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声律启蒙】十二真(三)

 素心传统文化 2023-05-09 发布于日本

十二真(三)
朋友们大家好,由于个人的原因,《声律启蒙》一再耽搁,实在惭愧。虽然事情尚未妥当,但还是不能安心辜负大家的一再期待,因此,一有空余,便挤出时间来完成《声律启蒙》的整理工作。万望诸君能够多多体谅,包涵。
我们来看“十二真”韵第二自然段的内容:
哀对乐,富对贫,好友对嘉宾。弹冠对结绶,白日对青春。金翡翠,玉麒麟,虎爪对龙鳞。柳塘生细浪,花径起香尘。闲爱登山穿谢屐,醉思漉酒脱陶巾。雪冷霜严,倚槛松筠同傲岁;日迟风暖,满园花柳各争春。
今天要学习的是上半段:
哀对乐,富对贫,好友对嘉宾。弹冠对结绶,白日对青春。金翡翠,玉麒麟,虎爪对龙鳞。
我们来看第一句:

哀对乐,
哀乐富贫,皆是人生特有的样态,无论是什么样态,都是我们自己的命运与选择。因此,安守住本心,在不同样态里都能活出自我价值,才是真正的强者。
《孟子·告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段文章是我们上学的时候必背的,而且还要求“背颂全文”。小时候看到这句话,就觉得生无可恋了,但还是要硬着头皮去背,不然会被老师批评,被同学笑话。后来长大了,慢慢发现,背下来的课文,就像长在心里的花,不知什么时候,就会遇到恰当的时机,盛开出锦绣的烟霞。这段文章,就是这样的存在。当在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就会不自觉地想起来,便会明白,体味生活的甘苦,才能从中成长与升华。于是,便不再气馁,重新振作向前。
我们就借这个机会,一起复习一下吧。《孟子》中这段文字,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成就大事,必要经历许多艰难困苦的磨炼,只有历经过挫折失败,经风雨,见世面,才能充分地锻炼意志,增长才干,担当大任。安逸享乐,在温室里成长,则不能养成克服困难,摆脱逆境的能力,便会在困难面前束手无策,在挫折与磨难中消沉绝望,往往导致灭亡。
一个人,只有常常犯错,才能明白什么是正确的,才能改正。犯了错,懂得在心中检讨自省,然后才能奋起拼搏;表现在脸色上,流露于语言中,才能被人所了解。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对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与规则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对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威胁和随时可能爆发的祸患,就会于安乐中慢慢沉沦衰败,甚至覆灭。
因此,为我们引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论点,这是对的。我们常常不愿面对困难,甚至渴望人生没有波澜,一帆风顺才好,但这样的环境只能让我们在安乐中变得越来越平庸颓废。有时生活给我们带来一些烦恼,其实是在让我们感知世界的丰富与精彩,让我们体味历经风雨后的精彩与真正的幸福。在面对困难与挫折中的成长,才是我们人生价值的体现。
同样,在困境中,我们往往表现得很勇敢很坚强,能够体现出自我价值。然而,在顺境中,在安乐中,我们往往无法保持清醒的头脑,容易被安乐所迷惑,沉沦下去,这常常是危险来临的前兆。因此,要时刻保持警惕和防范意识,要提醒自己不可因眼前的安乐而忘了初心,忘了追求。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八佾》中有:“子曰:ʻ《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这向来是儒家思想中诗教观的核心。做为一个君子,要懂得情感的节制,凡事讲求适度的“中和之美”,也就是《中庸》中所讲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喜怒哀乐是人们正常的情绪表现,是每个人都有,而且不可避免的。当这种种情绪没有被引发牵动,或者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这个人看起来是平静淡然的,不温不火,不哀不乐,是中正没有偏倚的。就好像我们所说的PH值恰巧在中间点,是中和的。一旦这种种情绪由内因或者外因而引起变化,发生波动之后,便不再中正,或喜或悲,或怒或恐等等情绪,无论是哪一种,都仿佛是PH值有了变化,无论是酸度大,还是碱度大,都不再中正了。这不符合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在情绪表现出来后,依然可以做到自我节制。当快乐达到一定的程度之时,还能够保持一分清醒,明白“乐极生悲”的道理,能够在达到极至前把握尺度,及时收手,是极大的智慧。
物极必反,否极泰来。水满则溢,月满则亏。任何事物,达到极至后,便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这是自然规律,非人力可以改变。因此,我们要懂得顺应自然。乐到极至,便是悲哀;哀到极致,便是伤害。
许多对传统文化一知半解的人,在听到这样的说法后,便会断章取义地认为,儒家学说是在限制人的思想,束缚人的情感。其实大错特错。儒家思想从来没有束缚过人的思想,也没有限制人的情感,只是建议,在我们表达自己“喜怒哀乐爱恶惧”的时候,应当有所节制罢了。
同时,中庸之道,也是一种古典的审美观,只有具备古典情趣和修养的人才能做得到。对于现代人来说,崇尚歇斯底里的先锋艺术,寻找强烈刺激,追求“过把瘾死了也甘心”的极致体验,或者也没有错。但是,绝对不符合儒家的价值观和审美观,更不必提“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涵养和智慧了。这就是时代的差异吧,无关对错。
“陟景山兮采芳苓。哀不惨伤乐不流声。”——《歌》东汉·傅毅。
乐极哀情来,寥亮摧肝心。”——《善哉行》曹魏·曹丕。
乐极消灵神,哀深伤人情。”——《咏怀·其二十二》曹魏·阮籍。

