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乡的记忆,父亲的记忆 ——献给我的父亲

 朱熹学堂 2023-05-09 发布于北京

    清明将至,想起长眠地下的父亲,我还时时哽咽;如今,我很怀念儿时的记忆,怀念挥之不去的乡愁,怀念天下最好的父亲。 这是前些年写的一些文字,简单整理了一下,与天下思念父母的朋友共勉。


家乡的记忆,父亲的记忆

   ——献给我的父亲

  山西省阳泉市郊区一个小山村,是生我养我的地方,20岁前的记忆,都发生在这里。这里有儿时的艰苦,这里有熟悉的一草一木,这里有挥之不去浓浓的父爱。

    我很欣赏山西籍导演贾樟柯的超现实主义电影,其中有几部影片,故事平铺直续,没有特写镜头,没有特意布置的场景,陈旧的街道上直接取景,反映社会底层最真实的生活,也没有对与错的评价,这些电影才是绝大多数老百姓真正的生活状态。而其它的电影完全是成人童话,是理想化的一小部分人的生活。

 山西阳泉一个小山村的生活纪录,其实远比贾樟柯电影中的小县城内容更丰富。随着时代的变迁,村里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事!有快乐的,也有悲伤的!我希望有一部现实主义的影片,反映山西这个小山村30多年来发生的事。那将是一部非常好的记录中国农村变化及问题的好影片。

场景一:

       我最早的记忆是1976年,我仅4岁,有一天,天很冷,大家都去了大队礼堂,哀乐响起了,穿着灰布的人们都哭的很厉害。那时候的我,不懂得发生了什么事?直到后来,我才明白,是周恩来总理去世了。那时候的人们,是真的发自内心的痛哭!每个人缠上了黑纱,带着白色的花,天似乎要塌下来……

场景二:

秋天,天冷了,天也黑的早。我放学回家,家里总是冷清清、黑漆漆的,父亲没下班,妈妈去队里挣工分了,每天早出晚归,天没全黑下来是回不来的。即使妈妈到家后做饭,饭总是没什么油水,没什么好味道。

我很羡慕奶奶屋里明亮的灯光,三叔家里飘香的厨房……

场景三:

上小学了时,我身体较差。放学后,家里也没人,经常去大队找父亲,大队是一个二层楼的窑洞,那段楼梯是我印象最深的,经常慢慢地上那个楼梯,又想上楼找父亲,又怕其它人说,总是慢吞吞,希望父亲出来把我叫上去。到了父亲的办公室,经常坐到父亲的办公桌上等父亲下班。有时候,父亲就提早下班,带着我回家,给我弄点好吃的。一般是一个小油饼,好象没有哥哥姐姐的份……

这几个境头,是我记忆最深,最美好的!父亲最疼爱我。

那时候,能吃上一顿白面是不容易的,主要吃玉米面,家里偶尔改善生活,吃一顿“包皮面面条”,白面包着玉米面的面条。别人经常说我:你长的肥头大耳,长大有福气!那时候,我不懂事,也常说“我是白面嘴,长大了不吃玉米面”。当年的小儿狂语,现在真实现了,现在我们的生活多好啊,人人都是“白面嘴”。

场景四:

1982年,改革开放了,村里可以申请宅基地盖新房子了。妈妈坚持要盖新房子,父亲胆子小,家里也没什么钱,考虑到家里有两个儿子,将来肯定是不够住的,就想买了隔壁的一间屋子带个小旧院。妈妈态度坚决,胆子也大,坚持盖新房,与父亲斗争了很长时间,最后妈妈的意见占了上风。后来的事实也证明:妈妈的做法是对的,没有过不去的难关!

盖房子的地方是一片老坟地,老坟地的石头牌楼,我还清晰记得。牌楼后面是一片果园,队里摘完果子后,我们就去园子里找“漏网之鱼”,经常能发现糖梨、苹果等好吃的果子,我们可开心了。

我们家的房子挖地基时,经常挖出了墓穴,挖出了许多白骨,父亲把这些白骨捡到纸箱里,安葬到了很远的地方。我很担心住在这里会不会有问题,父亲说:住坟不住庙!没事的。

开始盖房了,工程队10多人在家吃午饭,好家伙,都是干体力活的,家里用上了特大号“河捞床”压面条,中午吃饭时的情景,真是热闹……我经常负责在工地看管工具。

房子盖起来了,基本上是在黄土里掏出来的4个窑洞,有大量的土方需要清倒。妈妈和哥哥成了倒土方的主力,哥哥高中刚毕业,年青气盛。由于心情好,干活就不觉得累了……一年多以后,我们就住上了新房子,新窑洞宽敞明亮,冬暖夏凉,生活变得幸福了。

