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must 陈嘉映《走出唯一真理观》:真理不是唯一,君子和而不同

 平头哥68 2023-05-08 发布于北京

原创 渡渡 渡渡的悦读时光 2022-03-25 09:05

收录于合集

#陈嘉映1
#渡渡书吧76

图片

第一次认识陈嘉映老师,记得是在一集《十三邀》,许知远对谈陈嘉映,陈老师对一些哲学话题深入浅出的讲解风格令人印象颇深。然后就去百度他的著作和当年豆瓣图书榜单的交叉点,就有了这本《走出唯一真理观》,读者甚众,对其给予很高的评价。于是,我就果断地下载了电子书,存到书库里。

图片

      本书作者  著名学者    陈嘉映

之所以迟迟没有开始阅读,多少是因为自己完全是哲学的门外汉,而且对这本书名起得十分高大上的著作有点望而却步,没信心读得懂。

最近呢,又想起了这本书,自我激励,阅读的品味要宽泛些,应该多读些具有挑战性的读物,不看看怎么知道好不好?真是“打开就有收获”,除了少部分关于哲学概念的阐述,有点每个字都认得,放在一起却像“达芬奇密码”之外,大部分内容理解起来并不难。

《走出唯一真理观》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它是陈嘉映先生的最新文集,也是他近年来思考内容的折射。该书是陈嘉映先生选编自己于2007年至2018年间的一些演讲、访谈与评论结集。它并非一本哲学专著,也许可以说是陈先生迄今为止出版的著作中“哲学浓度”最低的一部。补充一下,这里所说的“哲学浓度”低,指的是它主要的读者对象不是研究哲学的人。换言之,这是一部对非专业读者特别友好的书,其中的哲学体悟之深,并不因此而减少。

图片

在文集《走出唯一真理观》中,陈嘉映讲述了自己如何踏上哲学研究的道路。他出生于普通家庭,青年插队时期博览群书,接触哲学书之后就一发不可收拾。因为对哲学单纯的热情开始学习德语,先进入北大西语系,后入北大外哲所,从此走上哲学研究之路。这样的道路既充满了偶然,也仿佛是命中注定。

由他翻译的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在国内发行量超过 20 万册,震惊中外学者,他也因此被学界称为国内最可能接近哲学家称呼的人。

在辑一的“走出唯一真理观”里, 当陈嘉映直言,那些相信“哲学唯一真理体系”的人心目中的哲学“已经死了”的时候,我相信大家都会被这一论断的力度所震撼。“哲学已死”,这可不是简单说说而已,虽然尼采等无数哲人都曾说过“哲学已死”(哲学已终结),但大多都是为了封顶自己构建的体系大厦而已,而陈嘉映在这里表达的恰恰相反,他说的正是:我们亘古信奉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唯一终极真理,永远不会存在。

那么有人可能会问,唯一的真理若不存在,那岂不就陷入了真理相对主义了吗?不会导致人们价值的虚无吗?而陈嘉映恰恰想要告诉你,唯一真理观的对立面并不是相对主义真理观,这不是一个二选一的非黑即白的问题,而在于“对话交流”。在于思想与思想之间的对话,通过对话消解纷争,通过深层次的交流,理解对话双方不同的思考方式、出发点等一系列差异,并不以创造共识为目的,而仅仅只是以交流本身为目的。

通读全书便会发现,全书主要章节思想都是通过“采访对话”的形式展开的,这也正是对话真理观的出色实践,全书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便是“说理”四人谈中,陈嘉映、刘擎、慈继伟、周濂四位学者针对特定问题娓娓道来的思想交流,十分具有启发性。

在《漫谈人工智能》一文中,陈先生认为,人工智能在很多特定方面已远远强于人类。但他认为人工智能跟人的智能有根本的区别。人类智能是有机体的智能,它连着意识、欲望和感觉。他倒不担心人工智能有朝一日会统治人类,他反而相信,人工智能技术会大规模地改变现有人类,最后变得面目全非,很可能把人变成新人类。工业革命后的机器接过了人的体力劳动,人工智能接过了人的脑力劳动,那么,人们的生活将越来越依赖于少数精英的发明。社会结构会产生巨大变化,只有少数人是有用的,大多数人变成了“无用阶级”。有些人也许会觉得这是杞人忧天,不劳动了,还可以玩儿嘛。陈先生指出,把不爱干的事情都交给机器人做,剩下爱干的事情的性质也会改变,作为一个人的品质总体上也会改变。因为,人并不是只要享受的动物,我们不仅希望获得结果,我们也希望这些结果是亲力亲为的结果。马克思认为,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是人的基本需求。劳动与享受割裂开来,劳动由机器完成,人单单享受成果,那么人的定义就改变了。我觉得陈先生的这番论述极其精辟独特,振聋发聩。