富对贫,
“哀”与“乐”是世人所不可或缺的情绪,而“富”与“贫”是世人不可忽视的生活状态。除了能够“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摒弃七情六欲的得道高贤大德们,可以无视之外,我们俗凡之人都无法或免的不被左右。这便是俗情,也称常情,我等皆在此列,不必嘻谑他人,皆不过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原宪甘贫】
在《庄子集释》卷九的下篇《杂篇·让王》中有一段记载:“原宪居鲁,环堵之室,茨以生草,蓬户不完,桑以为枢而瓮牖,二室,褐以为塞,上漏下湿,匡坐而弦。子贡乘大马,中绀而表素,轩车不容巷,往见原宪。原宪华冠縦履,杖藜而应门。子贡曰:ʻ嘻!先生何病?’原宪应之曰:ʻ宪闻之:无财谓之贫,学而不能行谓之病。今宪,贫也,非病也。’子贡逡巡而有愧色。”
这个故事,我们讲过,但时间过久,我已经不记得在哪一个章节引用过了,权当复习一下吧。有知道的小伙伴可以留言提醒一下,证明你从头至尾都有学习。这段故事讲的是孔门弟子的典故。
原宪是孔子的弟子,位列七十二贤人之一,字子思,与孔子的孙子重名,但不是一个人。是春秋末年宋国商丘人氏。原宪出身贫寒,个性狷介,一生安贫乐道,不肯与世俗合流。很小的时候就拜孔子为师,后来学有所成,在孔子做鲁国司寇的时候,做过孔子的家宰,孔子给他九百斛的俸禄,他却推辞不要。孔子逝后,他便隐居于卫国的草泽之中,过着茅屋瓦牍,粗茶淡饭的清苦生活。
故事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发生的,除了《庄子集释》,在《孔子家语》中也有记载。原宪住在一个很简陋的小巷子里(好像颜回也是,也许是思想高洁之人共同的特点吧),房子很小很破旧,屋顶用茅草栅盖,窗户门不但用很简单材料制作,而且还不完整。上面漏雨,下面反潮。即便如此,原宪也能够坦然自若,端坐而弦歌(弹琴唱歌)。子贡是孔子的另一位高徒,商人出身,家境优渥,并且在卫国做上大夫。时常衣着轻裘,宝马香车,前护后拥,浩浩荡荡来见子思,队伍把巷子都充塞得满满的,驷马高车都无法进入穷巷之中,只得下车步行前往。
原宪戴着桦树皮做的帽子,趿着没有后脚跟的鞋,拄着藜杖出来迎接。子贡见到问:“哎呀!先生您怎么欠缺困顿到这个状态?”原宪回答说:“没有钱叫做贫,学了君子之道(文化)却不能应用才叫欠缺困顿。我的人格和德行并没有任何欠缺瑕疵之处,只不过是贫穷而已。”子贡闻说,站在原宪门前徘徊良久,面带愧色而去。而原宪,反而徐徐拄着藜杖高歌《商颂》送子贡,声满天地,若出金石,慷慨自在。
原宪的德行和学问都很出色,后世对其极为尊崇。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封为“原伯”。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被追封“任城侯”。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为先贤原子。
原宪的贫不能使他感到痛苦,子贡的富也没有使他感到骄傲,这便是儒家思想培养出来的贤人风范。“贫而无谄,富而好礼”,君子儒风未过于此。后世便以“原宪贫”、“原宪甘贫”、“桑枢杖藜”等,来咏贤士能安贫乐道的高洁品格。
“安福所与,贵为祸媒。”——《杂诗三首·其二》西晋·傅玄。
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咏贫士七首·其五》东晋·陶潜。
钩徒有想,铗为谁弹。”——《寒夜独坐游子多怀简知己》初唐·骆宾王。
富与贫是命中分定,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富而好礼,其福份自然源远流长;为富不仁,即使暂时有也未必会长久。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秧”,保持善良,一定会顺遂安康,喜乐平安的。

