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水寒老师经典碑帖分享——《包山楚简》《望山楚简》

 逸心茶舍 2023-05-09 发布于内蒙古
各位老师,各位书友,大家晚上好,今晚咱们继续分享古贴。因为从山东开车赶回上海700多公里,刚刚停下,晚了会,还请大家谅解。回望中国文字和书法发展史,春秋战国时期,楚系文字与秦系文字、齐系文字共同构成了灿烂的先秦文字与文化体系。从书法角度讲,近现代新出土的楚简书法浪漫天真、趣味横生,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当代发展提供了新的学习和取法资源。近期咱们通过分享,对楚简书法艺术进行充分挖掘、规范而细致梳理;也为我们平时书法创作,特别是楚简创作提供了书写依据和范式;不断研究楚简文字信息,从文字学角度,进一步梳理识别楚简文字。
图片
《尚书多士》云:“惟尔知,惟殷先人,有典有册,殷革夏命”,竹简作为记录信息的载体,向世人呈现了历史古代中的人文生活、文化思想。目前,文史界一致公认楚简是我国简策中历史最久、数量最多、内容最广、保存最好的竹简。荆州是楚简的源头,出土了大量的楚简、楚帛等。
图片

图片

图片
楚简是战国时期楚文化地区的竹简,上书楚系文字,绮丽恢宏,浪漫多变,具有区别于西周及各国文字的风格特点,反映了楚文化的精神特质。根据出土情况,较有代表性的楚简包括信阳楚简、郭店楚简、包山楚简等。秦始皇在焚书坑儒中将大量先秦书籍焚毁,而郭店楚简则由于埋入地下而幸免于难,为后世提供了很珍贵的历史资料。楚简以其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魅力,成为学界研究和书坛取法的宝贵材料。今天咱们继续分享楚简《包山楚简》和《望山楚简》,大家一起学习。
图片
包山楚简,1987年出土于湖北省荆门市包山二号战国楚墓。计有278枚竹简和1枚竹牍,包括司法文书简、卜筮祭祷简和遣策三种。这些竹简内容丰富,纪年明确,对研究战国时期楚国乃至其它列国以及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法律和历史地理,以及文字、书法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楚简大多篆体结字以隶行出之,秀丽雄强,波磔鲜明,极具动态,别有风格,由此可见由篆变隶的轨迹。
图片

图片

图片
包山竹简的内容主要有遣册、卜筮祭祷文及司法文书简等。遣册简长68-72.6厘米不一,宽0.75-1、厚0.1-0.15厘米,大部分為上中下三道编丝线编联。卜筮祭祷文简长67.1-69.5、宽0.7-0.95厘米。司法文书简长55-69.5、宽0.6-1.1厘米。这两类简為二道丝线编联。文字大都写于蔑黄面,有少数书於竹青面。字距疏密不一,每简字数多者达九二字,最少者仅二字,一般為50至60字。用空格区别同简中不同内容,或用横线表示起首,三角形墨点表示分段。篇题有书于简背者。书体為楚系古文,书写出自多人之手,书写风格不一,笔力粗浑圆劲,用笔恣肆率意,好以侧锋取势,藏头露尾,或重按重收,间有连笔草简,简化了篆引缠绕扭结等法,横画上拱而顺势回锋,撇捺笔的波挑,左右舒展,隐然蕴育古篆隶化意味。
图片
图片

简牍的书写

文字主要书于竹黄一面,有少数书于竹青面,墨迹清晰,字体秀丽。从字体、笔锋及书写习惯来看,竹简似由多人书写。
图片
除部分遣策的简首与简尾分别留有1.5-1.8厘米的空白外,其它楚简一律顶端起书,不留天头和地脚。每简字距稀密不一,字数多少悬殊,最少仅有2字,最多达92字,一般为50至60字左右。
图片
简牍中有24枚简的背面书有文字,多与正面内容有关。少数简的简背文字相连,成为独立段落。篇题较少,多书于简背,字形较大,都属文书类,分别是《集箸》、《集箸言》、《受期》、《疋狱》四种。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简牍的内容

图片

一、司法文书类

司法文书类竹简文书类竹简是若干独立的事件或案件的记录都是各地官员向中央政府呈报的文件。
图片
有篇题的简牍:《集箸》即集着,共13枚简。是有关验查名藉的案件记录。所记为'鲁阳公以楚师后城郑之岁'、'齐客陈豫贺王之岁'、'东周之客许呈①致胙于栽郢之岁'三年内的事件。《集箸言》有5枚简。是关于名籍纠纷的告诉及呈送主管官员的记录。《受期》共61枚简。是受理各种诉讼案件的时间与审理时间及初步结果的摘要记录。多以一枚简记一件事,所记内容主要为接受告诉的官员姓名及职位,人犯姓名及身份,审问结果及审讯人姓名。《疋狱》即记狱,公23枚简。是关于起诉的简要记录。引起诉讼的事情有杀人、逃亡、反官、土地纠纷等等。《受期》与《疋狱》在内容上互为关联。
图片
注:①许呈:'许'原字从无从口,'呈'原字从糸从呈。
图片
无篇题的简牍:另有一些文书简未见标题,整理者将其分为三组:第一组共17枚简,是有关官员奉楚王之命以黄金和砂金籴种的记录,其后附有诸官员为各地贷黄金或砂金的明细帐。第二组共42枚简,是呈送给左尹的有关案件的案情与审理情况的告。第三组共35枚简,是各级司法官员经手审理或复查的诉讼案件的归档登记。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三、随葬遣策类

