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股动脉穿刺脑血管造影术中,主动脉 I 型弓较为常见,弓上血管的造影配合使用VER造影导管即可进行,操作相对比较容易。但总有部分病人,特别是老年人,如III型主动脉弓,牛型主动脉弓,主动脉弓拉长变宽,动脉(特别是左侧总颈动脉(Common Carotid Artery,CCA)发出处角度刁钻,动脉扭曲,局部斑块形成等,常导致造影管到位困难,使得导丝导管的操控性大大降低,这种情况下,常规使用的造影导管或支撑导管,甚至导丝都无法置人目标血管,因此经股动脉造影时使用常规造影导管超选进入脑动脉变得非常困难和棘手。 Simmons导管自发明上市以来,因其头端形状贴合角度刁钻的主动脉弓上动脉走形,特别是III型主动脉弓和牛型主动脉弓,常被用于复杂的主动脉弓上动脉造影。在这种情况下,采用Simmons导管等,将导管前端引导到 CCA 的尽可能高的位置,并升高导丝。导丝或内导管可留置于目标血管中,但当导引导管不能跟随时,应选择Simmons导管等导引导管。另外, Axcelguide(医疗工具,4Fr、5Fr、6Fr盖帽套件)和 ENVOY'(Codman,6Fr,7Fr盖帽导管)等可以作为Simmons的盖帽导管。但是应用这种导管需要使其头端在主动脉内成袢(即在血管内恢复导管头端的固有形态),此技术是决定造影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作为Simmons导管的尖端使用方法,有将导管引导至左锁骨下动脉,推向主动脉弓的方法和使用 Turn Over Technique 在上行主动脉内形成的方法、在降主动脉内旋转成袢技术等。 作为一名刚开始学习脑血管介入的医生来说,Simmons导管是谁发明的?为什么要设计这种导管?这种导管有什么特点?该如何正确的选择合适的导管?其操作技术有哪些?技术要点是什么?这种导管的缺陷和不足是什么?等等,一系列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翻阅资料和文献,对Simmons导管有了一定的认识,将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写出来,与各位老师分享,不足之处,请多批评指正。 一、Simmons导管的由来 Simmons导管因其头端弯曲形状及术中成袢技术形态与响尾蛇头部屈曲形状相似,当时的Cordis公司将这种导管系列导管取了一个很霸气的商标名字叫“Sidewinder”,意为 “响尾蛇”,所以这种导管也称为Sidewinder Simmons Catheter。 Simmons导管是美国加州洛马林达大学(Loma Linda University)医学院放射科医生Charles R. Simmons(Department of Radiology Loma Linda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Loma Linda, California)于1973年首先在文献中报道的一种介入导管。Charles R. Simmons教授在文中提出了老年人主动脉弓的特征:(A)扩张和伸长的主动脉弓(B)尖锐角度的头臂干动脉。(C) 头臂干动脉明显弯曲。针对左颈总动脉起源于头臂干(即牛型主动脉弓B型)及头臂干与左颈总动脉相连并共干(即牛型主动脉弓A型)的病例中,首次使用了Simmons导管,并详细介绍了Simmons导管的使用技术。 二、Simmons导管的种类和选择 Simmons导管是一种开环的导管,导管总长度约100cm,有5F和6F管径可选。为适应不同的主动脉的宽度和拉长的长度,Cordis公司设计了不同规格的Simmons导管,主要分为Sim-I、Sim-II和Sim-III型。每个公司出品的导管的规格不一致,一般的头端长度分别为3.6、6.4和8.4cm。根据主动脉的宽度选择不同头端长度的Simmons导管。对于大多数亚洲人来说,Sim-2导管是足够的(一般情况下,正常人的主动脉弓的宽度为4-4.5cm,Sim-2导管头端长度为6.4cm,处于这个区间)。
三、Simmons导管的操作技术 以下视频来源于 学习与科普 1、Simmons导管经左锁骨下动脉成袢:(最经典且常用的操作技术) Simmons等首先将这种导管应用于复杂的主动脉弓上动脉造影,特别是用于老年人。应用这种导管需要使其头端在升主动脉内成袢。最开始采用的成袢是在左侧锁骨下动脉内超选完成的。
2、Simmons导管在牛型主动脉弓时超选左侧颈总动脉
Simmons 2用于超选弓上动脉,特别是左侧颈总动脉。尤其在“牛型”主动脉弓的情况下,患者年龄大于50岁,可在左侧锁骨下动脉、主动脉弓或弓分叉部成袢。在左侧锁骨下动脉和主动脉分叉部重建弯曲较在主动脉弓部重建稍容易。可减少斑块脱落造成颅内血管栓塞的风险。记住,当导管被撤回时,Simmons导管的头端会进入血管,当导管被向前推时,头端会离开血管。这正好与单弯导管的操作相反。也可沿导丝上Simmons导管,可超选颈内动脉或颈外动脉。
3、Simmons导管在降主动脉旋转到升主动脉内成袢 在后来的临床实践中,Douglas C. Smith和Charles R. Simmons对Simmons导管在锁骨下动脉内成袢的方法进行了改进,于1985年提出了在降主动脉内旋转(翻转技术,Turn Over Technique),到升主动脉内成袢的方法,并将这一技术发表在《Radiology》杂志上,这种方法更快速有效,。
