阻。当Vgs=10V时,MOS的DS之间的电阻。

Id:最大DS电流,会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Vgs:最大GS电压,一般为-20~+20V。

Idm:最大脉冲DS电流,会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体现出一个抗冲击能力,与脉冲时间也有关系。

Pd:最大耗散功率。

Tj:最大工作结温,通常为150°和175°。

Tstg:最大存储温度。

Iar:雪崩电流。

Ear:重复雪崩击穿能量。

Eas:单次脉冲雪崩击穿能量。

BVdss:DS击穿电压。

Idss:饱和DS电流,μA级的电流。

Igss:GS驱动电流,nA级的电流。

gfs:跨导。

Qg:G总充电电量。

Qgs:GS充电电量。

Qgd:GD充电电量。

Td(on):导通延迟时间,从输入电压上升到10%开始到Vds下降到其幅值90%的时间。Tr:上升时间,输出电压VDS从90%下降到其幅值10%的时间。

Td(off):关断延迟时间,从输入电压下降到90%开始到VDS上升到其关断电压10%时的时间。

Tf:下降时间,输出电压VDS从10%上升到其幅值90%的时间。

Ciss:输入电容,Ciss=Cgd + Cgs。

Coss:输出电容,Coss=Cds +Cgd。

Crss:反向传输电容,Crss=Cgc。

在电路设计中,一般BJT会配合MOSFET来实现MOSFET漏极和源极之间的导通和闭合。BJT 管子常用的有NPN型和PNP型,MOSFET常用的类型是增强型的NMOS和增强型的PMOS,因此在BJT和MOSFET配合使用时,会有如下4种组合方式:NPN型BJT+增强型PMOS、PNP 型BJT+增强型PMOS、NPN型BJT+增强型NMOS和PNP型BJT+增强型NMOS。

1.NPN型BJT+>增强型PMOS

NPN型BJT+增强型PMOS适用于控制信号是高电平时。MOS管导通的控制电路如图7-44所示。PMOS的源极S接Input信号端,漏极D接电路后面的负载。一般在电源控制电路中,Input为某一电平的电源(如5V、12V),Output是另一个需要时序控制的电源,当作为电源时序控制时,Input和Output都是负载的供电电源,电平值是相同的,只是Output是否有电源的供应是受Enable信号控制的。在很多电子系统有上电时序控制的电路中,此电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图7-44NPN型BJT+增强型PMOS控制电路

该电路的工作流程是:当Enable控制信号为低电平时,此时Q1的基极B和发射极E 之间的二极管处于关断状态,基极B和发射极E之间没有电流的流动,根据之前对BJT电路的理解知道,此时Q1 NPN型三极管的集电极C和发射极E处于断开的状态。因为Q1的集电极C(同时也是PMOS的栅极G)通过100k1的电阻R1上拉到Input高电平信号或电源,此时集电极C(栅极G)是高电平,Vgs≮0,根据PMOS导通的特性,此时PMOS处于关断状态,Output端没有信号输出。当Enable控制信号为高电平时,三极管Q1的基极B和发射极E之间的二极管导通,基极B和发射极E之间有电流的流动,此时Q1的集电极C和发射极E处于导通状态,从而将集电极C的电平拉低,集电极C(也是栅极G)的电位是0V,Vgs<0,根据PMOS导通的要求,此时PMOS导通,Output与Input连通。当U1 PMOS导通后,因为是PMOS的原因,所以电源的传递方向是从源极S到漏极D(如果是NMOS,电流的方向是从漏极D流向源极S),当MOS管工作时,不管是PMOS还是NMOS,电流流动的方向都必须与体二极管的方向相反。对于PMOS来说,如果电流流动的方向是从漏极D→源极S,则电流会直接从体二极管的正极流向体二极管的负极,PMOSFET中的体二极管处于导通状态,PMOS作为开关就失去作用了。因此PMOSFET在作为开关管使用来控制电源时,源电源必须接在PMOSFET的源极S端,后续接通的电源必须接在PMOSFET的漏极D端。因为对于PMOS管的驱动,当Vgs<0时,PMOS导通,所以需要控制栅极的驱动电平就可以了。