好友对嘉宾。
“好友”顾名思义,友,“同门曰朋,同志曰友。”因此,友指的是志趣相同的人。
“嘉宾”,最早出现在《诗经·小雅·鹿鸣》: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中国民间赞美一个人很有学问,常常会说:“这个人说起话来引经据典,出口成章。”这里所说的“引经据典”,我们常常听说,但很多人不明所以。其实,“引”的是什么“经”呢?就是《诗经》。在古代,如果一个文人,说话言谈中一点《诗经》的章句都引用不出来,那么就基本可以断定这个人,是花架子,没有真本事了。因为,《诗经》是“四书五经”之一,读书人必学的内容,如果这都不会,就是个假把式。这也是古代典籍中常出现《诗经》章句的原因,比如《孝经》,几乎每一章后面都要引经据典。比如《陋室铭》最后也要来一句“孔子云:何陋之有!”,不要觉得是随便说的,孔夫子是真说过这句话的。在《论语·子罕》中有一段:“子欲居九夷。或曰:ʻ陋,如之何?’子曰:ʻ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要搬到偏远的地方居住,有人说:“那里太简陋了,怎么住啊?”夫子说:“有德行的人居住在那里,有什么简陋的呢?”所以说,古人的诗文,绝对不会凭空造作,一定是诗言志,文载道的。
“据典”就是指说话要有根据,不可以胡编乱造,要有理有据,有出处。说得直白一点,就是要懂得典故。无论是文典还是事典,如果不懂,就跟说白话一样,照样是不被认可的。
那么,现在我们明白《诗经》的价值了吧,这是中华几千年文学的根脉,是不可或缺的根文化。没有了根脉,文学之花必将枯竭。因此,很反对那些假国学,只追求一些细枝末节,不能切入到根源和实质。其实,也不能怪这些假国学,因为,他们也未曾真正了解和学习到中正的传统文化。只不过为了讨口饭吃,我们也不必砸了人家的饭碗。
好,回来学习我们的文化。《诗经》的重要性,我曾一再强调,那么关于这篇《鹿鸣》,大家应该不陌生。物理学家屠呦呦的名字就是来自此处,可想而知,人家家长的文化底蕴了,培养出物理学家,国家栋梁,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但现在要说的不是家庭环境对子女教育的问题,也不是物理学家的故事。我们要说的是,关于《诗经》的影响,远远不止于此。

