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轻度抑郁的人,多半有这 3 种“好习惯”,希望你一个都没有

 zhp001007 2023-05-08 发布于上海

Image

5月8日晚上8:00

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副院长钱小军教授

分享《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教育是什么样的?》

点击下方预约按钮,预约直播


生活在快速高压的时代,你是否也有这样的抑郁瞬间:


下班回家的路上,靠在车窗上回想起近况,觉得自己一无所获,真是没用;


在外面受了委屈,害怕家人担心,回到家强忍着眼泪扬起了笑脸;


经历了太多的事与愿违,心理落差让人失去了再次尝试的勇气,整个人都变得萎靡颓唐......


心姐想说,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不是因为你的心理承受能力差,而是因为你长期养成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


很多人不知道,以下这三种所谓的“好习惯”,很可能会让你处于抑郁情绪中,久而久之,就会演变为抑郁症。

Image

古人有言:“吾日三省吾身”。

本意是告诉人们要严于律己来完善自我,但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被困在了过度自省当中。


白天和一个重要的人谈过话,晚上躺在床上他们会反复思考自己当时的用词,表情,动作,觉得有一句话没说好,非常后悔;


和同事沟通工作细节,看到对方的消息末尾加了一个句号,就开始警铃大作:“我是不是做错了什么事情,她是不是生气了?”


开会时领导指出了工作中的一个漏洞,他们便很懊悔:“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同事们一定在内心嫌我蠢了,好丢人......”

Image


如果你也有以上经历,那么你很可能陷入了过度自省,也就是心理学上常说的“反刍思维”。


自我反省和过度反省的区别在于,一个围绕着事情本身展开,一个围绕你的情绪展开。


情绪 abc 理论告诉我们,很多时候事件本身并不糟糕,只是我们对此产生的不合理信念让事情看起来变得很糟糕。


过度反省就是在加重“不合理信念”这一过程,非但不能解决问题,还会让自己在负罪感中越陷越深,由自省变成自我责备和自我攻击。


他们会不断地否定自己,把自己当成敌人,对自己说一些严厉且伤自尊的话。


当你陷入这样的漩涡时,即使有人肯定你,夸奖你,你也听不到,满脑子只剩下自己心底的自我否定。

Image


那应该怎么改变呢?


十点君觉得,只有不把过去的自己当作敌人,才能走出这个情绪怪圈。


请记住,你的每一个选择都是当时的你权衡利弊后的结果,也是当下那个你能做出的最佳选择。


也就是说,现在发生的事,都是上天最好的安排,所以不要过度责备自己,这只会带来更多负罪感,对现在没有任何用处。


如果你总是忍不住反省,不妨试试认知行为疗法


当你又胡思乱想时,立马在一张纸上写下困扰你的问题,哪些是事实,哪些只是你的想象。


你会发现事实其实没那么可怕。


然后停止自我责备,而是想想“我现在能做什么,从这件事中我学到了什么,我该怎么阻止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


正如泰戈尔所说:“如果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繁星。”


没有人会滴水不漏,与其不断责备自己“我做的太差劲了,我太失败了”,不如将精力用在纠正自己的行为和错误上来,并鼓励自己下一次做得更好。


别人其实并不会在意你的那些小失误,最大的敌人就是你自己。


当你和自己成为朋友,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Image

相信你一定听过这样的话:成年人要独立,要坚强,要吃苦耐劳......