场景五:儿时与树的印象

小时候,来栓家门前的一颗苹果树,是我们的游戏场。只要一放学回家,我们就爬到树上玩不下来,直到家里人来喊回家吃饭!那时候的小伙伴主要是四个人:来栓、全贵、小红和我。被幼儿园老师称为“四人帮”,一女三男。

夏天,父母要睡午觉时,我们就跑到东口的老槐树下玩,老槐树很粗很大,人们已经不知道它有多少岁了,它的树荫很大,是我们夏天避暑玩耍的好地方,也是大人聊天、干家务活的集会地。夏初,槐花开花时,香气四溢,我们用各种办法去弄槐花下来吃,甜甜的,香香的,很好吃。也有人,用槐花包交子吃。

1983年,我们搬到新房子后,房子前是一片核桃林,阳光明媚,空气很好,核桃刚结成青果时,我们就迫不急待摘下来吃,青皮弄得双手黑黑的,一两个月下不去,我们吃了太多嫩嫩的核桃仁后,肠道、肛门就不受自己控制不了……

门前还有一棵硕大的杏树,这棵老杏树给我留下了许多美好记忆:春季开花时,满树粉白色,香气扑鼻;夏天,果实成熟时,我端着饭在树下吃,不时有熟透的黄杏掉落下来,我塞进自己嘴里,软软的,甜甜的,那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味道!黄杏收获时,我爬上树梢,使劲摇晃,成熟的杏从树上噼哩叭拉掉下来,象下雨似的。那时的日子,真是无忧无虑,真美好啊。这颗老杏树是我对家乡最美好的记忆。

很可惜,我来北京后的几年里,不知为什么,好象树下着过一把火,这棵杏树枯死了。现在只留下了树干。

场景六:

1983年,村里分田到户了,第四队分田地的事是在我们家举行的,我记得当时,父亲他们先是去丈量土地,然后按照好地、差地、远地、近地分组,由村民来抽签决定。由于父亲是村干部,也带来一些便利条件,我们家的地有一块是非常肥沃的,也容易引入雨水灌溉;一块地在窑洞边上,非常近。

以前,妈妈每天清早去出工,听队长的安排,到集体的地里干活;回来吃过早饭,又去下地了;中午吃过饭,睡一小时,又去地头,要到天完全黑下来后才能回到家。妈妈在队里干活,经常受气:谁干活多了,谁干活少了,谁偷奸刷滑了,生很多气!村集体的地种好种坏,与每个人没有太多关系,每个人都是应付差事。

分了地以后,人们的积极性极大的调动起来,上地的时间也是弹性化了,地里上多少农家肥也是自已决定,勤快的人,地里的活儿干的细,上的肥多,到秋天,收的粮食就是比懒人的地多的多!一眼就可以看的出来。

第一年分地家家户户的收获都很好,邻村属于另一个公社,第二年才实行分地到户,看着我们村土地上的好收获,羡慕极了!同样的地,同样的天气,集体的土地上就是没有每家每户土地的收成好。个人的积极性发挥出来,生产力大大释放出来了。80年代的改革,深刻地改变了农村面貌!

场景七:

乡镇企业兴起,我们小学生参加村里铁厂的开业剪彩,那是一个飘落着小雪的日子。炼铁厂开工后,空气污染很严重,燥音也很大,但老百姓很高兴,家家有人能去铁厂上个班,挣一份工资。业余时间也能把地养种好,人们很快乐。

我们的村里,以前就有一些工业基础,如:炼铁、铸管厂,随着改革开放,又兴办起了水泥厂、18立方米的高炉炼铁厂、还有养猪厂、养鸡厂等,村里所有的年青人、中年人都在村办企业里上班,业余时间才去种地,家家户户日子过的红红火火的,人们的精神面貌也很好。

附近的村子,有村办煤矿,比我们村子有钱,一个工分有8-12元,我们村一个工分5块,后来涨到7-8块。那时候,我好羡慕小固庄村,一个工分能有12元,是我们的3倍。那时候,阳泉的乡镇企业非常发达,河底镇是亿元镇,人们不需要外出打工,走集体富裕的路子,但环境污染也非常严重。

