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做点无用之事吧,这是行走人间的自由

 牛寳寳 2023-05-08 发布于河北
做点无用之事吧,这是行走人间的自由

“你读这些书一点用都没有。”@有山先生偏不信。

这位沉迷古代文学的95后男生,凭借夸张又声情并茂的古文朗诵在网络上获得大众关注。同时,有山也自称一名“赛博隐士”,隐居6年将家变为图书馆,卧室墙上写满他喝醉后所作的狂草诗词。

做点无用之事吧,这是行走人间的自由

@有山先生卧室墙上的狂草诗词。/微博@有山先生 李沛然 视频截图

为了生计,有山也曾“下山入世”过。

他做过网管,面向电脑却专心读着《贞观政要》;也当过环卫工人,扫完地就蹲在大街上接着看书。

“(或者)像这样直接席地而坐。”讲到此处,他在镜头前索性一屁股坐在地上——有山的讲述总是离不开丰富的肢体动作。只要谈及关于阅读的事情,他的脸上会即刻浮现出如孩童般的笑颜。

还好有书籍,成为了有山精神世界的瓦。在那里,他能和庄子坐而论道,杜甫、苏轼都陪伴左右,着实令人艳羡。

在这个信息爆炸又瞬息万变的时代,人们对于当下的迷失与未来的迷茫正前所未有地凸显。身处其中的我们,该如何获取精神力量?

做点无用之事吧,这是行走人间的自由

年轻人的精神世界,

“必须拯救”?

毋庸置疑,阅读是构建精神生活的有效途径之一。

有山先生的破圈,是当下古典文化热的缩影。文学评论人王晓磊认真地感慨道:“如果在现在这个年代出生、长大,我会觉得没有那么孤独。”《新周刊》曾对话这位热爱金庸、热爱古典文化的创作者,得到了如此回答。

相比起本名王晓磊,“六神磊磊”这个名字更为大众所知。这个随意一起的笔名,因为“读金庸”这件事变得意义深远。他透过金庸作品打打杀杀的武侠外壳,书写着职场困境与家族纠葛的问题,带领读者从中参透复杂难辨的人性。

做点无用之事吧,这是行走人间的自由

六神磊磊透过金庸作品打打杀杀的武侠外壳,带领读者从中参透复杂难辨的人性。/《天龙八部》剧照

这一切,是当年那个坐在教室,胆战心惊偷读“闲书”的小孩未曾想象过的。

六神磊磊回忆到,曾经读金庸是一件很叛逆的事情。如果被老师发现在读金庸,会被认为已经走到了危险的边缘,“必须拯救”!

同样,在社会长久以来的刻板印象中,比“闲书”更难以接受的恐怕是游戏了。

在年长群体的语境中,这个新物种拥有着“存在不合理性”。但在规则确定又充满想象的游戏世界中,一些年轻人也构筑了自己的心之一隅。

构筑自己的精神世界,从来不存在“离经叛道”一说。

做点无用之事吧,这是行走人间的自由

构筑“精神世界”,不存在“离经叛道”一说。/图虫创意

一方面,电竞随着其发展的职业化与专业化,在成为亚洲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后,逐渐获得社会认可;另一方面,游戏爱好者们也从这项“第九艺术”中参透世界观与哲学意义,收获精神力量。

做点无用之事吧,这是行走人间的自由

在人间行走,方式有一百种

无论是阅读还是游戏,都是年轻人自我选择的精神生活方式。

在纪录片《文学的日常》中,作家双雪涛把书称作“机缘”。他通过阅读,与书籍相遇、相熟。

说到底,创作者从吸纳到产出,最重要的还是生活。正如双雪涛所言,“文学的产生,需要拿自己,去跟世界不停地摩擦交换”。

做点无用之事吧,这是行走人间的自由

文学的产生,需要与世界不停地摩擦交换。/《在街上》剧照

生活的质地,向来有很多种。

除了阅读,双雪涛也会通过看一部电影、听一段音乐感受生活的不同质地,甚至出门散个步也算。他引用了一个很生动的例子——就算散步途中,跟流浪猫打一个招呼“忙什么呢”,也称为生活。

近日,知乎就借着世界读书日之际,打造了一场观照青年的精神疗愈「2023知乎人文:我想这样在人间行走」,期望通过“ 书、影、音、游、展”等泛人文领域内容,呈现当代青年的多样化的精神生活样貌。

正如“2023知乎人文”的slogan“装下你的精神世界”,知乎结合了线下活动、直播、圆桌讨论、想法等经典玩法,有序又开放地为当代年轻人提供精神交流的场域,也邀请了以凤歌和双雪涛为代表的百位青年创作家入驻,积极扶持创作内容。

无论作家、游戏制作人、导演、音乐人、漫画家、影评人、演员,创作者们都能在这里寻找到契合的精神落脚点,展现出不同领域的青年创作家对社会的深刻洞察。

除了创作家的入驻,知乎还将推出深夜会谈特辑《在明天之前》,邀请各行各业的青年创作家跨界对谈,用思想碰撞的火花慰藉当下焦虑和迷失的年轻人。

做点无用之事吧,这是行走人间的自由

从精神到现实世界,

安全落地

无论何种方式,精神治愈人心的力量,从来都不可小觑。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当摇滚乐在中国出现伊始,大众对其印象是片面的、反传统的,不亚于非主流一样的存在。当年,演员陈佩斯还专门通过短片《96摇滚指南》,以一袭夸张扮相,讽刺这种“奇形怪状的、病态的”摇滚乐刻板观念。

在摇滚乐队二手玫瑰歌曲《伎俩》里头的一句歌词——“大哥你玩摇滚,你玩它有啥用啊?”,犹如当头棒喝。

但“有用”与“无用”,从来不是评判精神生活方式的合理标准。或者说,这件事儿本就没太多出手评判的意义。

答主@吴乐旻在知乎问题“读书可以让我们懂得许多道理,为什么不能让我们过好这一生?”下回答到,我们往往高估“有言之教”,而低估“无言之教”。就像有些书籍在人类短暂的生命阶段中是永恒闪耀的存在,因为它们在潜移默化中雕塑了你我的审美、志趣,甚至性格。

做点无用之事吧,这是行走人间的自由

书籍可以重新塑造你我的审美、志趣,甚至性格。/《在街上》剧照

不难发现,我们生命中大部分关乎精神的探讨,难免被视作是不切实际的、虚无缥缈的。但知乎用一个动作,就让悬浮落地——

在“2023知乎人文”系列活动中,知乎联合大麦,推出了覆盖北京、上海、广州、秦皇岛等城市的线下展览活动“像艺术家一样生活”,不仅邀请知友们免费看展,更鼓励大家在各场展览的主问题下,分享自己的观展心得和体验。

无论是学术求知,还是人文共鸣,知乎通过凝聚优质内容的品类优势,搭建出了满足各类需求的场所,让每一个问题都有答案,也让每一个想法都被点亮。

从精神回落现实,进而引发精神共振,知乎用切实的行动观照当代年轻人的精神世界,帮助他们实现了精神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有机联动。这才是一种真正有意义的“向内而生”。

而那些关乎精神的思考与体悟,就是我们行走人间的最大自由。

做点无用之事吧,这是行走人间的自由

作者:王子岛

校对:赖晓妮

排版:嘻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