距春秋一千年后的东汉末年,有一位壮怀激烈的大将军,他带着极大的抱负和理想,爱才如命。为了招揽天下有才华的人,他不惜重金,降低招聘标准——“只看才能不问德行”,并写下著名的招贤纳才的诗歌《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圃,天下归心。
很多朋友发现了,曹操不是拿来主义嘛,原来是抄的《诗经》啊!我相信大家看到的一定是“呦呦鹿鸣”那四句话,几乎是照搬,一个字也没改。那我要说,还有好多句也都是有出处的呢?大家怎么看?
简单挑几个,不占用更多时间,让大家感受一下。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是汉乐府《薤露》的化用:“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
“青青子衿”也几乎是照搬《诗经·郑风·了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忧从中来”是《诗经·小雅·出车》:“未见君子,忧心忡忡。既见君子,我心则降。”
还有一些细微之处的化用,就不一一列举了,可见其“引经据典”的普遍性。
《鹿鸣》这首诗歌是用来在宴会之中的礼乐,而且一定是在款待尊贵的客人之时,也就是“我有嘉宾”之时。曹操的《短歌行》将几首诗的核心思想串连起来,起于《薤露》的叹人生之苦短;到对《子衿》名士贤人的追寻与渴求;再到《鹿鸣》般对嘉宾贤才的恭敬,以表达自己一片拳拳的求贤求才之心。
“悠然独酌对三,更邀风月为嘉宾。”——《和顿公》北宋·杨恬。
“城北乔生吾好友,主既不恶殊嘉。”——《赠王昆绳》清·汤右曾。
“江神山鬼以为證,好友皆赴期。”——《七月差沈阳使》清·赵显命。
古人对好友与嘉宾都格外衷情,因为是心灵的契合与人性的温暖,是在那个物资馈乏的时代里,依然彼此关照的情义。我们现代人,似乎什么都不缺了,可是内心中关于好友与嘉宾的感情却越来越淡漠凉薄。人与人之间越来越少沟通,信任缺失,哪怕你想真诚相待,也会被对方审视警惕的目光吓退。人们用防护做了一堵墙,隔离危险的同时,也囚禁了自己。其实,大自然是有选择性的,优剩劣汰。我们的生老病死爱恨情仇,皆应该顺应天命,将自己留给自然,生死取予顺应自然规律与法则,又何尝不是一种生命态度。
愿每一位朋友,都能放下屏障的心墙,拥有自己生死相契的好友与见了就心生欢喜的嘉宾。

弹冠对结绶,
弹冠与结绶是两个很相近的典故,即可合在一起,亦可分别使用,说的都是好朋友之间相互提携、帮扶,共同入仕的故事。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比如我们比较熟悉的“管鲍之交”,也讲的鲍叔牙推荐管仲入仕,后来管仲比鲍叔牙官做得还成功,并且成了千古名相。
【王贡弹冠】
弹冠,冠,指帽子。弹冠,字面意思就是,弹弹帽子上的灰尘。这个故事出自《汉书·王吉传》:“吉与贡禹为友,世称ʻ王阳在位,贡公弹冠’,言其取舍同也。”
汉宣帝时期,琅琊人王吉(字子阳)与贡禹是很要好的朋友。贡禹曾多次被免官,王吉在官场也很不得志,可以说是患难之交。后来到了汉元帝即位,朝廷重新启用王吉为谏议大夫。贡禹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就把自己原来的官帽找了出来,弹去帽子上积下的灰尘,准备戴。家人看到了就问他:“你这是干什么啊?人家王子阳做了官,又不是你,你把官帽找出来干什么?”贡禹笑着说:“王吉重新做了官,离我出仕的日子还远吗?”果然没有多久,王吉向朝廷举荐贡禹,他也被任命为谏议大夫,与王吉同朝为官了。
后来便以“弹冠相庆”表示对朋友的信任与期待,当然也有替朋友开心,庆贺他人做官的成分。

