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种向土壤喷施杀菌剂防治蔬菜叶部病害的方法与流程

 海底丛林 2023-05-09 发布于河南

本发明属于蔬菜作物的植物保护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向土壤喷施杀菌剂防治蔬菜叶部病害的方法。

背景技术

蔬菜是城乡居民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农产品,保障蔬菜供给是重大的民生问题。近年来我国蔬菜产业发展迅速,在保障市场供应、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蔬菜连作年限的增加,各类蔬菜病害逐年严重,地上部病害症状复杂多样,侵染机制种类繁多,其中初侵染源来自于土壤的蔬菜叶部病害占据了较大的比例。初侵染源来源于土壤的蔬菜病害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辣椒炭疽病病原菌cofleotitrhcumobriculaer(bekr&mont),以分生抱子菌丝体或分生饱子盘附着在种子表面,或以菌丝潜伏于种子内或随病残组织遗留在土表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随种子萌发入侵子叶,引致苗期发病,以后在病斑上产生新的分生抱子,经雨水、气流及昆虫等传播,造成重复侵染,病菌多从寄主的伤口侵入。

(2)番茄灰霉病病菌(botrytiscinereapers.exfr.)主要以菌核或以菌丝体、分生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菌核萌发产生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借助气流、雨水、灌溉水和农事操作等进行传播。病菌从伤口或枯死的组织等处侵入进行初侵染,病部可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蘸花是其主要的人为传播途径,因此,花期是病菌侵染的高峰期。番茄灰霉病的发生和流行与温、湿度的关系十分密切。它属于低温、高湿病害(李宝聚等,2003)。其中,湿度尤为重要。湿度越大,发病越重。相对湿度90%以上,温度在4~31℃之间均可发病。其中最适发病温度为18~23℃。相对湿度在50%以下,温度低于4℃或高于31℃时,病害停止发展。阴天多雨、气温低、寡照有利于发病。

(3)黄瓜棒孢叶斑病(corynesporacassiicola(berk.&m.a.curtis)c.t.wei)是一种可种传和土传的真菌病害。该病原菌可附着于种表或者潜伏于种皮内部,随着种子的市场流通,实现该病害的远距离传播,导致病害大面积的流行(hasamaetal,1993)。据报道,多主棒孢菌可以以休眠菌丝的形态在种表附着、存活半年以上(姚玉昆等,2001)。另外,多主棒孢菌还可以以菌丝体、分生孢子或厚垣孢子形式附带于病残体和杂草在土壤中,非寄主植物上越冬存活,成为翌年初侵染源,一旦环境条件适宜,即可进行侵染,导致病害的连茬发生(pemeznyandgary,2003)。多主棒孢菌在病残体中的存活时间可达2年。

(4)番茄灰叶斑病由半知菌亚门匍柄霉属(stemphylium)真菌引起,病菌可在保护地土壤中的病残体及种子上越冬,翌年温湿度适宜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孢子通过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

(5)大白菜霜霉病(peronosporaparasitica(persoon:fries)fries)卵孢子是初侵染的重要来源,华北和东北各主要白菜产区的白菜病叶和菜田土壤中存在有大量霜霉病菌的卵孢子。这些卵孢子可以侵染幼苗而引起发病,在田间形成初发病株成为再侵染的来源。

(6)莴苣霜霉病病原菌(bremialactucaeregel)以菌丝形式在冬季棚室内的病株组织内越冬,或以卵孢子形式附着在种子表面越冬或越夏,成为下茬或翌年初侵染来源,侵染幼苗;卵孢子还可以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翌年产生孢子囊,孢子囊成熟后,靠气流携带进行远距离传播;或是随雨水飞溅、甲虫的爬动、人为活动等进行近距离传播。

(7)番茄叶霉病(cladosporiumfulvum(cook)ciferri)病原菌以菌丝体附着在保护地设施或土壤中的病残体上,也可潜伏在种皮中或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越冬。第二年遇适宜条件即可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成为主要的侵染来源,引起初次侵染。

