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家(2)瞿秋白 瞿秋白(1899年1月29日-1935年6月18日)生于江苏常州,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1909年春,考入常州府中学堂。受校长屠元博革命思想影响。 1916年年底进入武昌外国语学校学习英文。 1917年春到北京,考入外交部俄文专修馆,学习俄文。 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加入李大钊、张嵩年发起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1920年8月被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聘为特约通讯员到莫斯科采访。 1921年在俄期间两次见到列宁,并聆听演讲。1921年秋,东方大学开办中国班,进入该校任翻译和助教。 1922年春正式加入中共,年底陈独秀到莫斯科,瞿秋白担任翻译。后受陈独秀邀请,离开莫斯科回国工作。 1923年2月,部分翻译《论列宁主义基础》,还撰写了介绍列宁、共产国际纲领与策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等方面的文章。1923年夏,于右任、邓中夏创办上海大学,到上海大学担任教务长兼社会学系主任。同时兼管中共宣传工作。1923年底,参与国民党一大宣言草案的起草。宣言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新三民主义政策。 1924年1月20日,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开幕,当选为国民党候补中央执委,奔波上海与广州之间,负责处理两党合作问题。1924年7月国民党中央设立政治委员会,孙中山任主席,瞿秋白当选为五人委员。还以中央候补执行委员身份参加国民党上海执行部的指导工作,担任上海国民党机关报《民国日报》的编辑工作。 1925年1月起,在中共四、五、六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局委员和政治局委员,成为中共领袖之一。1925年5月30日,“五卅惨案”发生,同陈独秀、蔡和森、李立三、恽代英、刘少奇等领导了爱国反帝运动。6月4日,主编出版了共产党第一张日报《热血日报》,报道上海和全国人民反帝斗争的消息。 1926春病重住院,抱病写《俄国资产阶级革命与农民问题》一书。 1927年2月自编《瞿秋白论文集》,参与领导上海工人第二次、第三次武装起义。3月到汉口,负责中共五大事宜。4月11日,为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写序。中共五大召开,批评陈独秀以及共产国际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当选为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常委。1927年7月13日,和鲍罗廷秘密前往庐山,一是商讨中共中央的领导改组问题,一是计划武装暴动。下旬参加中央常委扩大会议,讨论同意南昌举事的提案。8月7日共产国际代表罗明那兹主持召开会议,指定瞿秋白担任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并主持中央工作。成为继陈独秀之后,中共第二任最高领导人。 1928年3、4月间的临时常委会上作自我批评,在实践中基本结束了全国范围内的左倾盲动错误。1928年5月中旬抵达莫斯科,6月主持召开中共六大。之后继续留在莫斯科,担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两年。 1929年夏,王明等人利用联共反右清党运动,掀起中山大学风潮,举行“十天会议”形成“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在王明的带领下喧嚣、起哄、谩骂,攻击中共代表团,将右倾和左倾的帽子扣到瞿秋白头上,导致瞿秋白的三弟景白的“失踪”。 1930年春被撤销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的职务回国。9月底召开六届三中全会,批判立三冒险主义路线。 1931年1月7日在米夫操纵下,召开中共六届四中全会,被解除中央领导职务。至此米夫达到了控制中共中央的目的,王明也一步登天。瞿秋白留沪养病,进行文艺创作和翻译,与茅盾、鲁迅来往结下深厚友谊,领导左翼运动。 1934年2月5日到达瑞金,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人民教育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部长等。红军决定长征后,被留在即将沦陷的瑞金,坚持游击战争,任中央局宣传部长。 1935年2月,他的肺病日益严重,中央决定派人送他转道香港去上海就医。走到福建省长汀县时,被当地反动武装逮捕。后被叛徒指认,暴露身份。1935年6月18日晨,从容就义,年仅36岁。 瞿秋白同时也是社会学家、散文作家、文学评论家。对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建设作出了开拓性和奠基性的工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