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茶叶走向西方 | 活动回顾

 星河岁月 2023-05-09 发布于江苏
说到中国的茶,是集雅俗共赏于一体的物质文化。雅者,有茶道、茶文化,朋友雅集、师友相聚,茶都是离不开的雅兴之物。不仅如此,19世纪的茶叶贸易还在中国卷入全球化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这一段历史很值得玩味和挖掘。3月27日,在中华书局聚珍文化2023年新创直播栏目“聚珍十二点·午间日读书”的第10期,由《茶叶与鸦片》的责编董洪波和副编审贾雪飞带来了一场《当茶叶走向西方》的文化午餐。

图片

一、茶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西汉的文献里已经提到过“买茶”“烹茶”。唐代陆羽的《茶经》里面提的更早:“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传说神农遍尝百草,所以这一记载也并非没有道理。根据相关研究,在唐代,茶叶在内外市场已经执商品界的牛耳。到宋代,茶业就更兴旺了。陆羽《茶经》被饮茶人奉为经典。从里面的描述可以看到唐朝人对饮茶已经讲究到什么样的地步,对于泡茶的泉水都格外挑剔。古代的皇帝也喜欢茶叶,常常需要贡茶。
图片
《茶经·续茶经》(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
到底中国人有多爱喝茶?在《茶叶与鸦片》里有许多细节性的描写。美国学者铂金斯说过:“茶叶被认为是中国的民族性的饮料,但富人消费了其中的大部分,穷人常常只能饮用开水。”古代士大夫阶层的生活离不开茶叶,有很多材料可以证明。本书则指出,事实上茶叶作为“中国的民族性的饮料”,是社会各个阶层都消费的。书中举出了一个例子,乾隆时期在汉口的一个救济机构,里面的工人大都是贫民,在规章里规定了每位工人每次报酬要有茶叶多少两。连救济机构都把茶叶作为生活必需品,可见茶叶在中国是有多么广泛的消费。

图片

[明]陈洪绶《品茶图》

二、茶叶在英国的影响

在19世纪以前,中国的茶叶外销分为两个部分:通过陆路,向北对俄罗斯输出;通过海路,向欧洲主要是对荷兰和英国输出。在整个17世纪和18世纪早期,荷兰是西方国家中最大的茶叶贩运国。荷兰人从中国购买的茶叶,除了满足自己的消费外,转卖给其他国家。到了19世纪,对中国的贸易优势已经转移到英国商人这里。
茶叶和英国人真的像是有奇妙的缘分。英国人接触茶叶并不是很早,但是饮茶在英国却非常流行。我们在19世纪的英国小说里经常可以看到对饮茶场面的描写。比如很受欢迎的小说《爱丽丝漫游奇境记》里就有对于茶会的描写。茶叶在英国不仅受上层社会的欢迎,也成为了底层劳动者的日常必需品。这是非常令人惊叹的。

图片

Edward Cucuel:Tea in the Park(公园茶会)

茶叶受英国人欢迎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可能是茶叶非常健康,对于英国人的饮食结构能有所改善,给人增加能量。还有就是当时英国工业发展,很多人从事着非常沉重而枯燥的工作,需要劳动者有充沛的体力。茶叶适逢其时,因为它不仅完全可以代替酒类,而且比酒类便宜,有益于健康,也适应劳动者的消费水平,因此茶叶消费量迅速增长。书中引用了很多英国人对于喝茶喜好的描写。比如18世纪的一位牧师写道:“感谢上帝赐我茶叶,若无茶叶,世界不知将若何!余生逢此有茶叶时代,深以为荣也。”又如著名史学家麦克法兰说:“一杯甘甜温热的茶可以让人心情舒畅,重新恢复精力。在以人力为中心的工业化时代,一杯美好的茶已经成为人们工作的重要推动力,它的重要性犹如非人力机械时代的蒸汽机。”“如果没有茶叶,大英帝国和英国工业化就不会出现。如果没有茶叶常规供应,英国企业将会倒闭。”这样的说法当然有些夸张,但茶叶贸易对英国工业革命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是许多研究者得出的结论。

三、为什么中国的茶叶

逐渐竞争不过印度和锡兰的茶叶

中国虽然是毋庸置疑的茶叶出口大国,但据本书的考察,中国在19世纪就有茶叶进口的现象。向中国出口茶叶的国家有两个,一个是日本,一个是印度,都是19世纪国际市场上中国茶叶强有力的对手。只不过,一开始,对手并不强。比如,日本输入中国茶叶的价格是比较低的,再加上海运便利,所以大量日本茶叶销往中国的天津及华北地区。而印度茶叶则主要销往西藏。本来四川的茶叶卖到西藏有很大的利润,在光绪年间就受到印度茶叶的侵挤。但是他们对于中国茶叶市场主体的影响没那么大。到后来,印度茶叶则抢夺了中国最大的海外市场英国。
前面讲到英国人爱喝茶叶,对茶叶的需求很高。但是中国人对英国商品的需求不高,所以大量的白银流往中国。英国人不愿意了。他们试了很多办法,最终决定,一边在印度和锡兰种植茶叶,一边往中国销售鸦片。很多中国人被鸦片毒害,不可自拔,也就有了后来我们熟悉的虎门销烟的故事。

