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聊聊古代家具中的藤

 悠悠岁月ab8vni 2023-05-08 发布于浙江

  研习君语 

藤的妙用——雅俗共赏


图片

提起传统家具,我们往往更容易想到以黄花梨、紫檀等硬木制作的明清家具,又或者以木为胎骨制成的漆制家具。

其实,传统家具的用材是十分丰富的,看似柔软纤细的藤条,在传统家具中也有着令人惊艳的表现。

图片

清 刘彦冲《听阮图》 故宫博物院藏

藤类家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以前使用的【藤席】,因为当时“席地而坐”还是人们主要的起居方式,席在其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统治阶级还把席作为一种区别等级和身份的象征,这种区别主要是根据材料和装饰,如《周礼·春官·司几筵》中就规定了“莞席、藻席、次席、蒲席、熊席”五种不同材料席垫的名称和使用方法。

图片

宋摹本《女史箴图》(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藤席在当时主要被用于制作凉席,地位也不低。较强的实用性使得诞生于席地而坐时期的藤席流传甚久,后世的《杨妃外传》、《鸡林志》、《事物纪原补》等古籍中,仍然有对藤席的记载。

另一方面,战国时人们就已经开始使用藤筐。便宜易得的藤条做成的藤筐具有轻便耐用的优点,这也是后世民俗家具离不开藤的一大原因。

图片

南宋 梁楷《蚕织图卷》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藤席与藤筐的出现与盛行证明人们已经掌握了不错的藤编技术。据学者考证,战国至两汉时期,已经出现了箱、笥、箧、笼等近20余种竹藤编织家具。

图片

(传)刘松年《西园雅集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

当然,在制作家具上藤条有着天然的硬度缺陷,为了增强藤条韧性,人们还学会对原料做进一步处理。

这一技术经过历代发展后相当成熟,甚至在后来被应用于制作军事用品,比如演义小说中常提到的“藤甲兵”,指的就是穿戴藤编盔甲的兵士。据传油浸老藤制成的藤铠甲刀枪不入,诸葛亮采取火攻之术才最终拿下了藤甲军。

图片

当然,演义小说对藤甲的作用有夸大成分,除了在水战中藤甲多一个浮力优势外,在实际操作中它的表现远不如金属盔甲出色,但用藤制作的盾牌——“藤牌”却一直到清代还在冷兵器战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明代戚继光在抗倭大业中就倚仗了藤牌的奇用,他还在《纪效新书》中特别提到:“以藤为牌,铳子虽不御,而矢石枪刀皆可蔽。”

图片

明末清初 藤牌 厦门市博物馆藏

藤编技术在家具上的应用也相当广泛,坐具、卧具等有需要与人体长期接触的面需,轻软的藤比起坚硬的木头来说,自然更能贴合肌肤,故而,许多坐具卧具都会使用藤编软屉。

宋代诗词中已常见“藤床”一词,可见时人对藤编软屉的喜爱,如苏轼“暂借藤床与瓦枕,莫教辜负竹风凉”,李清照“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藤床还能勾起文人的清愁。

图片

清 禹之鼎《乔元之三好图》 南京博物院藏

以较硬竹木为框架、以较软藤编作软屉的家具取两家之长,兼顾了家具的耐用性和舒适度,直到明清时期仍然是家具中不可忽视的角色,只可惜藤编亦腐,流传后世且品相上佳者不多。

图片

明 紫檀藤心矮圈椅 故宫博物院藏

此外,藤条在家具中也可“独美于众”,这一点更多地发挥在体量不大的坐具中,尤其是在坐墩上。完全以藤条制作的坐墩,也被称为“藤墩”

它的起源,与一种特殊的佛教家具有关,我们现在还能在一些早期佛教壁画中看到佛教僧侣坐在这种类似束腰长鼓的高型坐具上。

图片

这种坐具又被称为“筌蹄”,一些学者认为,墩式家具就是由它演变而来,而在早期图像中,我们也可以明显发现,它常使用的正是藤、草等原料。

后世成型的藤墩在这一基础上做了很大的简化,仅用粗藤条弯曲成圆环状,再将其捆扎束缚成一圈,上接座面,下接底座,就完成了藤墩的大致结构。

图片

明 吕纪吕文英《竹园寿集图》 故宫博物院藏

它的制作方式决定了藤墩大多都呈圆形,当然,在能工巧匠的手下,也偶有例外,比如一些精巧别致的方形藤墩,刘松年《十八学士图卷》中就有实例。

图片

(传)刘松年《十八学士图卷》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藤墩起源早、应用广,贵族官宦和平民百姓都十分喜爱这种轻便好用的坐具,它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工匠们制作其它家具的灵感。

比如后来家具中常用的“开光”做法,其实正源于藤墩侧面造型中留出的空敞。这种空敞为家具的视觉艺术做了精妙的调和,使虚实相生的美感得以进一步发挥。

图片

明 铁力木板足开光条几 上海博物馆藏

明清家具中还常有用硬木等其他材料模仿藤条的做法,这种做法尤其凸显在牙板和坐墩腔体上,工匠甚至连捆扎藤条的绳结也能一并仿造,让人难辨真假。

图片

 清 紫檀木仿藤坐墩 故宫博物院藏

图片

红木仿竹藤圈椅 研习社藏品

此外,我们还能在一些古代绘画中看到罕见的藤制橱柜,如《茗园赌市图》中茶贩所用的柜子,其用材纤细挺拔还不带竹节,很可能就是用处理过的藤条制成。

另一方面,茶贩走街串巷,需要时常移动柜子,藤条轻便的特性正迎合了这一需求,更可印证其用材。

图片

南宋 刘松年《茗园赌市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纵览古代绘画中的藤类家具,我们可以明显发现,它既出现在风光秀美的文人墨客雅集之地,又出现在烟火气息浓厚的市井,这证明了藤类家具具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内涵。

一方面,藤类家具能更完美地融入山石竹木等自然背景中,文人追求的那种和谐至善的天人关系、那种清新恬淡的田园生活,其实就可以从这小小的藤墩之中窥见。

图片

 明 谢环《杏园雅集图》 镇江博物馆藏

藤条的一些天然特质也被士人人格化并奉为修身理想:它朴实简素,不慕浮华,它柔软而不失韧性,被引申为逆境下的不败不馁。

藤也是最适合诠释禅文化的意象之一,在这一文化氛围中,人不执着于外物“色相”的丰富华美,而是选择在最简单素净、最接近自然的空间中,回归本心,感悟天人关系、哲学至理。

图片

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序图(北宋摹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恰如庄子所言:“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不饰五彩不作雕饰的藤条,将美缩减成纯然的线条艺术,自然更容易博得文人雅士的青睐。

另一方面,藤条不像硬木等其他材料昂贵难得,它生长迅速、价格低廉,是人人都可取得的材料,在普罗大众生活的每个角落都可“插上一脚”。

图片

清 藤编小篮 故宫博物院藏

中下层百姓除了会使用藤制家具外,还会使用藤筐、藤簸箕、藤编枕头、摇篮等等器具。

透过藤制的民间百物,我们仿佛都能触碰到古代平民百姓某个具体的生活片段,机杼摇动、农耕劳作、又或是哄婴儿安睡......藤是默默无闻却付出一切的“市井英雄”。

图片

北宋 王居正《纺车图》 故宫博物院藏

-  END  -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