Silberstein等于1992年比较了8种Simmons管的成袢方法。
四、Simmons导管的不足和并发症 一般不建议以Simmons导管进行颈外动脉和颈内动脉的超选,如果需要超选,可以用交换技术置入一根单弯造影导管。Thijssen等在一例左侧颈内动脉起始段斑块狭窄的病人中,应用Simmons导管造影,回拉导管的时候导管头端弹跳直接进入了颈内动脉,使斑块脱落引起脑梗塞。头端打结的情况少见。Smith和Simmons等在12年内给8000-10000例病人应用未出现导管头端打结的情况。Silberstein等在5年内遇到了两例。一例连同动脉鞘一起撤除,一例是通过外科手术切开的方法取出。 五、总结 1、Simmons导管(Sidewinder Simmons Catheter)因其头端弯曲形似“响尾蛇“头部而得名,美国放射科医生Charles R. Simmons于1973年首次报道使用。 2、Simmons导管是一种开环的导管,导管总长度约100cm,有5F和6F管径可选。根据其头端长度的不同主要分为Sim-I(3.6cm)、Sim-II(6.4cm)和Sim-III(8.4cm)型。根据主动脉的宽度选择不同头端长度的Simmons导管。Sim-2导管最常用。 3、Simmons导管最经典最常用的操作技术是经左锁骨下动脉成袢及使用 Turn Over Technique 在上行主动脉内成袢。其他还包括无导丝辅助下降主动脉内成袢、“J”导丝辅助下降主动脉内成袢、头端返折导丝辅助成袢、无导丝辅助下升主动脉内成袢、使用直导丝辅助在升主动脉中成袢、“J”导丝辅助下升主动脉内成袢、可移动芯导丝辅助下在主动脉瓣处返折成袢等技术。 4、虽然没有一种单一的成袢技术能在每个患者中成功,但所选择的技术应该快速,并发症最少,并且应该根据任何个体患者的解剖结构进行选择。主动脉快速翻转对许多患者都有效,但尤其是对老年人来说,经常需要导丝辅助。应该熟悉各种可用的技术,以备不时之需。 Simmons导管的确是一种很优秀的脑血管造影导管。学习理论知识,了解Simmons导管的特点及应用,将为我们更好的使用Simmons导管提供很好理论基础和指导。 参考文献: 1、Simmons CR, Tsao EC, Thompson JR. Angiographic approach to the difficult aortic arch: a new technique for transfemoral cerebral angiography in the aged. Am J Roentgenol Radium Ther Nucl Med. 1973 Nov;119(3):605-12. doi: 10.2214/ajr.119.3.605. PMID: 4758333. 2、Berman HL, Cornell TJ. A technique for reforming the Simmons curved cerebral catheters. AJR Am J Roentgenol. 1982 Oct;139(4):824. doi: 10.2214/ajr.139.4.824. PMID: 6981948. 3、Grable GS, Smith DC. The use of the Simmons 'Sidewinder' catheter in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of the renal arteries. Radiology. 1980 Nov;137(2):541-3. doi: 10.1148/radiology.137.2.7433688. PMID: 7433688. 4、Lee JH, Kim MJ, Cha KS, Choi JH, Lee SY, Nam YH, Park JS, Chung SH, Kum DS, Park TH, Kim MH, Kim YD. The feasibility of bypass graft angiography by right radial access. Korean Circ J. 2009 Aug;39(8):304-9. doi: 10.4070/kcj.2009.39.8.304. Epub 2009 Aug 27. PMID: 19949635; PMCID: PMC2771843. 5、Smith DC, Simmons CR. The quick aortic turn: a rapid method for reformation of the Simmons sidewinder catheter. Radiology. 1985 Apr;155(1):247-8. doi: 10.1148/radiology.155.1.3975404. PMID: 3975404. 6、Silberstein M, Tress BM, Hennessy O. Selecting the right technique to reform a reverse curve catheter (Simmons style): critical review. Cardiovasc Intervent Radiol. 1992 May-Jun;15(3):171-6. doi: 10.1007/BF02735582. PMID: 162828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