图片

虎门销烟图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是双重的打击。一方面鸦片贸易导致白银回流到英国,另一方面鸦片摧毁了中国人的健康。不仅如此,英国人还开始在印度和锡兰种植茶叶。国际贸易异常残酷。印度和锡兰的茶业兴起晚,但是管理科学,技术先进,品质和销量很快赶上了中国。

四、中国茶叶生产的特点

中国茶叶为什么在国际市场上渐渐失去了竞争优势?在十八世纪中国茶叶出口持续走高的情况下,规模下经营显得非常必要,但是事实却是市场需求的增加并未引起茶叶生产方式的变革,茶树零散种植的特点基本没有改变。中国的茶叶生产不仅规模小,加工方式也极为粗犷。在没有竞争对手的情况下,这种生产方式还可以维持。但是,当后来有了英国统治下的印度、锡兰这样的强劲对手,就导致中国茶叶出口失去欧美的广大市场。
《茶叶与鸦片》这本书里提供了清晰的对比。茶树零散种植的优点是能充分利用土地,尤其是能利用不利于一般粮食作物种植的土地,如山坡倾斜地带、沟沟坎坎等, 符合中国人多地少的特点。但是这种经营方式问题有很多。有学者归纳为以下诸点:施肥之不充分、表土之冲去、除草之不力、茶种之不良、剪伐之不得时、摘叶之过度、搓揉法之不良、干燥法之不良、制造之不洁、精拣之不充分、包装之不良、生产者之低级等。
这里已经提到了茶叶加工问题,实际上中国茶农集植茶、采摘、粗制于一身。书里还引用了一则史料,记载茶农收获茶叶并进行粗加工的盛况说:

采之日老幼毕出,筐之筥之,邻里强以相助也。夜篝火彻曙,岸釜而炽薪,炙之以柔其性也,挼之以敛其质也,焙之以烈其气也,汰之以存其精也,乃盛于篓,乃鬻于市。

可以说是不仅全家老少出动,连邻居街坊都过来帮忙。无论采摘还是加工,都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成品粗糙,如果出口,还需做深加工。
相比之下,印度的茶叶种植一开始就采取近代化的经营方式,不仅茶园面积很小,小则几百亩,大则上千亩,而且科学管理,机械加工,茶叶产量高,质量好。比如青茶的加工,需要一道揉搓手续来去除水分。为了方便,中国茶农有的用脚踩压青茶,这样做既不卫生,又因为用力过猛而损伤茶叶的质量,有的则用手揉搓,这样做非常耗费人力,增加成本。印度的茶园就直接采用机器来揉搓,每次只揉制三两分钟,既降低成本,也保证质量。在1866年,中国曾从锡兰引进一架揉茶机器,但竟然因为害怕引起揉茶苦力的骚动,没敢投入使用。这有点像英国工业化过程中毁坏机器的运动,因为机器确实会顶替掉许多工人的岗位。在中国近代,也有这样林林总总的矛盾。

图片

19世纪末印度茶叶生产景象

但是中国近代的问题还不止于此。整个的大环境也不是很友好。清政府统治下,各地各种名目的茶税非常多,高税导致高价格,中国茶叶因为高税费可能比印度和锡兰的茶叶价格高出很多。并且,清政府在茶叶税收政策上是“抑内扬外”,导致中国茶商在茶叶外贸市场上处于不利位置。不仅英美市场逐渐萎缩,连俄国市场也被欧洲的茶叶商人攘夺。
再加上持续十几年的太平天国运动,也对茶业有很大的破坏性影响。太平天国主要活动在南方,尤其是长江中下游一带,与中国盛产茶叶的地区有很大的重叠。茶叶收成受影响,茶叶贸易也被破坏。经营茶叶的商人也不敢前往被太平军占领的产茶地区。《茶叶与鸦片》引用了一个外国商人的描述,就说太平军“完全阻止了茶叶从任何内陆路线运抵上海”。这就很能说明问题。即便在战乱结束后,元气大伤的茶业生产和贸易也很难马上恢复。

五、茶叶在中国走向全球化进程中的真实角色

有人提出,茶叶在国内外经济中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有没有可能引领中国产业的现代化转型?比如英国棉纺织业的联动作用促进了工业化的发展,功不可没。但是这的确有点高估茶叶的带动作用了。
事实上,中国的茶叶贸易不仅没有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在19世纪后期国际茶叶市场激烈的竞争中惨败。更别说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原始积累了。吊诡的是,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惨败的同时,中国人自产的鸦片因为价格优惠,反而挤走了进口鸦片,取得了一个尴尬的胜利。

图片

但是,并不能说茶叶在中国卷入全球化的进程中毫无作用。当时英国主要用白银交换茶叶。但英国并不生产白银。为了换回国内急需的茶叶,英国人一方面想方设法从美洲获取白银,另一方面又庆幸在印度找到了激起中国人购买欲望的鸦片。于是,全世界因为茶叶、白银和鸦片等而进一步连结在一起,这几种商品大大地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尽管大航海时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就开始了,但那时尚未波及中国;到了19世纪,经济全球化浪潮不仅波及中国,而且中国已经不自觉地成为了经济全球化链条中非常重要的甚至是关键的一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