遣策类共27枚,分四组与葬器放置在一起,所记均为随葬物品。第一组遣策有8枚简,记载食品与食器;第二组遣策有2枚简,所记为青铜礼器与漆木器;第三组有15枚简,所记为车马器、兵器;第四组遣策有6枚简,所记为衣物。
图片
图片

竹牍仅一件,所记葬车一辆,系由他人所受。

图片

楚先祖名研究

卜筮祭祷部分楚简,所祭祷的楚人先祖有老僮、祝融、媸酓、武王等。媸读为昆,释作众。酓是楚王之姓。媸酓即众酓。简文中记载的楚人先祖世系为老僮(童)--祝融--媸酓的顺序,可与史籍的有关记载相对证。
图片
简文中所祭祷的近组中,邵(昭)王列于首位,祭祷的礼遇也最高。楚昭王于公元前515至489年在位。墓主人为邵(昭)氏,当是楚昭王的后人。
图片
注:'媸酓'的媸的楚简原字从女、从上下结构的二虫。因无字符,以媸代替。
图片
老僮即老童,见《大戴礼记·帝系》、《山海经·大荒西经》及《世本》。《世本》另一条及《史记·楚世家》作卷章,应为字形之误。祝融文献多见,《楚世家》云重黎与弟吴回都有祝融之号。对于媸酓,李学勤则认为是'鬻熊'。李学勤先由《楚世家》的世系,确定楚先祖名某熊的有穴熊、鬻熊二人。之后将简文的'媸'字与春秋时期的青铜器的'陆终',楚帛书的'祝融'所从的古文字偏旁比较,结合音韵,认为'媸'可与'鬻'通假。因此,包山楚简的媸酓,乃是文献中的鬻熊。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简牍字体研究

图片

文字地域面貌

包山楚简从古文字学来看,是一批重要的研究材料。出土竹简的包山二号墓是公元前三、四世纪之际下葬的一座楚国贵族墓葬。这一时期正是中国古代文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文字的需求迅速增加,使新造字大量涌现;书写工具和材料的改进,导致了字形和字体的变化;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使文字的地域性特点日益明显。战国时期的楚国已经形成了有别于中原地区的文化体系,在文字方面也表现出突出的地方特点,言语异声、文字异性的现象屡见不鲜。
图片
包山楚简文书的文字是由官吏书写的,卜筮祭祷记录则出自贞人之手。因此在反映楚国文字的基本面貌和实际使用的情况方面,具有代表性。
图片
图片

文字字体风格

司法文书的字体多数比较潦草,有明显的急就风格。相比之下,卜筮祭祷记录的文字则较为工整。竹简文字的笔画较为圆转,极少方折;多数字有笔锋,但撇、捺、挑的笔画没有明显的区别。一般笔画的下笔处重而粗,收笔处轻而细、尖。简204和简205这两枚竹简的文字,笔道比其它的字细,但很均匀,起笔和收笔处看不出明显的粗细差别。因此推测,竹简文字是使用一种较硬的毛笔书写的。仔细观察全部的竹简文字后发现,大多数字的右部一般要高于左部。这说明,书写者是把编连成卷的竹简拿在手中书写的。由于握笔的右手紧靠在竹简上,不能随意移动,因此产生字体倾斜的现象。
图片
图片

文字变化特点

一、简文中的部分字形和偏旁与《说文解字》的古文、《汗简》有密切的关系。同时,楚简的文字与周代金文一脉相承,保留了许多与金文相同或相近的字形,因此可以根据《说文》古文、《汗简》和钟鼎金文的有关字形来辨识简文中的一些疑难字。
图片
如'弃、迟、乱'等字形与《说文》古文和《汗简》相同。'卯、仆'等字与《说文》古文相比,个别笔画有增删。'野'字则与《玉篇》相同。
图片
二、笔画和字形的简省。由于大量使用文字,要求简便、迅速而产生的想象。笔画简省的一种现象是只省略字中的一笔或两笔。另一种现象是不同的偏旁有共同的笔画,而省去相应的笔画。
图片

图片

图片
三、笔画和字形的增繁。由于竹简文字的书写有随意性,或为强调某种含义而增加新的笔画和偏旁,构成新的字形。
图片
四、异形。有更换偏旁或更换偏旁位置而产生的字形变异,如左右上下位置、正侧互置等。也有因偏旁意义相近而互代,如口与言、石与土等。 简牍字体类别
图片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的罗运环在《楚简帛字体分类研究》一文中,将包山楚简的字体特点归结为两类十四种。第一类,三种。在楚简帛文字隶变过程中,程度不深,与篆书较接近,当之为战国楚篆类;第二类,十一种。虽然隶变的程度呈现出不平衡地发展状况,但大体可归于楚古隶书类,大都可称之为先秦'古隶'。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简牍价值