【萧朱结绶】
结绶,绶,是一种糸官印的丝带。结绶,是指用丝带糸住官印。典故出自《汉书·萧望之列传·萧育》:“育为人严猛尚威,居官数免,稀迁。少与陈咸、朱博为友,著闻当世。往者有王阳、贡公,故长安语曰ʻ萧朱结绶,王贡弹冠’,言其相荐达也。”
萧育,字次君,年轻时因父亲的恩荫做了太子庶子这个官职。汉元帝登基后,任郎官,因病免职,后来病愈做了御史。之后也多次免官再启复,历经三朝耆旧名臣。其为人严厉勇武,崇尚威猛精神。少年时与陈咸,还有朱博交好,名胜一时。陈咸因是贵族子弟,做官比较容易。朱博相较陈咸,只能靠攀附萧育的关系来为官。因为与二人关系密切,所以,只要萧育为官,朱博就一定会被举荐,系好官印上的丝带等着就行了。有朋友说,这是不正之风,托关系走后门,没什么可讲的,不算正能量,我们不能学习。
但《汉书》有载,陈咸属于世家子弟,当官虽容易,但他挺能折腾,结果在御史中丞这个任上犯罪入狱。朱博便辞去官职,到廷尉府刺探陈咸的案子。知道陈咸被刑训拷问,便伪装成医者进入牢中照顾,最终陈咸死罪得免,而朱博也因情义名显京师。从这一点也可以证明,朱博虽然是靠攀附上位,但也确实是因其为人义气真诚,可以信赖结交,才能得到萧育、陈咸的认可,成为执友的。
因“王贡弹冠”的故事在前,因此当时的人都传说:前有“王贡弹冠”,今有“萧朱结绶”。
但这个故事还有后续,《汉书·萧望之列传·萧育》:“时朱博尚为杜陵亭长,为咸、育所攀援,入王氏。后遂并历刺史郡守相,及为九卿,而博先至将军上卿,历位多于咸、育,遂至丞相。育与博后有隙,不能终,故世以交为难。”说,朱博最开始只是杜陵的一个亭长(类似派出所所长),后来在陈咸和萧育的运作下升迁,进入当时著名的王氏集团。朱博后积薄发,比几起几落的陈咸和萧育做的官都高,不但做了上卿,还一举做了大汉朝的丞相。但后来,萧育与朱博产生了嫌隙,没有将友谊进行到底。《汉书》也没说是什么原因产生的嫌隙,或许是位置与人生轨迹不同了,使本来很要好的朋友越走越远,最终断交。史书也只留下一句“世以交为难”,能够结交到终生不离不弃的朋友,实在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因此,“管鲍之交”、“羊左之交”、“高山流水”等,才会被如此歌诵传唱,不仅仅是生死共命的义气干云,还有细碎的生活也折磨不掉的情份。
结绶生缠牵,弹冠去埃尘。”——《招隐诗二首·其二》西晋·左思。
弹冠劳巧拙,结绶倦牵缠。”——《秋日山行简梁大官》初唐·骆宾王。
“汉庭卿士如云屯,结绶弹冠朝至尊。”——《雪浪石》北宋·秦观。
这两个典故还是很好用的,虽然在现代的学习中不容易接触到,但古时私塾弟子没有不懂的,还是需要注意积累的知识点。

白日对青春。
白日与青春,从现代的阅读习惯,大家可能会马上理解成“白天的太阳”对“年轻的岁月”,可以吗?可以。但这只是其中的一个内含。按照古代的阅读习惯,对偶句要词性相对,也就是“白”对“青”,是颜色类相对;“日”对“春”是天文对时令,这是正确的拆分方法。也就是说,字面意思是,“白色明亮的太阳”对“青色葱郁的春天”,完全可以引申为“正当午的太阳”与“青春正好的年轻人”,忽然就想起那句“少年就像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来了,青年可能就是十点到十一点之间吧,那十一、二点,是不是可以理解成刚刚步入壮年?开个玩笑。
文典出自《楚辞·大招》:“青春受谢,白日昭只。”指,草木茂盛的春天也承接着冬天离去,灼热的阳光开始照耀。
中国传统文化里边总有五行之说,白色,指的是金,金代表西方,因此,在这里太阳表示灼烈,炽热,已经亮到发白了,少了八九点钟的那种温暖;青色,指的是木,木代表东方,春天万物生长,欣欣向荣,给人以希望。
白日青春,时雨静飞尘。”——《侍太子坐诗》曹魏·曹植。
“灼灼青春仲,悠悠白日升。”——《题李三书斋》初唐·陈子昂。
青春卧空林,白日犹不起。”——《题元丹丘山居》盛唐·李白。
或许大家并不明白我想表达什么。其实,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我们学习的这部《声律启蒙》的作者,并不只是编缉了一篇韵文,强行把韵脚叠加起来,方便我们学习。他在著作的同时,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典故,而这些典故并不是生硬地拼凑在一起的,每一篇中的内容都是贯彻始终,和谐统一的。比如今天的内容,作者一直在告诉我们,人生在世,无论是悲哀还是快乐,无论是贫穷还是富足,都缺少不了友谊和宾朋,更少不了相互扶持的知音与贵人。而维系这些情感的,是真诚而温暖的心,以及像春天一样不可缺少的期望。

