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些人,确实没必要多读书,书本知识懂得太多,反倒有害 这是我慢慢

 后知后觉无所谓 2023-05-08 发布于北京
有些人,确实没必要多读书,书本知识懂得太多,反倒有害。这是我慢慢老化成为一个“中年大叔”后的体会。这不是“反智论”,而是可能偏颇的“经验谈”。
 
前些年,我的一位好朋友,985研究生毕业,揣着名校硕士证书找工作,几个月下来处处碰壁。最后不得已,谎称大学本科,反倒立马受到青睐,如愿上班去了。我很疑惑,问她为什么。她说为此也问过老板,人家告诉她,“学历高的人能力差,招进来不久就得淘汰”。闻言,我恍然大悟。读书多、学历高,这肯定是很光彩的;但要做事,踏进职场,这些外在光环并不见得可以加分。老实说,我身边小伙伴,读书很多的,学历很高的,至今未有一个世俗意义上比较“成功”的,甚至绝大多数比同龄人经济拮据。书读得多,最容易高度沉浸于精神生活,难以“融入社会”,不说呆成“阿木林”吧,反正最可能“失败”。如果生命可以再来,跟正热播日剧《重启人生》里的一样,很多“知识分子”是不愿意走上“好读书”之路的。
 
读书多≠能力强,这是肯定的。读书多≠道德水平高,这也是毫无疑问的,正如最近好多“著名文化人塌房”事件一样。书读得多,只是更懂一些知识,知道更多以前的事(历史),但要真干事情,可能真没啥用。知识与历史,如果不转化为生命经验的一部分,反倒会是牵制前行的负担。中国历史上“逆袭”最厉害的两位,刘邦与朱元璋,连大字都不认得几个,却能指导国中所有最聪明最有学问的儒生,也并不都是靠强权办到的。郦食其叔孙通刘基宋濂这些大儒们,不说现实能力了,连认识也不如刘朱这两位不识之无者。“刘项原来不读书”,文人往往多读了几本书,就自视甚高,应对人事要屡屡翻车。昨天翻一本清人笔记,那作者人间清醒,直白吐槽说,苏东坡论读书量大宋前几号,写文章道理一套一套的,但他做起事来其实很糊涂,经常让人哭笑不得。
 
后来,我慢慢想清楚了,“书”其实可分两种,一种是“有字书”,另一种是“无字书”。很多人并非不读“书”,人家读的是“无字书”,那是另一套认知系统。我上学的时候,一位教授讲《红楼梦》,谈到目不识丁的王熙凤如何能游刃有余地当起荣宁二府的CEO,联系到现实当下。他说,生平接触过不少“农民企业家”,都没上过什么学,但做事业就是能很成功。他们的“文化水准”,大体停留在认得自家姓名三个字的组合,把这三个字拆开再写给他看,都会懵圈。这些人往往不能让“博士教授”们去教,一教准坏事,上个“总裁国学班”真认真学的,回来也会诡秘地节节败退。其中道理,教授说自己也没想明白。其实,这类人就是跟“有字书”绝缘,而他读“无字书”的能力超强,端赖此无人敌利器,他可以很好地管理企业。那些MBA导师、名校商学院教授,自以为学富五车,足以教育那些胸无点墨的“老板”,太蜜汁自信了。念过几行柏拉图,就真把自己当伊拉斯谟啦!
 
所谓“无字书”,我是受《西游记》启发来的。中国古典小说里,《西游记》向来受轻视,一般人普遍觉得也就插科打诨的闲书而已,其实它才是“四大名著”中最有智慧的,最耐品的。《西游》最微妙的地方,是在结尾——整部书那么郑重其事铺垫60万字,让师徒一行历经磨折,终于来自祖师跟前,可以取回真经,受到罗汉敲诈已经够离谱了,更好玩的是拿到手的居然是一堆白纸,是“没有字的空本儿”。这是比“九九八十一难”更惨淡但又明显极度滑稽的劫难。施耐庵玩得什么花招呢?实际上,他借祖师之口说得很明白了,“白本者,乃无字真经也!”等于说,在祖师看来,读了多少“书”,啃了几许“经”,都是扯淡的无关紧要,是个虚张声势的面子工程;最重要的是,你的见闻、经历与生命锻炼,以及由此生发的才能、觉悟与智慧,这个才是真正的无上正等正觉“真经”,也即真“书”。我11岁开始看《西游记》,只觉得好玩;待明白这层用意,已经凄凄惶惶奔四了。我相信,明白人会领会到这不是什么“心灵鸡汤”。
 
说这些,当然也不是鼓吹“读书无用论”。书,还是要读的,多读书不会让你更“成功”,但最可能让你成为“不一样的人”。只是说,对于这一桩事,我们也有必要去魅一番,不要把“书”看得多庄重,更没必要对“读书人”有滤镜。读书多,哪有什么值得傲娇的地方,它唯一能证明的,不过是你时间多,比较闲。#读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