(8)番茄晚疫病病菌菌(phytophthorainfestans(mont)debary)以菌丝体在田间或染病的番茄、马铃薯活体内越冬,也可以薄壁孢子、厚垣孢子和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

(9)瓜类白粉病:瓜类白粉病病原菌(oidiumerysiphoides)以菌丝体或闭壳在病残体上越冬,成为次年的初侵染源。6月下旬环境条件适宜时,越冬菌丝上产生分生孢子和闭囊壳内释放大量孢子,随着气流、雨水等传播侵染引起发病。其后又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多次再侵染,9月下旬产生闭囊壳随病残体越冬。

目前,针对概类病害的防治,以常规喷雾防治为主,主要施药时期是田间病害可见的时候,施药部位包括植株的叶片、茎秆和果实,但此时施药防治效果并不理想。导致一种病害需要连续进行多次喷药才能达到防治效果,在实际生产中蔬菜种植者为了提高防效,降低病害造成的损失,往往多种药剂混合使用,且增加使用浓度,一方面造成了农药的过量使用,有时还会带来农药残留的风险,再就是会增加生产成本,造成巨大的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蔬菜病害常规防治的一系列问题,为解决农药减量施用、降低种植者劳动力和成本投入、提高农产品安全性,降低环境污染,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对初侵染源来自土壤的蔬菜叶部病害的高效防治方法。

本发明所提供的对初侵染源来自土壤的蔬菜叶部病害的防治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1)将高效防治药剂稀释;

2)将稀释后的高效防治药剂在蔬菜作物定植后进行地表封闭施药。

上述方法步骤1)中,所述高效防治药剂可根据种植蔬菜的种类及可能导致病害的致病菌的种类来选择。

所述高效防治药剂可为化学药剂、生物农药或化学药剂与生物农药的组合。

所述化学药剂包括但不限于: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辣椒炭疽病)、25%啶菌噁唑乳油(番茄灰霉病)、43%氟菌·肟菌酯悬浮剂(黄瓜棒孢叶斑病)、30%啶酰菌胺悬浮剂(番茄灰叶斑病)、10%氟噻唑吡乙酮可分散油悬浮剂(蔬菜霜霉病、番茄晚疫病)、10%氟硅唑水乳剂(番茄叶霉病)、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瓜类白粉病)

所述生物农药包括但不限于:1000亿芽孢/克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蔬菜灰霉病、番茄叶霉病)、80亿个活芽孢/毫升地衣芽孢杆菌水剂(蔬菜霜霉病)、3亿cfu/克哈茨木霉菌可湿性粉剂(蔬菜灰霉病)、2亿活孢子/克木霉菌可湿性粉剂(蔬菜灰霉病)。

上述方法步骤2)中,所述地表封闭施药的操作为:均匀在田间土壤表层喷施。

所述地表封闭施药进行一次。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地表封闭施药可以切断由土壤到田间的传播途径,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

(2)地表封闭施药,药剂不直接作用于蔬菜作物,能提高蔬菜产品的安全性;

(3)定植后一次施药即可延缓病害的发生,省时、省力。

本发明通过高效防治药剂的地表封闭施药,可以有效切断病原菌由土壤向植株的传播途径,有效防治蔬菜叶部病害,本发明方法省时、省力,降低农药投入量,提高蔬菜产品的安全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

下述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试剂、材料等,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得到。

实施例1、田间试验

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试验基地进行,试验品种为中农6号,购自中蔬种业科技(北京)有限公司,2018年5月15日定植。

试验地多年种植黄瓜,每年白粉病发生严重,田间土壤中携带大量的菌源。分为3个独立的拱棚进行,每个拱棚150m2,定植黄瓜数量为1000株,全部采用起垄不覆膜种植,使用滴灌进行浇水。共设3个处理,分别为方法1(简称“高效防治药剂地表封闭施药”),方法2(简称“叶面喷雾施药”),田间水肥管理措施完全相同。