很多人把这些道理深深种在脑子里,认为暴露悲伤,焦虑和恐惧就是承认自己的弱小。


与女人相比,男人更容易被要求独立坚强,于是他们养成了遇事自己扛的习惯,面对生活中的压力,只会拼命压抑,生怕别人看出自己的异样。


他们像是戴上了微笑面具,外表看起来乐观积极,内心却无时无刻不在承受折磨。

日积月累,这种分裂会对心理造成伤害,很容易导致微笑抑郁症。

Image


看过这样一个实验,生动演绎了微笑抑郁产生的过程。


在一节心理课上,老师让大家闭上眼睛,回想一件自己不愉快的事情,然后站起来,随意在房间走动,但要保持表情平静,尽量别让别人看出自己的不开心。


几分钟过去,大家都隐隐感觉到内心有些不舒服。


这时老师让大家两两结对,询问对方心中的事情,但回答的一方要尽量保持微笑,表现得不在意。


很快大家就感觉自己更累了:明明很难受,还要表现得很开心,不少人表示胸口堵得慌。


老师解释道:“如果每天都这样假装开心,人会变得越来越抑郁。”

Image


积极本来是一个好习惯,但要求自己时刻保持乐观向上是不现实的。


面对不喜欢的事情,你不必保持微笑赞同,你可以面无表情表示不开心;


身体很累时,你不必强迫自己集中精力去看书,你可以去休息养精蓄锐;


面对不喜欢的工作,你不必要求自己开开心心地去做,你可以吐槽也可以将它暂时抛在脑后;


你不必一直带着笑脸,你可以和家人朋友倾诉痛苦,可以向他们展示脆弱的一面,试着向信任的人表达真实的自己吧。


要知道,每一个真实立体的人,都是光明和阴影并存的,只有接受了阴影才能更好地拥抱光明。

Image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追求完美也是一种错吗?

我们知道,世上本就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所以追求完美的人往往会陷入失望当中。


因为他们习惯给自己定太高的期望值,做事情的过程中压力很大,偶尔出现的意外也会让他们有极大的挫败感。


这种挫败感让他们无法全力以赴,导致达不到自己定下的目标,就会很失望乃至绝望,最后变得自卑起来。


而且,他们对自己的看法其实是有点自恋的,潜意识里认为“我必须是全能的”。


比如上学时,他们和全班同学比成绩,长大后便试图和全网范围内比工资,一旦有类似成长经历的人比他强,他们心理就会极度不平衡。

Image


完美主义不仅会造成心理落差,还会导致拖延症。


他们害怕失败,所以索性不去开始:“只要我不做,就不会失败,那我就还是完美的。”


但对于生活中很多无法逃避事情,拖延反而会迎来更大挫败感。


史铁生在《最有用的事》一书中说道:“拖延的最大坏处还不是耽误,而是会使自己变得犹豫,甚至丧失信心。


不管什么事,决定了,就立刻去做,这本身就能使人生气勃勃,保持一种主动和快乐的心情。”

Image


在人际交往中,完美主义者也表现出纠结和拧巴。


比如他们想要联系一位许久不见的朋友,心里会担心“我这个时候给他发消息会不会打扰到他,还是找一个恰当的时机吧。”


但其实,哪有什么完美时机呢,久而久之,朋友之间的关系会变淡,社交圈也越来越小了。


他们总是背负着很重的心理负担,认为自己参与的事情一旦出现任何问题,就全都是自己的责任,久而久之,郁结心中。


可完美只能是一种理想,而不可能是一种存在。


接受自己是有限的,反而会让人迸发出更大的能量。


所以,尝试放弃不出错的期望,将目标从“做好”变成“做完”,这会让你更快地投入行动,重新获得对生活的掌控感。


就像《心流》中说的那样:“不要以成功为目标,你越是对它念念不忘,就越有可能错过它。”


当你不去想结果,一心致力于做好当下的事时,结果往往不会太差,甚至还会给你惊喜。

Image

总而言之,当你有悲伤消极的想法时,不要责怪自己。


抑郁情绪也不是坏事,而是身体在提醒你要善待自己了。


放下那些对自己苛刻的要求吧,累了就睡一觉,难过就哭出来,当你与自己和解时,也意味着和世界和解。


要相信你可以不完美,也可以不坚强,你值得被关心,也值得被爱~


作者 | 心姐,来源:简易心理学(ID:xinli0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