包山二号楚墓简牍大部分竹简都有纪年,它不仅提供了一批历法资料和确知有纪年的楚国历史大事,而且整个包山楚简所载都是有年代可考的史料。
图片
包山简不是单纯的法律文书,其文书类竹简是处理实际政务的案卷,包含许多完整的司法案例,同时又涉及到战国时期楚国的社会、经济状况,弥补了传世典籍对战国政治、法律制度言己载极少的缺陷;卜筮祭祷简是墓主临死前3年间(公元前318年至前316)的占卜记录,内容以卜问前途和病情为主,这类简之在望山、天星观等处楚墓中也有出土,但保存状况较差,包山简则记录了完整的占卜程式,保留了大量的占卜术语和神只名称;遣策详细记录了随葬物品,涉及到古代典章名物制度的许多方面,因而极具研究价值。
图片
遣策对战国时期楚器、楚物得名实研究大有裨益。简文有关食物名称及制作方法的记载,为研究战国时期楚人的经济生活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对研究楚人丧葬制度,遣策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图片
包山楚墓的墓主叫卲陀,出身楚国的王族,曾任楚国的左尹。左尹是楚国重要的官职。
图片
包山楚简的内容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卜筮祭祷记录、司法文书和遣册。
图片

图片

图片
卜筮祭祷记录的主要内容是墓主在生命的最后三年里饱受病痛困扰,心脏疾病,不能饮食,不得不一再通过卜筮和祷祠乞求神灵解救,但终于不治身亡。从这些记录中,我们可以看到墓主祭祀自己先辈和神灵的记载,进一步厘清了墓主家族的基本情况,和古代祭祀祖先和神灵的一些详细信息。
图片
出土竹简中还有一部分属于司法文书,是若干独立的事件或案件的记录,都是各地官员向中央政府呈报的文件。由此我们猜测墓主所任的左尹是负责处理楚国的法律和行政事务的职位。
图片
遣册,是陪葬物品的清单。古人下葬时,会将陪葬品的种类、名称、数量一一记录下来,一同埋葬。包山楚墓中的随葬器物有各类用于盛放食物和物品的青铜器,作为日常应用的盛具和家具的漆木器,衣冠鞋袜等等;更记载了各种各样食物,有各类熟食,例如:蜜梅、蒸猪、炙猪、熬鸡、炙鸡、熬鱼等等;还有各种干鲜果品,如栗枣、藕、姜、梨等。这些器物和食物都可以与墓中出土的遗物相对应。
图片
楚简大多篆体结字以隶行出之,秀丽雄强,波磔鲜明,极具动态,别有风格。
图片
包山楚简书法风格极为多样。粗略研究,包山楚简中大概有这样一些风格类型:
图片
1、雄强恣肆,粗犷豪迈。文物出版社《包山楚简》图版中简14、15,着墨浓重,结体方正,笔画中直线增加,起笔、收笔力度一贯到底,一股雄强之气,勃然而出。尤其是简157,用笔腾踯跳跃,横冲直撞,汪洋恣肆,斩钉截铁,显得豪情激荡,势不可遏。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写在不足1cm宽的竹简上,若将其放大至现今展厅所能允许的规模,其视觉冲击力当是难以估量的。
图片
2、端严俊逸,神采爽朗。简1、2、3、4、5、6,字距疏朗,行笔稳健,下笔较重,行笔提起,收笔一般呈尖形。这就是古人所谓“蝌蚪文”。结体匀称洒脱,行笔中锋为主,间有侧锋、露锋,但都筋力内含,力度适中,表现出高超的书写技巧。
图片
3、纤巧柔媚,娟秀细腻。楚简的总体风格,与两周金文和先秦石鼓文相比,显示出一种阴柔之美。包山楚简中的有些作品,可以说阴柔之美的极致。简12、13笔画十分纤细,行笔极有距度,有一种女性的柔媚。
图片