2000年前后,村办企业一家家倒闭了,为什么倒闭呢?以前,无论生产什么,产品质量如何,都能卖出去,解决了人们的不断增涨的物质需求与生产力水平低的矛盾。而发展到后来,村办企业管理跟不上、技术跟不上,市场跟不上,缺资金、环保差,与沿海、南方的企业无法竞争等原因,基本上全倒闭了。

村里的人们为了生存,开始外出打工,养家糊口了……

场景八:

那些年,夏天的中午,每天都会有一辆摩拖车轰鸣着开到我家门口,送报的邮递员把村大队的报纸送到我家,然后,父亲下午上班时,再把报纸捎到大队。

村里订的报纸主要是阳泉日报、山西日报、人民日报、半月谈等等。父亲经常把过期的报纸带回家来,我看完后,把有用的内容,剪下来贴在红旗杂志上,做成剪报,那几年,我分门别类,作了许多剪报。有百科知识类的,有文学杂文类的,有漫画类的。我一有时间,就剪来贴去,生活很快乐!84年洛杉矶奥运会相关报道,相关图片,我到现在也印象深刻。哥哥在厕所里面对到处是窟窿的报纸,气不打一处来,经常训斥我。

搬到新家后,日子过得越来越好,我喜欢看书看报,每年年底去大队订很多报纸书刊,订过“少年百科知识报”、“青少年智力开发报”到后来的“语文报”、“杂文报”、“童话大王”“故事会”“资料卡片”等,这些期刊报纸给我提供了丰富的课外知识。一年订报费经常是100元左右,大队会计都说:订这么多报?你们家是全村订报最多的一家。

场景九:小康之家

80年代中期,特别是8586年,山西的乡镇企业发展很好,我们村里的企业也很兴旺,我们家率先跨入小康之家。当年小康的标准是人均年收入1000元,我们家5口人,父亲和哥哥收入过4000多元,姐姐也刚上班,一年收入900多元,妈妈务农没有收入,全家收入达5000元。人均1000元。村里人心气都很高,很开心,改革开放,让人们过上了好日子。

那几年,村子里富裕了,人们的生活有很大变化。夏天,村大队给村民分西瓜,每人100多斤,我家就是600多斤。我们扛着麻袋,挑着筐把西瓜弄回家里,西瓜铺了一地,有的放在床下。我每天睡在床上,美啊!想吃瓜时,伸手一摸,就是一个。那时候,生活真是无忧无虑,很幸福!我也学会了挑西瓜的秘诀,我选的西瓜一定沙甜!父亲母亲都很吃惊我挑瓜的技术。其实,我是从报纸上学来的绝技。

那些年,电视还没有普及,看电影是人们最重要的精神生活。村里每个月放映10多部露天电影,月初,都是由父亲制订一张电影放映表,因此许多人都向我和哥哥姐姐打听明天放什么电影。在学校操场,放露天电影是件非常热闹的事,天黑前,放映队支起白色的幕布,架起放映机,路过的乡亲都会问一句,晚上演什么电影?到了晚上,每个人搬着凳子聚到了操场,好不热闹。《少林寺》、《喜迎门》、《小花》《瞧这一家子》……都是那些年看过的电影。有时候放电影的过程中也会遇上下雨下雪,雨太大了就会停止播,大家也没有抱怨!冬天看露天电影,我的脚冻的冰冷,回到家,妈妈会把我的脚放到她的怀里给我焐热!

85年底,春节前,哥哥娶了嫂子,家里杀了一头肥猪办喜宴,整个正月里,生活有滋有味,每天都象过年一样,猪油烙饼都吃了好多顿。

那一年腊月,村里娶进来许多新媳妇,正月里,我们家请新媳妇,一请就是10多个,大家喜气洋洋,那些年,日子真好、很开心。

场景十:

我认为:父亲的口才很好,口齿清晰,他常在村里的大喇叭里播通知,宣传各类政策。他是村大队喇叭里讲的最好最清楚的人,换了其它人讲话,村里的许多人听不明白。

父亲毛笔字写的不错,村里有红白喜事,记账的事,大多会让我父亲帮忙。村里哪家写个合同一般都会请父亲去,写完后,总要请吃一顿饭,父亲也很乐意去,我们叫“写纸”。春节前,很多人也会请父亲写春联!父亲的字写的不错,我觉得很有面子。