陈先生指出技术让人少了感知过程,只会直接享受结果。带来的后果就是,人的感受正在变得越来越薄。比如说,我们习惯了GPS定位,我们的方位感就可能退化;我们住在楼房里,却不知楼房是怎样盖起来的;我们通过屏幕看到海底世界、非洲动物、世界各地的骚乱,但没哪样东西是我们亲力亲为的结果,我们只享受结果,而不再感知产生结果的过程,这是一种十分薄瘠的感受。从这一点来说,现在的孩子各种人生体验十分匮乏。我们从小到大,时代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一点感受尤为深刻。现在呢,没有了丰富性。

还有一篇好文章《教育与洗脑》,值得慢慢品味。教育是让人自由,打开世界的大门,让人看到更加辽阔的世界,获得心灵的解放。洗脑呢,是强行灌输,是虚假观念,是为了洗脑者的利益,它是封闭的,屏蔽了不同的信息。教育也或多或少带有强制的性质,但它能经得住当事人事后的“回顾”,它不限制学生接触别的东西。

陈先生说,教育的理想是举一反三,我有自己的理解和见解,才能举一反三,洗脑则相反,它要的就是消除你的独立见解,你所接受的东西里不包含未来自主生长的种子。

洗脑三要素:灌输、查禁、暴力。洗脑的定义:虚假、强行灌输、为了自己的利益。

这番话让所有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深思。

《漫谈书写、书、读书》,陈老师则提到了当今正处于图像、视频、表情包的时代,文字已是强弩之末。陈先生对于视频和图片本身不太看好,究其原因,大抵是因为这些东西会阻碍人类的思考,“文字有它特殊的品质,不是任何别的东西能够取代的。我们一向叫做“思想”的东西,是跟文字连着的,主要落实在文字上。”

如今,信息如潮水般涌来,我们早已没了“共同的文本”。密集的信息不一定能带来相互理解,深入的交流更是难得一见。在丰富中我们反而变得匮乏,它没有促进你变成更好的自己。

当然,陈先生指出,这并非只是图像化才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坦率地说,一切高科技的发展,都会一定程度上阻碍人们的思考。

文字时代的落幕对于我们来说绝非什么好事,这种感觉实在难以形容。

图片

陈先生在书中还提到其他不少的观点、想法,总给人一种一语中的的感觉。比如说:

“我们与其说需要共识,不如说需要学会没有共识的人应该怎么在一起生存。”“我不认为,一个社会在方方面面都有共识,就是一个更好的社会。”“我的确高度怀疑,任何对话的目的,都在于谋求共识。”很多事情,的确从一开始就想错了,如果抱着要改变其他人的想法,注定是一件不太能实现的事情。

陈老师谈到他刚到美国的时候,有一次和文学系的小孩聊天,她们不是特别明白,一些古典小说,像安娜.卡列尼娜那些人,两个人处不好了离了就完了呗,干嘛那么多纠结,然后要悲剧。陈老师当时的感受挺深的,现代化是让生活变得简单了容易了轻松了,可不知道是否有些东西永远不会有了?有些深刻的东西好像跟那些坏的制度连在一起,这么说很奇怪,但的确如此。

良好生活和幸福生活的主要不同点在于它包含了“有所作为”的维度,而幸福更多地是从一个人所安享的状态而不是从他的作为来说的。

直到今天,人们仍然把技术当作中性的东西,当作供人类支配的工具。但我们现实看到的却是技术早就开始支配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现代技术从一开始就把自然视作榨取的对象,称之为“自然资源”,进而人类自己也变成了可供技术榨取的对象,被称为“人力资源”。现代人受到技术的摆布,科学实实在在地改变了地球和人。

现代人说起技术的进步往往欢欣鼓舞。从蒸汽机、飞机直到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甚至有人说生物工程技术将来能让人长生不老,这该是好事了吧?其实不然,在海德格尔等哲学家看来,这不像是什么好消息。人终有一死,这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可如今,凡人竟然想自己变成不死的神明。在当今技术统治下,“天地人神”四大尽毁。看看哲学家们思考问题的角度是否跟咱们普通人不一样?看了这段之后给人以“当头棒喝”之感,引发了人们对技术时代的深层反思。

《走出唯一真理观》的内容丰富多样,贴近当下的生活,具有启发意义,论述深入浅出。作者的基本思想,正如书名所言,可归纳为:没有唯一性,但坚持真理性。也就是说,在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不再有唯一正确的宗教真理、道德真理或政治真理。但这并不是说,所有的领域都没有任何真理性,只有权力或虚无。

陈先生主张哲学应当是一种对话,他不仅从说理层面论证了这个道理,还在书中收录的几个对话里向我们展示,良好恰当有益的对话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他说:“有不同的道,从前有不同的道,现在有不同的道,将来还有不同的道。重要的问题不是找到唯一的道,而是这些不同的道之间怎样呼应,怎样交流,怎样斗争。”

在哲学领域,陈先生就像一个值得信赖的、待人宽厚的长者,他擅长将艰深的哲学思想予以清晰的表述,又不丢失其中蕴含的深度和广度。

相信读者朋友们,不管在哲学方面有没有修养,看完了此书,都能获益良多,多多少少能感受到陈老师在说理方面“沁人心脾”的力量,能把高深的哲学讲得貌似简单易懂,这是非常大的一种本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