图片

图片
4、清峻超拔,放旷萧散。简33、57、87用笔高古,行笔自由,起笔忽尖忽圆,笔画疏疏落落,结体看似松松散散,实则如高人雅士,虽衣冠不整,然气宇轩昂,磊落有奇气。
图片
5、 稚拙浪漫,别具一格。简120、121、122、123等,用笔不讲究提按起倒,全然信手而为,楚简中常见的“蝌蚪”状在这些简中荡然无存,书写规范完全被打破,与其它简的风格判然有别。结体、用笔都极为稚拙浪漫,趣味盎然。
图片
6、整饬美观,富装饰味。包山简228、229、230、231、233等,用笔夸大横画,显得粗壮浓重。同时在结体上,使同一方向上数笔互相平行。这种方向的一致性和横画的突出,产生强烈的装饰效果。
图片
7、平易含蓄,简净淡远。简221、222、223用笔不激不厉,含蓄蕴藉,和稳安祥,显出平淡天真、大朴不雕的意趣。简 67从用笔和和线条上讲比较独特。行笔细淡,减少曲线,加强了直线,使线条光洁精细如黄牧甫的篆刻,气息上则高洁淡雅,空疏淡远。简 78、53也是气息高古,逸笔草草,可属于楚简中的逸品。
图片
8、粗头乱服,不衫不履。简70、55用笔老辣纷披,忽粗忽细,如枯草乱柴,苍苍莽莽;用墨如涨墨,浓重如泼。此二简信笔而行,不拘成法,气息之高古,可与陆机平复帖相比。
图片
可以这么说,后世书法的许多风格特征,都可以在包山楚简中找到源头。
图片

图片

图片
对包山楚简的研究可以了解到,先秦时期无纸张,书写记录多以竹片、木椟、帛作为书写承载实物,书写时皆是左手持竹简,右手用笔的方式进行。因木、竹尺寸所限,故此这种方式书写对于书写者书写时将会有更高的要求,需以右手手腕为中心进行活动,而书写者右手腕要在竹简上保持相对固定,左右之间,动静相宜,如此亦能表现出于书法之外的艺术美感。这样的书写方式与后世伏案而书的书法,无论是在整体风貌或是在点画之间都会存在诸多差异。伏案而书,肩膀平直与案相平,故书写时字势多中正平和。但由于历史社会条件的制约,包山楚简字形多以扁方的形式出现,而且以左低右高的格局为主。这些都是与后代不同书写方式和承载物之下形成的稳定且有别与其时代的艺术风格。
图片
书谱言:“篆贵婉而通”。包山楚简文字是未被秦小篆统一之前的六国文字,其文字相对于后世通行的秦小篆字形奇崛而富有变化,加之书写时多取横势和倚侧之势,所以更加凸显出其轻盈飘逸的笔意,书写时使用的先秦文字,其书风有粗服乱发与不计工拙之草创,亦有追求精致和飘逸两种。所以包山楚简的艺术风格也是具有多样性与独到性。在探讨其艺术特色不能一言蔽之。对其进行艺术分析时应当注意其不同书风之间存在的固有差异,同样不能忽视其因所处同一时代,历史、社会、文化、经济等因素大体相近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本质上的共通点,当于异同之間来看艺术特点。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一)用笔

图片

1.起笔

包山楚简其单个木条宽度均不超过一厘米,究其用笔而言多中锋用笔,转折之处会夹杂侧锋之势,起笔之时或直接露锋起笔,如“少”字,笔势突显而使人深感其流畅,顿笔后再行笔。顿笔重之处如“其”,其区别在于顿笔本身并不能完全算作为之中笔法,只是想与露锋起笔的有一种变化,且多于无意之中为之,并没有成为所有书家默认的书法规则,而是像“少”这样字是侧锋起笔,行笔时则变为中锋。便可以证明,在此时顿笔起笔与露锋起笔只是一种由主观审美倾向与当时社会条件制约下特殊的书写方式两方面相互参杂而形成导致的结果。
图片
图片

2.行笔

上言,包山楚简宽不足一厘米,观其实物用笔之意因过于微茫不易观察体会,当得意于现代拍照技术,将微观字形放大数倍在究其行笔,便显得容易许多。楚篆当属与篆书以大体系之中,仍然追求婉转而流畅之意。行笔之中仍然以中锋为主,但线条之中却有变化,入笔势轻行笔至线条中部逐渐加重,到达线条末端提笔露锋而出,多有橄榄球之状,墨聚于中部而向两边发散,强化字形动态变化与天真烂漫的艺术特色。其如梭状之线条虽然不在少数,但如皆若此则会显得平淡无华。
图片
图片

3.笔画形态

笔画形态在包山楚简总也是极其丰富,总体以弧线居多,造成了一种柔而不媚之感,因其结字以扁方为主多横势,与用笔画流畅相互补,故柔而不媚之意。有因其弧形各不相同,笔画形态多似“梭”呈现出橄榄球之状,故其呈现了爽利、平淡、稚拙、刚劲等风格。
图片
图片

(二)书风类型

图片

1.率意而为

其起笔、行笔、收笔力度一贯到底,字形大小不一,轻重缓尤为强烈,一改文书中中和雅致之意一股雄壮的气概勃然而出。体势腾挪跳荡,横冲直撞,斩钉截铁,率意恣肆,显示出一种激荡的豪情。撇捺自由舒展,无拘无束随意书写,粗服乱法,不计工拙,结体依照竹简的宽窄之形状变换字型的大小与结构,随意而适,充分体现了书写者的书写时急促之状态。多率性而为,书写时用笔夸大横画,显得粗壮浓重,同时在结体上,使同一方向上数笔互相平行。这种方向的一致性和横画的突出,产生强烈的整体感,于不规整之木条之上微微带有统一之意,整饬美观,饶有趣味。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2.娟秀细腻

