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可·波罗: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先行者(上)

 北京的骑士 2023-05-09 发布于北京

人物小传

马可·波罗(Marco Polo,1254—1324):意大利旅行家、商人。出生于威尼斯一个富商家庭,17 岁时随父亲和叔叔,途经中东,历时 4年多,于元代至元十二年(1275)到达上都,此后又到了大都(今北京)。


马可·波罗在中国游历了 17年,到过中国许多地方。至元二十九年(1292)初,波斯伊利汗国君主阿鲁浑遣使节,到中国向元皇室求婚。马可·波罗等奉命护送新妃从福建泉州出发,沿印度洋航行到达波斯(今伊朗),后辗转回到故乡。

元贞三年(1297),他在威尼斯对热那亚的海战中被俘,关押在热那亚城监狱中。在狱中,他口述游历东方各国的见闻,同狱作家鲁思蒂谦笔录成《马可·波罗游记》。该书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对以后新航路开辟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西方地理学家还根据书中的描述,绘制了早期的世界地图。1324年,马可·波罗在威尼斯去世。

意大利威尼斯马尔恰那图书馆,收藏着一幅著名的世界地图。这幅地图绘制于带木框的羊皮纸上,是著名的弗拉·毛罗地图的复制品,里面有近3000个地名和大量的注释,是现存世界上最大的一幅中世纪航海图,涵盖了当时全部的已知世界,被认为是“中世纪地图学最伟大的记载”。而地图引用的记载,正是来自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的游记。

图片

马可·波罗(袁琳绘)

17岁的工
图片
马可·波罗眼中的“汗八里”

蒙古宪宗四年(1254),马可·波罗出生于一个威尼斯富商家庭。他的父亲和叔叔曾到达蒙古,觐见忽必烈大汗,并受命给教皇送信。元代至元十二年(1275),马可·波罗跟随他的父亲、叔叔,带着新教皇格里高利十世的回信和圣油到达上都,见到了忽必烈。

远道而来的信使受到了忽必烈的欢迎和礼遇,并在之后不久随忽必烈来到大都。21岁的马可·波罗得以接近这位伟大的帝国统治者并时常出入皇宫大内。

马可·波罗被大都的繁华和元代皇帝的富有震惊了。他在游记里用大量的笔墨描述了蒙古大汗富丽堂皇的宫殿和蒙古贵族奢华的生活,以及都城“汗八里”(即大都)的繁华富庶。

忽必烈的生日庆典给马可·波罗留下了深刻印象。八月二十八日是忽必烈的生日。这一天,皇宫里要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参加庆典的忽必烈盛装端坐在大殿北端阶梯式高台的最高处。皇后妃嫔位列左右,依次往下是各位皇子、皇侄及皇亲国戚、文武百官。参加庆典的将近12000人,全都穿着皇帝赏赐的华服,系着金色的腰带。这些衣服和皇帝的衣服同色,上面缀着很多价值不菲的珍珠宝石。马可·波罗不禁感叹:“世界上的君主没有比蒙古大汗更富有的了!”

“ 汗八里”城内人口众多,贸易发达。外国人各有专邸,都是华屋巨室。他们携带着异域的奇珍异宝而来,运送物品的大车川流不息。仅丝绸一项,每日就有上千车。城内设有造币局,用桑树皮制作一种纸币,在全国通行。大家也喜欢用这种纸币,使用起来和纯金没有差别,却比金银轻便而易于携带。

     忽必烈为了让自己的族人不忘故乡,特意在城中开辟了一片草原,豢养鹿、獐、山羊、松鼠等。城中有一个湖,忽必烈命人将各种鱼类放养于湖中。据马可·波罗所说,距离皇宫以北一箭之遥有一座人工堆砌的山丘,名为绿山。小山高百步,周围约一里,山上遍植各种美树名木。因为从小生活在草原、喜欢绿色,忽必烈还命人用琉璃矿石覆盖整座小山,使得小山一年四季都是碧绿的。山顶上还有一座绿色的大殿。山、树和宫殿浑然一色,美不胜收,犹如仙境。他所说的这座绿色的小山,就是今天北海公园中的琼华岛。

图片
忽必烈的出色使者

马可·波罗因为聪明好学、博闻强识,深得忽必烈的赏识,被派遣巡游四川、云南等地,还出使过今天的印度地区。回京复命时,他将自己沿途所见所闻详细汇报给忽必烈,受到大汗及其左右的赞赏,因此被尊称为马可·波罗阁下”。

马可·波罗在中国一共生活了 17年,到大都的次数最多,居住时间也最长。至元十二年(1275),他第一次到大都后居住了5年之久。其间,他与买铜币的日本商人不期而遇,从日本商人口中得知日本简直就是一座黄金岛。岛上的黄金多得无法计算,岛民都不知道该怎么使用了。日本君主的宫殿房顶用精金制作,房屋地铺金砖,窗栊也是精金制作的。这固然有些夸张,但马可·波罗在游记中对日本黄金岛国的描写,后来吸引了许多欧洲探险家到东方淘金。

至元十八年(1281),马可·波罗奉命出使云南。他在游记中记述了从“汗八里”城出发以后,骑行10里,来到一条名为普里桑干的大河边,河上有一座桑干河石桥,各处桥梁很少有比它更美的。“桥长三百步,宽逾八步”,十匹马可并排在桥上行走。桥下有“桥拱二十四,桥脚二十四”,建筑工艺精湛,全部使用极其美丽的大理石建造。桥两旁都有大理石栏,又有石柱,石柱立在石狮子基座之上。石柱顶端刻有一头石狮,雕刻得十分精美。每隔一步有一根石柱,形状都相同。两柱之间,建有灰色大理石栏,好让行人不致落水。桥的两面都是如此,颇为壮观。

有人根据这段描述,认为马可·波罗所说的桑干河石桥就是卢沟桥。因此,现在卢沟桥在西方被称作“马可·波罗桥”(Marco Polo Bridge)。不过,也有人考证认为马可·波罗所见石桥已毁于康熙七年(1668),并非今天的卢沟桥。另有人据《卢沟运筏图》中所绘,认为当时卢沟桥应为11个桥拱,并不是马可·波罗所说的24个桥拱,据此认为马可·波罗并未亲见过卢沟桥。

过了桑干河石桥,马可·波罗一路西行,经太原渡黄河到西安,再往南到达成都、昆明和大理。至元十九年(1282)春,马可·波罗回到大都,向忽必烈详细报告了西南一带的情况,并且讲述了沿途的奇闻逸事。

马可·波罗在中国还有哪些有趣的经历,请您关注下期内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