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事和人生一样,你永远无法框定明天的剧情(写给小作者四)

 浮世闲弹 2023-05-09 发布于内蒙古

假故事,

真滋味

你有没有追过故事?我身边的大部分人,当然更包括我自己都追过。

我爸总是兴致勃勃地谈起他小时候的一个同村老汉。众人在老汉家里围在一起耍钱,一帮孩子在旁边观战。是老汉输了,老汉就去屋外一会儿,再进屋手里就能握着几块钱。那时候上个学,学费也不过两块钱。老汉成了我爸他们这帮孩子心中了不起的大富翁,他们尾随过老汉,也趁老汉去地里劳动把他的家四周进行过地毯式搜索,每块土砖缝缝都掏了,均一无所获,老汉由此成了我爸谈了半辈子的奇人。

半个世纪前的农村放电影、搭台子唱戏都是了不起的大事,人们像潮水一般涌去放电影的的村子。我妈那时6岁,背着三岁的我舅,跟着人们一起走,刚快走到,影片结束退去的人潮扑面而来,我妈歇一歇,领着我舅再回。后来同村的我奶家买了全村第一台电视机,每晚射雕英雄传开播时院子里座无虚席。

如今,人们花不菲的价格买电影票,开映之前急急忙忙开上汽车赶到影院,掏停车费停车,耐心找到自己的座位,可我们如此煞费苦心不过只是同陌生人坐在一起看了一些从未发生过的、纯属虚构的事情。我们甚至会随着影片人物的命运叹息、悲伤甚至流泪。这究竟是为什么,为什么我们对这些明明知道是假的东西魂牵梦萦到如此地步?

如果当年那帮孩子找到了老汉的存钱处,一口气买了好吃的都花了,我爸肯定不会再惦记这个糟老头子。我们看电视剧、看电影,如果还没等演,早就能估摸接下来的剧情,电视剧、电影、文学可能早就从地球上消失了。


我们其实都很明白故事的核心就是悬念,就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让我们再往下问一个为什么,为什么我们那么想掌控我们的现实生活,那么渴求我们的人生一帆风顺,可却对故事那么苛刻,那么残忍,我们希望它九曲十八弯,希望它惊险刺激,希望它永远波涛汹涌,直到结尾才能归于平静?

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不完整的,有欠缺的,终其一身我们都要面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难题,我们对自身的了解永远不可能尽善尽美。我们痴迷书籍、电影,体验那些精心构建起来的情节、人物、情感,实际上我们由此关照的是自身对生命的思考,这些纯粹、升华的情感,让我们跟自己产生了联结,拓展了自我,我们对人物的感觉的体会使得我们自身的感受也愈加丰富,我们的自我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让你的文章沟壑丛生而不是一马平川,时刻揪住读者的心这一条对散文适不适用?

著名作家梁晓声曾写过一篇《兄长》的散文。他的哥哥是全校数一数二的尖子生,多种荣誉集于一身,在生活贫苦的六十年代,父亲并不支持哥哥考大学,但在高考前夕,同学、老师、邻居甚至街道干部也来劝哥哥一定要集中精力应考。哥哥考到一所铁道学校后,厄运却接踵而来,哥哥得过两次精神病,最终成为家庭最沉重的累赘,一辈子都在精神病院进进出出。而本来小时候成绩平平,因为种种原因还不得不逃学的梁晓声却因为酷爱文学后来考上大学,分配了工作,并成为全国知名的作家、学者。

我们渴望人生能平步青云,可谁都明白没有波折的人生是不存在的,没有波折的文章是无法感染人心的。只有从读者那里取得认同感、信任感,读者才愿意和我们一道获得新的收获和成长。文章一旦一帆风顺就很可能流于幻想,连我们自己都觉得很表面,很肤浅,又如何和别人交心呢。

举个例子来说明。有人写同班同学中让自己钦佩的人。这个人简直美好得像个出尘不染的圣人,学习好、心眼好、对我还非常关照。在对这个幸运儿的赞美声中文章像面镜子一样平静地走向结束。

我们能不能在这个模式中加入一些障碍,比如,在一次重大考试中,这个尖子因为高烧失利了,他难过委屈甚至有些许迷茫,我向他表达了平日的崇拜之情,鼓励他一定可以再创佳绩。后来,我们一起学习,他很快又变优秀了,我却还是原地踏步,他总是主动帮助我,尽管他再也没考过以前的分数,或者因为身患重大疾病连中考都错过了,但我好像比以前更喜欢更佩服他了。

或者班里有个人优秀得让我羡慕嫉妒恨,我总想找到他的不足,找啊找啊,终于找到了,原来他来自父母离异家庭,和奶奶相依为命。看着那么积极乐观、发奋向上的他,我突然心里有了别样的触动......

举这样的例子不是鼓励你写散文时瞎编,而是鼓励你敢于直面生活的褶皱,不要固执地待在万般美好的假象里,在文章的花团锦簇上花再多功夫,文章平平无奇,其实就不是一篇好作文。

做文章的逻辑和生活是相符的,和我们的心愿是相悖的,愿我们都能在作文中“痛并快乐”着,不断拓宽我们情感体验的边界。

  • 相关话题

挖掘深层生命体验,表面文章成不了好作文

你得意的浓墨重彩,是作文最不需要的细枝末节——改作感悟(一)

最动人的光亮,不只是如火骄阳,还有那夜空中的灿烂星辰——写给小作者(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