包山楚简的总体风格因其圆转之用笔而形成的以弧形为主的线条,本身就呈现一种阴柔之美,加之扁方的结字特点,字字独立且相互之间距离远,字势舒朗,空灵辽阔,前四列的笔画相对细劲,中锋用笔,用笔圆熟迅疾,乍一看就像是无穷无尽的缠绕,撇捺悠然自得,粗细停匀,线条飘拂,很是别致,根据书写者的方便以及字组关系,字距各不相同,但并非致密排列,在整体书法风格之上体现出空疏淡远的感觉。加之先秦文字的使用在气息上给人一种高古淡雅之意。
图片
图片

3.平易含蓄

此作之中,整体线条相差不大,皆丰满而不乏骨力之线条,线条弧形角度相比较更加小,导致整体字更加平正,其中轻重的得宜重之处可透风,疏之处不可走马,有后代长沙马王堆简书于风格之上多有相似之处。中锋用笔转折处偶见侧缝用笔担任丰腴见古,绕有风趣。用笔或重按轻出,或轻入重收,随意多变不激不历,含蓄蕴藉,和稳安详,显示出平淡天真的意趣。行笔自由,笔画疏疏落落,结体用笔都稚拙浪漫,趣味盎然。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三)书法特色分析

其一,包山楚简非一家一人所书,其书风于不同的简牍之上大有区别,纵观同一时期书风之下,墨迹与碑刻差距无如此之大者,同时期碑版书法,点画平均线条平直且无变化,结体以瘦长为主刻蚀之意明显,多于青铜器之上为铭文即为金文,具有强烈的装饰性意味,墨迹之中笔势连带,俯仰向背,率性而为,碑版之中却是整齐划一,平直方正一丝不苟。根据楚简的文字分布格局看,楚简具有不同于春秋时期晋国盟书的特点,楚简在书写过程中对于笔法的使用更为灵活多样,相比于盟书,竹简的长度较长,左右狭窄,所以楚简上写字更能展示出字体之间在上下间距方面较为充足,左右则尽量撑开的特色。
图片
其二,由于楚简为地下挖掘而出,就埋地下,木条材质吸收水分将墨色晕染开来,形成聚集墨色之处,厚重且有层次质感,所幸地下环境隔绝氧气使得木头并未腐烂,其中仍有大部分完整保留下来,笔迹清晰之简。在一幅完整的系列之中,墨晕染而形成的墨块与其他清晰可见之笔画形成独立与字形结构之外的对比,为其增加了轻重聚散,精致细腻与不计工拙之间的对比,成为反映其率性而为之书风中不可或缺之点。
图片
其三,包山楚简中的字,书写是呈现出长条形,但是整体看起来还是明显具有横写的特点,后来直到汉代还保持这种特点。著名的汉碑体书法也可以看出与楚简关系密切,具有很强的传承性。包山楚简内容丰富,整体的章法构思巧妙,布局极尽变化,或舒展开阔,或腾挪跳荡,或紧密相连。浑然天成,看似没有规律可循,实际匠心独具。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二、对包山楚简的取法

第一,在取法包山楚简时,笔法并不是完全照抄包山楚简,而是要以楚简的笔法为基础,并糅合其他书体的艺术特点,侧重于书法的自由性和流畅度。
图片
第二,學习篆书虽然是以小篆为基础,但在作为创作作品在艺术展览中,却都不是精工细描的小篆。楚简帛书的出土,使我们对篆书的创作灵感焕然一新,新颖的书体样式深深的打动了当代书家,所以在创作中力求表现自然挥洒的烂漫,追求丰富的变化,同时不拘泥于原型。
图片
第三,楚简在我国书法形成和演变的历史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包山楚简内容丰富多彩,风格各有特色,纪年明确,为我们研究战国时期楚国乃至于其他国家的文字学、书法学和考古学等都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物质资料。在我们现当代的书法创作中,许多风格特征,都可以在包山楚简中找到源头,所以,包山楚简的艺术价值,值得我们更加深入的去探索和思考。
图片

图片

图片
包山楚简产生于战国中期的楚怀王十三年(公元前316年)以前。这一时期正是中国古代文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长期的诸侯割据,对文字的需求迅速增加,新造文字大量出现;尤其是书写工具和材料的改进,催生了字形和字体的多端变化,使文字的地域性特点日益明显,在文字方面也表现出突出的地方特点,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现象屡见不鲜。
图片
在书写方式上,总体而言,卜筮和司法文书简的制作比较精致,遣册简则相对粗糙。竹简文字的笔画较为圆转自如,轻松率意,极少方折;多数字笔锋清晰,撇、捺、挑的笔画没有明显的区别。一般笔画的下笔处重而粗,收笔处轻而细、尖。简204和简205这两枚竹简的文字,笔道线条比其它的字细,但很均匀,起笔和收笔处看不出明显的粗细差别。
图片
因此可以推断,第一,包山楚简文字是使用一种较有弹性的毛笔书写的。据记载, 1954年考古学家在我国湖南长沙、河南信阳的战国楚墓里,各发现了一支竹杆毛笔,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毛笔实物,笔毛是质地很好的兔箭毛,毛长约2 . 5厘米。兔箭毛是山兔背上一小撮弹性强、锋颖最好的毛,具有尖锐、刚劲的特点。直到今天,兔箭毛也是制作毛笔笔毫的最佳选料之一。而以山兔的兔颖为主要原料制成的毛笔,称为紫毫,其造价较高,且纯紫毫笔刚性也过强。
图片