父亲调解村里纠纷的能力,我一直是很佩服的。他处理纠纷很能说的点上,也很讲方式方法,能很快处理完毕。许多人都愿意找父亲解决纠纷,邻里间、夫妻间、父子婆媳间的纠纷很有意思。不过村里的人真有可怜的,记得一个改嫁到村上的妇女,带着几个孩子,日子过的真不易,经常被不是亲生儿子的欺负,让父亲帮出面解决!农村人的生活真的不容易啊,这个可怜的母亲哑着嗓子,声泪俱下哭述的场景,我今生难忘记。

场景十一:

山西有重视教育的传统,每个村子里最好的房子一定是学校。我在四年级时候,搬进宽敞明亮的两层楼房,这是村里唯一的楼房。

初中在镇上,离家远了许多,各村都有了接送轿车,我们村由于较穷,经常没车坐,要么车坏了,要么加不起油了。别的有钱村,车很新,接送都是准时准点。去各村串亲威,人们都是坐各村接送学生的轿车,到中学转车,也很有意思!

冬天的早晨,天气非常寒冷,我们经常走5里路,带着自己的午饭,去上学,寒冷的上学路,真是记忆深刻!学校里有一个大炕,我们把饭盒放到大炕上,中午一下课,争先恐后去拿饭。经常认错了饭盒,如果带的饭较好,也经常被坏孩子偷吃。

哥哥上学用过的铜叉子,很有历史了。我上学也用上了,一次不小心把叉子掉到了路边的草丛里,以为再也找不到了。好多天以后,居然被我路过时发现了,妈妈说,这是咱家的传家宝了。

场景十二:

城市青年到农村插队是70年代很大的事情。父亲以前在村里分管插队青年。插队青年很怀念那段时光,他们基本上每年回村里搞一次聚会,一般都会选在我们家里,好热闹,他们是城里人,会带好多吃的,我很开心的!

也经常听父亲讲这些青年的故事,有的女生家庭条件好,受不了太多的苦,就安排当播音员、小学教师等。后来,他们有的考了大学,当了医生,有的返城当了工人,这个小山村里,有她们青春的岁月啊!

场景十三:

上高中了,人生就象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食物、住宿条件都非常差,我瘦的像麻杆一样。每两周放假时,从郊区一中到家,挤公交车是件很困难的事,每个人都想早点回到家里,一放学,大马路就站满了学生,乡村的公交车,间隔长,车况差,每辆能容纳的乘客也少,我们经常要等1-2小时才能坐上车。

父亲有一段时间安排村里的接送车来接我们,我们可以很舒服的回家。我清楚地知道,如果没有我在上高中,村里肯定不会安排车来接我们。一起上高中的同学也很高兴,他们也清楚沾了我的光。放假前,总是来找我问:这个周末有车接我们吗?我毕业后,村里再也没有派车到高中接过学生。

村里的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上大学,考上中专,转户口,再也不要回村里来了。我现在想起来,还是感到很震撼!这是人们几辈子生活的地方,大家却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再回到村里,这样地方怎么能有发展?考学的,有本事的人都渐渐离开了村子,村子人口是负增长,计划生育很好搞啊!

走出去的人,也很少有人眷恋自己的故乡!

场景十四

高考落榜了,自己一点也不意外,复读是那所中学必须要上的高四,每年只有高四的学生才能考出去。应界生能考出去的极少,我也做好了去补习班的准备。

妈妈不支持,有一句经典的话:“你不挣钱,也不要再花家的钱了!”,让我伤心不已。再加上高中艰苦的日子也让我心有余悸;一年的补习尚不知结果,再加上大学3-4年的学习,都要花家里的钱,确实给家里的负担太大了,我能理解妈妈的心思。反过来想,成才也不仅仅是上大学一条路,我用这四五年时间,可以挣许多钱啊!于是我放弃了补习,准备工作挣钱。

通过父亲的老脸,在大队打了份零工,年底前挣了点小钱,买了一部相机,春节庙会期间,走家串户,给乡亲们照相挣点零用钱。4-5月份,还是凭着父亲的老脸,跟着施工队安装村有线电视,以后将在村里负责管理有线电视,这是一份轻松的工作。自已认为:我是高中毕业,有文化,最适合做这份工作,施工队的师傅看到我知识面很宽,也是这样认为。

村里的有些人很不服气,对着我说三道四:“依靠老子,谋上了这个好差事”!我年青气盛,面对这个村中无赖,冲上去,就是一重拳,打得他鼻血直流!由于,一帮人把他拉住,我只是衣服被撕破了。后来,村里的会计对我说:“初生牛犊不怕虎,那可是咱村的一霸!”这件事到现在想起来,我都十分痛快!其实,村里的人说的对,如果没有父亲,我什么都不是,怎么可能去做这份轻松的工作!