电路中的R1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没有R1,则PMOS的栅极状态不确定,可能为低电平,PMOS 会导通;R4是用来保证Q1在默认状态下是不导通的,当Enable有确定状态时,R4可以去掉,若为高阻态,则R4必须要有;R3用来限制基极的电流(基极电流一般都很小);C1和R2构成延时电路,减缓驱动MOS栅极时的瞬态电流,有效地保护MOS管。

2.PNP型BJT+增强型PMOS

PNP型BJT+增强型PMOS适用于控制信号为低电平时。PMOS开关导通的控制电路如图7-45所示。

图7-45PNP型BJT+增强型PMOS控制电路

该电路的工作流程如下:当Enable信号为高电平时,Q2的发射极E和基极B之间的二极管没有导通,发射极E和基极B之间没有电流的流动,三极管Q2的发射极E和集电极C 处于断开状态,此时发射极E通过R2和R1上拉到Input(高电平状态),PMOS处于关断状态;当Enable控制信号为低电平时,Q2的发射极E和基极B之间的二极管导通,发射极E 和基极B之间有电流流过,三极管Q2的发射极E和集电极C之间导通,将发射极E的电平拉低,从而使得PMOS的栅极电位是0V,此时符合Vgs<0的PMOS导通条件,PMOS导通,电流从Input端流向Output端。

PNP型BJT+增强型PMOS的其他部件和注意事项与NPN型BJT+增强型PMOS类似。

3.NPN型BJT+增强型NMOS

当采用NPN型BJT+增强型NMOS时,如图7-46所示,一般会想到因为要将栅极的电压与源极进行比较,所以要将源极接Input端,栅极接Input+Vgs端,利用这种方式去驱动。此时会发现Vgs>0,满足驱动NMOSFET管导通的条件,但是NMOS的电流方向是从源极S流向漏极D的。即使是不控制NMOS的栅极,此电路中NMOS的源极和漏极也是导通的,根据NMOS的特性,在源极S和漏极D之间有一个体二极管,体二极管的正极接源极S,负极接漏极D,在源极S加电压的情况下,NMOS已处于导通状态,再去控制NMOS的栅极已没有意义。

图7-46NPN型BJT+增强型NMOS控制电路

因此对电路进行更改,改变输入/输出的方向,如图7-47所示,此时NMOS的漏极D作为信号的输入,源极S作为信号的输出,但此时有个问题,就是源极的电平不定,不知道Output的电平值,从而不好确定栅极的驱动电压。MOSFET的驱动是要在门极(栅极)和源极间有足够的电压,在一般的电路中,MOSFET的源极接在系统的地上,则驱动电压只要是相对于系统地的电压就可以用来驱动MOSFET。但是在这种情况下,MOSFET的源极并没和系统地接在一起,这就意味着源极的电压可能是变化的。但是要驱动MOSFET,其栅极和源极间电压要求是一定的,因此这时MOSFET的驱动电压就需要是一个和源极一起变化的电压。这个驱动电压就需要采用MOSFET的自举驱动电压或通过集成电路来进行控制,如IR210X 系列的驱动芯片等。

图7-47更改后的NPN型BJT+增强型NMOS控制电路

有一种例外的情况,需要采用更改后的NPN型BJT+增强型NMOS控制电路来进行控制:当栅极驱动电压可以确定比源极输出的电压高时,就不需要复杂的栅极驱动电路了。例如,某电路中,Vgs+Output=12V,Input=3.3V。该电路的工作流程如下:在上电的一瞬间,Input 漏极的电压是3.3V,此时因为后接负载(负载由许多由3.3V供电的IC组成)的原因,在上电最早一瞬间,可以理解为NMOS的源极S通过一个非常大的电阻接GND了,那么此时的源极电位是0V,CTRL加载高电平控制信号,Input+Vgs=12V,根据NMOS的导通条件知当Vgs>0时,会导通,此时Vgs=12V>0,则NMOS管会导通,导通后,NMOS管的源极电位会发生变化,由刚上电瞬间的0V变为3.3V,此时因为Vgs=12V-3.3V=8.7V>0V,完全满足NMOS导通的条件,所以导通后电流的工作方向是从漏极D流向源极S的,符合NMOS作为开关管使用时的条件,此时电流从体二极管的负极流向体二极管的正极。