图片

图片
第二,竹简上大多数字是左低右高,长的横画呈两端下垂中间上凸起、两头细中间粗,竖画呈两端向左、中间向右凸起的弓形的形态。这种形态非常符合书写者的生理习惯。有学者认为,书写者是把编连成卷的竹简拿在手中书写的,由于握笔的右手紧靠在竹简上,不能随意移动,因此产生字体倾斜的现象;笔者以为,在如此窄而薄的竹片上书写,将竹简置于案头,左手固定竹简,右手腕部枕于左手指之上来书写,类似于今天所说的“枕腕法” ,才可以保证用笔稳健自如、风格一致、自然洒落,这是最为常用的方式;而拿在手中书写即类似于“悬肘法”或“悬腕法”应该是一种辅助的方法而已。
图片

图片

图片
书写方式的差异亦关乎具体的书写者。仔细观察包山楚简墨迹会发现,包山楚简的书体可以统一归为楚简、楚篆或古隶书,但其书写的个性风格还是有明显的差异。每简上的字大小、提按、收放、粗细、节奏乃至章法布局都有鲜明区别。从字体、笔锋及书写习惯来推断, 278枚竹简绝非出自一人之手;依据有关资料和笔者观察,包山楚简的书写者主要有两部分人构成。
图片

图片

图片
司法文书的文字是由官吏书写的,有的简在正文间隔较大的最底部,会有书写者“落款” ;而没有落款的竹简,一般会与本段内容结尾处的落款者为同一人;此外,有的落款为同一人的竹简,却不是按编号依次排列的,说明他们的工作不是“砍块包干”的,而是一个人如果完成了自己的书写内容,可以接着尚未完成书写工作的人的内容继续进行,这样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强了团队意识、实现优势互补,也使得不同的书写风格交替编绳,突破了雷同呆板的局面。其二,卜筮祭祷记录则出自贞人之手。贞人是商吏官名,是掌用龟占卜的官员。
图片

图片

图片
望山楚简包含两部分:望山1号墓竹简和2号墓楚简。分别于1965和1966年,出土于湖北江陵望山1号和2号楚墓,著名的越王勾践剑也出土于望山1号墓。望山1号墓出土的卜筮祭祷简文尚属首见。同时为研究战国简册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望山2号墓楚简的遣策内容为考订楚国器物名称,也对于研究随葬制度与楚人的习俗提供了一批文字资料。
图片

图片

图片
1965年秋,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配合漳河水库二干渠工程建设,在江陵八岭山古墓群进行考古调查与勘探。八岭山古墓区位于江陵县城关镇西北12千米,江陵楚故都纪南城之西。考古人员在八岭山左脉东北麓发现了望山楚墓。望山1、2号墓为战国时期的中型楚墓,分别于1965年冬和1966年春发掘。这两座楚墓分别出土竹简。
图片
望山M1竹简出土于边箱的东部,叠压在漆木器下面。竹简全部残断。望山M2竹简出土于边箱的上层中部和东部。
图片
图片

1号墓竹简

竹简残简长度大都在10厘米以下,最长的为39.5厘米,最短仅有1厘米余。经拼接,最长的为52.1厘米,一般长度在15厘米左右。竹简从成竹劈破成条后,经过去节、刮削、整治等工序,制作较为精致。竹简三道编,为丝线编联。丝线上下的文字间距较大,因而是先编联后书写。
图片
文字均系墨书于篾黄上,头端与尾端不书写。篾青面无文字。共计1093字,其中单字216个,重复字877个,文字大都较清楚。每简字数不等,最多的达30字,最少的仅1字,一般在6字至15字竹简。简文的书写颇为工整,但笔法不甚一致,似出于多人之手。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2号墓竹简

竹简经拼接后,共计66枚。出土时竹简大多残断,尚有5枚竹简保存较完好。出土时竹简呈深褐色。整简最长的为64.1厘米,而残简最短的不足1厘米,一般多在4-10厘米左右;简宽约0.6-0.67厘米,厚度约0.1-0.16厘米。竹简的制作工序同1号墓竹简。两道编,出土时契口上附有丝线。不同于望山M1竹简的先编联后书写,而是先书写简文之后才编联成册的。
图片
文字均系书写于篾黄上,篾青与篾黄的头端、尾端未见书写的文字。共计925字,其中单字251个,重复字674个,文字大都较清楚。每简字数不等,最多的达73字,最少的仅3、4字,简文的书写颇为工整,但似出于多人之手。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竹简内容