金翡翠,玉麒麟,
《说文解字》:“翡,赤羽雀也。出郁林,从羽,非声。雄赤曰翡,雌青曰翠。”
翡翠,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翠鸟,大家都熟悉,但大多数人都认为雌雄的名字是一样的。有的时候挺难过的,中国古代那么多美好的名词,字义,都没有被弘扬传承,大家学习语文,也只是学习一些基础知识,不能认知到汉文化的精髓。类似这样的知识,其实还有很多,除了下面接着要学习的麒麟之外,还有霓虹、凤凰、鸳鸯、梧桐等等,我们以后有机会再深入了解。
翡翠,虽然指的是翠鸟,但雌雄不同名的,翡为红色的,是雄鸟;翠为青色的,是雌鸟。翡翠的羽毛很漂亮,古人常常用其羽毛制作首饰,称为点翠。因为翡翠稀少,翠羽难得,制作工艺复杂,因此十分珍贵。又因其生活习性常常是出双入对,有很美好的喻意,因此古人常常会制作翡翠的工艺品或首饰佩戴。
又因为翡翠的花纹美丽,古时“纹”通“文”,因此比喻谁的文彩的时候,往往以丝织品来形容,比如:文章锦绣、文彩斐然等,翡翠也指文章秀美。
《说文解字·十》记载:“麒,仁兽也,麋身,牛尾,一角。麐(麟),牝麒也。”
麒麟,是一种瑞兽。在《礼记·礼运第九》中有载:“麟、凤、龟、龙,谓之四灵。”也就是说,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中,麒麟、凤凰、龟、龙,被称为“四灵”。而《论衡·讲瑞篇》中记载:“夫凤皇,鸟之圣者也;骐驎,兽之圣者也。”更巩固了麒麟为兽之尊,凤凰为禽之首的地位。禽鸟纹饰精美绚丽,因此,文官的官服上绣的是禽鸟;兽类的性情勇武威严,因此武将的官服上绣的是兽。
自古以来,人们都认为,四灵出现皆是祥瑞的象征。麒麟送子,更是代表圣贤降世,因此,麒麟也代表贤才。
金铸的翡翠,玉雕的麒麟,是祥瑞,也是人们对喜乐圆满的美好愿景。
“高文缀翡翠,茂学掩麒麟。”——《伤始平李少府正己》隋末唐初·褚亮。
“江上小堂巢翡翠,花边高冢卧麒麟。”——《曲江二首·其一》唐·杜甫。
“天上麒麟岂混尘,笼中翡翠不由身。”——《席上代人赠别三首·其二》北宋·苏轼。

虎爪对龙鳞。
虎爪,老虎的爪子;龙鳞,龙的鳞片,这是字面意思。
老虎的爪子锋利无比,疾劲有力,是老虎最好的武器。如果以兽比喻武将,老虎便是天子最勇猛的将军;如果把老虎比喻为天子,那么虎爪便是将军,无疑是天子最得力的武器。
另外还有一种虎爪书,是书体的一种,苍劲有力。或者在这里可以对应龙鳞的灿烂。
《文选·司马相如〈子虚赋〉》:“其土则丹青赭垩,雌黄白附,锡碧金银,众色炫耀,照烂龙鳞。” 说炫烂之美,像龙的鳞片一样。
龙鳞,光炫耀眼,不仅可以用来形容色彩丰富光华无限的事物,还可以比喻为龙袍。天子为真龙,真龙之衣谓之衮服,其华丽炫烂似龙之鳞。那么,虎爪对龙鳞,可不可以理解成臣子对天子?这个就不给大家答案了,大家可以展开想象去分析一下。
《韩非子·说难》中载:““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说龙这种做为虫中之最,它温柔驯服的时候,可以亲近到任人骑乘。但是,龙的咽喉下有尺余左右的鳞片是逆向生长的,如果有人想触碰,龙就一定会杀了这个人。做为天子的人之主,也同样有着龙的逆鳞一般的不能触犯之处。进谏的臣子,能够避免触碰到天子的逆鳞,就差不多成功了。
如此看来,虎爪再锐利,也要学会识时务,否则触犯龙之逆鳞,自身难保啊。
“有身莫犯飞龙鳞,有手莫辫猛须。”——《对雪醉后赠王历阳》唐·李白。
“仰头惊凤阙,下口触龙鳞。”——《赠江州李十使君员外十二韵》唐·白居易。
“蔓喜头举,泉惊虎爪添。”——《和安之喜雨》北宋·司马光。
查阅了许多书籍,都没有找到“虎爪”对“龙鳞”的诗句,如果哪位小伙伴有,可以留言分享一下。
这一节的内容写得有点多,大概是因为太久没有更新了,所以有许多话想说。感谢朋友们的耐心等待,以后更新的速度尽量加快,不再让大家等待太久。感恩!
2023-05-09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