4.PNP型BJT+增强型NMOS

采用PNP型BJT+增强型NMOS时,电路如图7-48所示,此时也会出现与NPN型BJT+增强型NMOS同样的情况,即NMOS的体二极管处于导通状态,NMOS起不到开关的作用,此时需要对应的将电路更改,更改后的电路如图7-49所示。PNP型BJT+增强型NMOS的驱动与NPN型BJT+增强型NMOS类似,可以参考NPN型BJT+增强型NMOS的栅极驱动方式。

图7-48PNP型BJT+增强型NMOS控制电路

图7-49更改后的PNP型BJT+增强型NMOS控制电路

对于MOS电路在电源中的应用,很多时候也会采用NMOS+PMOS的形式,如图7-50所示。当Enable控制端输出高电平时,Q27的栅极-源极间的电压Vgs=3.3V>0V,满足NMOS 管导通的工作条件,此时NMOS的漏极D与源极S导通,电流从漏极D流向源极S,Q26的栅极电位被拉低,其栅极和源极电压Vgs=-5V<0,符合PMOS导通的条件,此时Q26的源极S和漏极D导通,电流从+5V流向VCC5B,从而控制VCC5B获得5V电压;当Enable控制端输出低电平时,Q27的栅极-源极间的电压Vgs=0V,不符合NMOS管导通的条件,此时Q27漏极为高电平,从而使得Q26的栅极也为高电平,Q26处于关断状态,VCC5B没有电源的供给。

图7-50增强型NMOS+增强型PMOS控制电路

对于NMOS和PMOS的驱动总结如下。

①NMOS高端驱动:MOS管可以用来控制电源的上电时序,使一端从另一端获得电流,当电路中的电流很大时,如10A,因为同性能的NMOS的导通电阻小于PMOS,所以此时电源的驱动电路一般都是采用NMOS来驱动的,应用NMOS时,需要工作在体二极管反向的条件下,此时NMOS的漏极D接外电源,源极S接电路负载,需要确定导通后栅极的驱动电压高于负载的供电电压,维持Vgs>NMOS驱动的门限电压。

②NMOS低端驱动:NMOS用于低端驱动时,NMOS的源极接地,此时只要在栅极加载一定的驱动电压,就可以驱动NMOS的漏极和源极导通了。

③PMOS高端驱动:PMOS用于高端驱动时,源极接外接电源,漏极接后续负载,控制栅极的电位,当栅极电位为低电平0V时,PMOS导通。PMOS具有较大的导通电阻,价格比NMOS贵。

MOS管具有正的温度系数,即当温度升高时,导通阻抗会逐渐变大,如图7-51所示;而BJT管子具有负的温度系数,即当温度升高时,导通电阻会变小。MOS管的这一特性适合并联电路中的均流,因此当电路中的电流很大时,一般会采用并联MOS的方法来进行分流。

图7-51MOS导通电阻随温度的变化曲线

采用MOS进行电流的均流,当其中一路电流大于另一路MOS中的电流时,电流大的MOS产生的热量就会多,从而引起导通阻抗的增大,减小流过的电流。MOS管之间根据电流大小的不同来反复调节,最后可实现两个MOS管之间电流的均衡。如图7-52所示是采用2个MOS管并联实现的电流均衡。采用2个MOS管并联时,在电路上的布局要完全一致,2个MOS管打的散热过孔数量一致、布局位置一致且2个MOS管采用同一个散热片,总之,原则就是尽量让2个MOS管的工作环境一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