望山M1竹简的内容,主要是为墓主卜筮祭祷的记录。这是首次发现卜筮祭祷内容的一批竹简。望山M2竹简的内容为遣策,所记随葬器物名称达320种之多,许多器名不见于文献记载。
图片
望山M1的墓主是楚悼王的曾孙,一个名叫悼固的楚国王族,去世时年龄接近30岁。望山M2墓主为女性。望山M1的下葬年代当为公元前331年。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望山M1竹简所见卜筮祭祷之辞的格式,通常先记卜筮的时间,后记卜筮的工具,再记所问事项与卜筮的结果,最后还要记为墓主求福去疾的许多祭祷措施。
图片
在简文中所见的人名中,'悼固'之名出现的次数最多,共达14次,其中有时处是'为悼固贞'等内容,因此悼固为这座墓的墓主,是毫无疑问的。这组简文还记载墓主祭祷柬大王、圣王、昭王等先王,以及东宅公、王孙喿等先君。三位先王即史书所载楚国的简王、声王和悼王。由此可知墓主是以悼为氏的楚国王族,并是楚悼王的曾孙。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简文所记的贞人不止一个,年月也不尽相同。

根据贞问之事的内容,这批卜筮记录的内容大体可分为三类:一类是问走趋事王、大夫能否'得事';一类是问'出入事王'之事;还有一类是问疾病的吉凶,此类简文数量最多。悼固之死当与所贞问的疾病有关,他的死期应跟这批卜筮记录的时期很接近。
图片
楚人'信巫鬼,重淫祀'(《汉书·地理志下》)。望山M1简文是很好的证据。望山M2的1-44号简记车马器,45、47号简记漆木器,48-50号简记各类服饰器、寝具及竹容器、木俑等,51-56简记陶器,57-66号简为各类残简。
图片

图片

图片
古代贵族进行卜筮,一般都有记录以备考查。龟卜和骨卜的记录可以直接写刻在占卜用得龟甲和兽骨上(商周时代的'甲骨文',绝大部分就是占卜记录),也可以另写在竹帛上。筮所以的工具如蓍草等,不适合书写,筮占的记录应该都是另写在竹帛上的。
图片
《周礼·春官·占人》:'凡卜筮,既事。则系币以比其命。岁终,则计其占之中否。'汉儒杜子春认为'系币'是用帛记上占卜结果'系之于龟',郑玄则认为'币'指礼神之币,'命龟之事'和兆的吉凶是另记在简册上而合币合藏的。《尚书·金縢》记周公为武王疾病祷告先王,愿以身代武王,并为此进行了占卜。占卜后,'公归,乃纳册于金縢之匮中'。郑氏认为周公所纳的册就是'命龟书'。
图片

图片

图片
从望山1号墓简文所记的占卜工具如'宝蓍'、'小筹'等来看,似乎当时主要是用筮或与筮相类的方法来为邵固占卜的。龟卜应用得不多,只是有时在筮过以后再用'黄灵'重复占卜一次。郑玄注《周礼》只提到龟卜有册。贾公彦《周礼》疏补充说:'即筮,亦有命筮之辞及卦。不言可知。'这是正确的。望山1号墓竹简主要就是记录命筮之辞和卦的吉凶的。
图片
占卜之辞的大致格式,通常最先记录筮问的日期,如'甫(从邑)客困刍问王于尗(从邑)之岁,荆尸之月,癸未之日'。但并不是每次都纪年。日期之后照例记某人以某种占卜工具'为邵(从心)固贞'。'贞'字以下是记所问事项之辞,即所谓命辞。命辞之后是根据筮的结果判断吉凶之辞,可以称为占辞。
图片
从出土竹简的记载来看,“昭固”这一名字出现了14处,其中一处直接刻有“为昭固祷”。昭固为这座墓的墓主,应该是毫无疑问的。简文中还记载了墓主昭固祭祀楚简王、声王和悼王等先王,以及身为楚悼王曾孙的文字。这为昭固是楚国王族提供了佐证。因此,昭固应当是当时楚国的大祭司。
图片

图片

图片
《望山 楚简》中常见的祭祷有战 祷、赛祷、馈祭和炕祭四种,此外还偶而提到了“月馈“和'赏(尝) 祭'。简文所记的祭祷,主要是为墓主赵固治病驱 祟而举行的。祭祷的对象有柬大王(楚简王)、圣王
图片
(楚声王)、皂王(楚悼王)等楚国先王,还有墓主的先君东宅公、王孙朵等人,并有后土、司命、大水
图片
(即大江之神)、山川、菜、饮等鬼神。祭祷所用的物品,主要有佩玉、酒食、白犬、牛、羊、马、猪等物。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江陵望山简结构疏密调整甚巨,大开大合。