处理1:田间黄瓜定植后使高效防治药剂进行地表封闭施药

(1)将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配成2000倍稀释液

(2)黄瓜定植当天喷施一次,采用地表封闭施药。

处理2:田间白粉病发病初期使用化学药剂进行叶面喷雾施药

(1)配制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2000倍液

(2)田间白粉病发病初期进行施药,间隔期为7天,连续施药3次。

处理3:空白对照,定植后不做任何处理。

定植后25天,传统喷雾施药棚和空白对照棚出现白粉病症状,此时高效防治药剂地表封闭施药棚(处理1)没有出现症状,传统喷雾施药防治棚开始进行喷雾处理,连续用药3次后,于7月5日进行调查,此时处理1也开始有轻微发病症状,空白对照棚病情指数达到56.25,处理1的防效为90.68%,处理2的防效为83.36%,因此,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地表封闭施药方式切断了白粉病菌由土壤向上传播的途径,可以有效防治瓜类白粉病的发生。

表1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地表封闭施药防治黄瓜白粉病效果

实施例2、田间试验

在湖南省宁乡县喻家坳村辣椒种植基地进行,实验品种为艳红,由宁乡县月亮湾蔬菜专业合作社提供,2018年4月16日定植。

试验地连续多年种植辣椒,炭疽病危害严重,发病的炭疽病果实直接落到地里,土壤中积累了大量的病原菌,分为3个独立的田块进行,每块田200m2,定植辣椒1500株。采用单垄双行种植,垄高25cm,垄面宽60cm,共设3个处理,分别为方法1(简称“高效防治药剂地表封闭施药”),方法2(简称“叶面喷雾施药”),田间水肥管理措施完全相同。

处理1:田间辣椒定植后使用组合物进行地表封闭施药

(1)将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配成2000倍稀释液

(2)辣椒定植当天喷施一次

处理2:田间炭疽病发病初期使用化学药剂进行叶面喷雾施药

(1)配制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2000倍液

(2)田间辣椒炭疽病发病初期进行施药,间隔期为7天,连续施药3次。

处理3:空白对照,定植后不做任何处理。

辣椒炭疽病在坐果后容易发生,试验田6月16日处理2和空白对照已经开始发病,此时处理2开始喷雾施药,使用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2000倍液进行喷雾处理,此时处理1没有发病,7月20日,处理1开始轻微发病,处理2已经用药3次,进行调查,处理1的防治效果为85.36%,处理2的防治效果为72.72%,因此,25%吡唑醚菌酯地表封闭施药方式切断了炭疽病菌由土壤向上传播的途径,可以有效防治辣椒炭疽病的发生。

表2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地表封闭施药防治辣椒炭疽病效果

实施例3、田间试验

在山东寿光潍坊科技学院蔬菜基地进行,供试番茄品种齐达利,购自先正达公司,2017年9月10日定植。

试验地为日光温室,长度80米,连续多年种植蔬菜,每年灰霉病发生严重,使用棚膜进行了分隔处理,整栋温室分隔成3部分,每部分面积300m2,定植番茄番茄1350株。全部采用起垄不覆膜种植,使用滴灌进行浇水。共设3个处理,分别为方法1(简称“高效防治药剂地表封闭施药”),方法2(简称“叶面喷雾施药”),田间水肥管理措施完全相同。

处理1:田间番茄定植后使用组合物进行地表封闭施药

(1)将25%啶菌恶唑乳油配成1000倍稀释液

(2)番茄定植当天喷施一次

处理2:田间番茄灰霉病初期使用化学药剂进行叶面喷雾施药

(1)配制25%啶菌恶唑乳油1000倍液

(2)田间番茄灰霉病发病初期进行施药,间隔期为7天,连续施药3次。

处理3:空白对照,定植后不做任何处理。

定植后35天,田间发生灰霉病,此时处理2和空白对照已经开始发病,处理2开始常规喷雾防治,使用的药剂为25%啶菌恶唑乳油1000倍液,11月10日处理1开始发病,处理1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达到87.91%,处理2的防治效果为82.01%,通过25%啶菌恶唑乳油地表封闭施药的方式延缓了25天,表明地表封闭施药的有效性。

表3组合物封闭施药防治番茄灰霉病效果

上述实施例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受实施例的限制,其它任何未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做的改变、修饰、组合、替代、简化均为等效替代,都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