一年后,我高中一个宿舍的8个同学通过补习,都考出去上学了。我知道后,心痛极了。春节期间,一位同学从北京上学回来,给我看他的照片,讲在学校里的故事,他妈妈看着儿子在颐和园的一张照片说:“我家娃能不能成才没关系,能出去看看就很好了”。这件事,让我伤心极了,这个妈妈的视野真不一般!我不能一辈子呆在这个小山村,这个小山村里的一切都不适合我。

春节后,我立刻参加了补习班,后来,我拿到北京一所学校的录取通知书时,我虽有茫然,但我还是知道自己终于可以离开这个山村了,终于可以不再受村里人指指点点过日子了。我去找村长辞去这份工作,请人尽快接手时,我从未有过的舒心和坦然!

场景十五

30年河东,30年河西,2000年前后,乡镇企业一家家倒闭了,村里变得很穷,人们仅依靠每人1亩多地的收成,是没办法生存的,所以村里外出打工的人渐渐多起来。与我差不多大小的这一批人,全村有近30多人打了光棍,直到现在没娶到媳妇!他们在村里,没有任何经济来源,文化生活就更贫乏了,除了电视,就是打麻将了。偷鸡摸狗的事也多了,村里的治安一点都不太平。

我很庆幸,在我还年青时,在没有羁绊时离开了这个山村。否则,我真不知道自己现在会是什么?所以,你身边接触什么样的人,对你很重要!我真的很感激,那位开明的同学妈妈!

场景十六:

去北京上学前,父亲送我出了村口,前一天刚刚下过雨,道路泥泞,我不小心,一脚踩到泥泞中,我是带着一脚的黄泥巴走进北京城的。从此,我的命运得到了改变!

后来,我每次出行回北京,父亲都送我。每次都站在村口的高台上,望着我远去。我回过头来看,他那瘦弱的身影一直站在高处,直到我转过弯去,看不见了! 当年的妈祖就是这样望着自己的亲人早日平安远航归来。

后来我工作了,后来又去了深圳工作,父亲非常的骄傲!再后来,我买了房,买了车,娶了北京的媳妇,媳妇在医院工作,父亲更是高兴的哈不拢嘴。在村里,我成了父亲最得意、最骄傲的事,我们也能感觉到,这几年父亲是很快乐,很开心的!

父亲一直教诲我,无论挣多挣少,无论做什么工作,千万不能做违纪违法的事。这也是我的信条烙在我的心中,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诚实守信。

场景十七

媳妇怀孕了,父亲来北京照料我们的生活,每天一早,就琢磨今天给我们吃什么?我们爱吃什么?每天,我们下班到家,丰盛的饭菜就已经全部上桌了…… 

 他身体一直不好,我多次希望他去医院做个全面体检,他都不去做,说,年龄大了,难免有各种毛病。

直到2006年,春节后,他一直说不太舒服,最后,到医院查出了问题。我和媳妇第二天就开车回家接他来北京治疗,他在医院门口等我们回来,我看到他精神很好,他见到我们也非常开心,中饭还吃了很多饺子。我侥幸的想,也许是老家诊断有问题,赶快接父亲去北京大医院好好治疗。

然而,时间太快了,我们都没有想到……父亲是我在这个世界上最亲最近的人,最后咽气是在我怀里,他是多么热爱这个世界啊,他是多么爱我们啊,他是多么爱他的小孙女啊……

他才68岁,哪怕再活3-5年,我也有时间尽孝啊。“子欲养,而亲不在”!  我只能把眼泪咽到肚里!我真的是不孝啊,没做出什么成绩,也没让父亲在有生之年,好好享受富足的生活……

时间过的真快,父亲离开我10年多了。我真的很想父亲!很想他……

今年清明,我一定要回去,回去到他老家人的坟上,看看他,和他聊聊我的生活,我的工作,告诉他,我们真的很想他……

我也会象父亲一样,成为一个正直、善良、有爱心的父亲

 核桃树上的我 

 儿时的我和姐姐

 60年代的爷爷、父亲、母亲

 2006年,父亲和母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