楚人三种主要的灵物崇拜及其代表的方位,分别与四象中东、南、西三个方位及其对应的灵物相 吻合。此外,楚人卜筮祭祷活动中也不乏有北方信仰的成分, 从而大体形成了以灵物配四方的 “四象” 空间信仰观念,并在某种程度上对道教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图片

图片

图片
楚人太一信仰对后世道教中“太一”寄于身体的观念有直接影响。郭店楚简《唐虞之道》云:“节乎脂肤血气之情, 养眚 (性) 命之正, 安命而弗夭, 养生而弗伤。”汉《神仙传·彭祖》记采女问楚先祖彭祖延年益寿之法, “彭祖曰:'欲举行登天, 上补仙宫者, 当用金丹, 此元君太一所服, 白日升天也。然此道至大, 非君王所为。’”, 可见楚人孕育和发扬了独具特色的康体养生文化。《楚辞·惜逝》云:“惜余年老而日衰兮, 岁忽忽而不反……攀北极而一息兮, 吸沆瀣以充虚。飞朱鸟使先驱兮, 驾太一之象舆”。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江陵望山简结构疏密调整甚巨,大开大合。

从目前所见的材料来看,楚国有一段很长的传说时代,在历史文献中留下一些扑朔迷离的记载。到了商末周初,从鬻熊开始,楚国世系就清晰了,历史记载也丰富了,应该已经有了成文史。在西周时期,楚从一个僻处荆山的蕞尔小国,发展成为一个可以和周王室对抗的一方诸侯。西周晚期,王室衰落,权力失控,方伯崛起。楚国人抓住机会,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艰苦创业。楚人使用的文字出现在西周晚期的铜器上,与商周文字同属一系,都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汉字”,但已显现出一些地方特色。
图片

图片

图片
进入春秋时代,熊达自封为王,侵吞汉东,像曾国那样为了镇抚蛮夷而受封的姬姓大国,也逐渐归附于楚。其后楚人问鼎中原,不断扩张,不仅不再寻求周王室的承认,而且有称霸天下的雄图。这个时期,楚人使用的文字依旧与列国大体一致,字体上逐渐向颀长秀美的方向发展,构形差异并没有走得太远。到了战国,楚国疆域已经扩展到江南淮北,远至山东半岛,楚国文字也形成了独特的地域特色,广泛流行。用楚文字书写的文书多得不可估量。
图片

图片

图片
楚国在政治军事上与中原由长期对立走向逐渐融合,文化上日益趋同,读的是《诗》《书》《礼》《易》,崇尚和平爱民,反对战争掠夺,这与秦国尚武完全不同,楚文字与秦文字的差异也日益严重。随着秦国统一步伐推进,文字分歧影响到日常使用和政令的实施。公元前221年,秦一统天下,始皇帝一声令下,实施“书同文字”,废除六国文字。楚文字被禁绝使用,大量楚文字书写的文献都成了“文物”被公、私收藏。又过了六七年,秦实施焚书政策,楚国文字书写的文献灰飞烟灭,楚文字在社会上很快就消失了。
图片

图片

图片
汉代文化复兴,藏书禁令解除之后,私人、公家都开始搜罗古书。这些古书是用不同地域的战国文字书写,汉代人称之为“古文”,已经弄不清楚它们的来源,以为比西周文字还古老。直到1926年,王国维才考定这些所谓“古文”,就是战国文字。这些“古文”中有楚文字,应当是事实。
图片
楚文字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经历了长期的孕育过程。宋代赵明诚就明确指出,楚王酓章镈是楚器,上面的文字自然就是我们所说的楚文字。自此之后,楚铜器文字零零星星续有发现,但数量有限,篇幅短小,没能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有了重大发现:一是1933年安徽寿县楚幽王墓发现大量铜器铭文,刘节著有《楚器图录》,将楚文字集中发表。二是1942年出土的长沙楚帛书,是当时所见篇幅最长的战国文献。这两批材料是上个世纪前叶最重要的战国文字。李学勤先生认为:“楚文字研究开启了现代战国文字研究”。
图片

图片

图片
上个世纪50年代初,开始发现楚简文字。起初大都是文书遣册,信阳简虽然发现了古书,但没有一支完整的竹简。上世纪末,大量楚简涌现,成篇的古书重见天日,包括《诗》《书》《礼》《易》以及诗赋和史书,大都是没有任何记载的佚书,让世人眼界大开。竹简上留下的是当时的墨迹,是真正的实用文字。这些楚文字书写的出土文献,被誉为是可以与甲骨文媲美的重要发现。
图片

图片

图片
谢谢大家,这周的分享就到这里,治学需严谨,我会一直坚持下去,感谢大家的支持。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学问,新学问依靠新材料与新方法。十九世纪末甲骨文的发现,改写了世界对中国历史的认识。二十世纪末开始大量发现的楚简古书,同样会改变和丰富我们对先秦历史文化的理解。楚文字长期消失又逐渐现身,尤其是楚简,深埋两千多年,突然发现,魅力无穷。周末愉快。晚安。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