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类风湿颈椎磁共振变化及颈椎术后磁共振变化

 影像诊断小札记 2023-05-09 发布于江苏

类风湿性关节炎容易累及寰椎和枢椎齿状突的关节处。骨赘缺失是特征性表现。可能出现横韧带松弛,最终出现寰枢椎半脱位(伴寰枢椎不稳)。这种松弛在影像学上表现为寰椎前弓与齿间距离增加(图33.1A)。在严重病例中可能会发生寰枢椎嵌塞,原因是C1-2椎小关节侵蚀和塌陷(也见图33.1 A)。对于这种双侧小平面关节疾病,会导致齿突穿过枕骨大孔,从而导致脊髓受压。图示病例还显示,在(A) T2WI上,齿状突周围有一个大血管翳(特别是前方),伴有中高信号。这种血管翳通常是高血管性的,并将明显地增强,尽管也会出现低程度的增强的低血管和纤维性血管翳,在T2WI上分别表现为中低信号。在(B)轴位T1WI上清晰可见齿状突侵蚀。虽然在CT上可以更好地显示此类侵蚀,但MR可提供更好的软组织评估,例如图33.1 A中的类风湿性相关脊髓压迫。仔细观察屈曲和伸展时的矢状位图像可进一步帮助评估。

▲ 图33.1

慢性压迫导致的缺血性脊髓损伤可能需要手术来防止进一步损伤。最常见的方法是前路手术,即切除椎间盘并用骨移植物替代。如图33.2 A矢状位T2WI图像所示的前路钢板螺钉融合,移植物最初可能表现出可变的信号特征。两年后,成功融合的椎体应表现为连续的骨髓信号。周围的矫形硬件有助于融合,由于其组成金属的磁敏感效应,因此表现为低信号。与FSE相比,由于缺少180度重聚焦脉冲,GRE天生更容易出现磁化率伪影。尽管在3 T时磁化率的影响更大,但信噪比有所提高。

▲ 图33.2

在该场强下允许使用更高的采样带宽和并行成像,这减少了磁敏感影响,同时保留了在该场强下成像的其他益处。图33.2 A、B中的矢状FSE T2和轴向FSE T1WI分别显示中央和左侧中央旁型椎间盘突出,仅次于融合水平,伴有相关的脊髓变平和变形。手术融合易导致高于或低于手术水平椎间盘突出。图33.3 A的FSE T2WI显示了一种不太常见的后路方法来矫正颈椎病。后部骨结构缺失反映了多节段椎板切除术,但退行性改变持续存在,包括严重的C6-7管狭窄和脊髓变平。在这一水平上,脊髓也表现出高信号——可能是胶质增生的代表。在C6-7,可见一种较旧类型的椎体融合手术。这种融合仅利用了椎间盘间隙内的骨移植物,而没有额外的矫形硬件。图33.3 B的轴位T1WI上还可见骨赘,通过其骨髓样信号明确识别,导致右侧脊髓明显变平。

在术后背侧,尽管瘢痕在T2WI上通常表现出较低的信号而无占位效应,但在MR上可能类似于椎间盘突出。造影剂给药后立即采集的图像证实了诊断,因为硬膜外瘢痕组织均匀增强。感染性椎间盘炎可见椎间隙本身增强,这是一个同时累及邻近椎体或椎旁软组织增强的过程。然而,在终板退行性改变中也可观察到增强。椎间盘炎将表现为椎间盘内及椎体终板破坏邻近区域的高信号,而退行性椎间盘在T1和T2WI上应表现为低信号。退行性椎间盘疾病也绝不能与正常的椎间盘衰老性改变相混淆。随着年龄的增长,椎间盘内糖胺聚糖的量减少,导致T2WI上信号轻微降低。小的纤维环撕裂可能发生,随后撕裂间隙内出现粘液样物质或液体,通过T2WI上的高信号带识别。虽然这些变化是正常的,但椎间盘空间信号的显著变化或椎间盘空间高度的丧失提示退变。

▲ 图33.3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