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式现代化(二):告别启蒙话语、破除“伪中国哲学”

 渐华 2023-05-10 发布于山东

改革开放以后,启蒙话语兴起。启蒙话语,在反思革命话语的同时,却也隐含了所谓“伤痕情结”,走向“恨中爱美”——也就是怨恨中国爱慕美国。李泽厚“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是启蒙话语的代表;所谓“双重变奏”,基于“恨中爱美”,否定革命肯定启蒙、否定中国肯定西方。

随着启蒙话语兴起,港台新宋学在大陆也逐渐流行。港台新宋学在大陆,沿袭港台新宋学、民国新宋学,也就因袭了“伪中国哲学”、“阳中阴西”的特性。启蒙话语,“恨中爱美”;港台新宋学在大陆,“阳中阴西”。“恨中爱美”与“阳中阴西”之合流,认同西方中心主义,是西方文化殖民的结果

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迅速崛起,迎来中华伟大复兴。追随启蒙话语的“启蒙世代”逐渐衰亡,伴随中华复兴的“复兴世代”不断成长。随着中国崛起、复兴世代的成长,告别启蒙话语,迎接复兴话语;破除“伪中国哲学”,确立中国文化自信

1.伤痕-启蒙话语——“恨中爱美”

改革开放以后,启蒙话语兴起;启蒙话语,隐含了反思文革的所谓“伤痕情结”,称为“伤痕-启蒙话语”。伤痕情结与启蒙话语,对应着各自的时空背景与情感倾向。如下所示:

文章图片1

于时空背景,伤痕情结对应文革与中国,启蒙话语对应改革开放与欧美——其中尤以美国为“灯塔”;于情感倾向,伤痕情结怨恨反思,启蒙话语爱慕向往。从文革到改革开放,启蒙话语与伤痕情结,连接时空背景与情感倾向,就导致了“恨中爱美”——怨恨中国爱慕美国。启蒙话语,隐含伤痕情结,称为“伤痕-启蒙话语”;伤痕-启蒙话语,“恨中爱美”

经历过文革而有伤痕情结,对应的世代主体是50后、60后;改革开放以后,这一世代也成为了追随启蒙话语的主体。在1980年代,这一主体被称为启蒙“精英”,而在互联网兴起以后,就被称为“公知”

精英与公知的话语底色,就是伤痕-启蒙话语,也就是“恨中爱美”。精英与公知自居启蒙姿态,居高临下,自觉良知满满、正确无敌,但其实是西方文化殖民的结果,走向投降与反动。1980年代,启蒙精英的代表话语,就是《河殇》;《河殇》鼓吹“黄河文明”低劣论,主张全盘西化。进入二十一世纪,公知鼓吹制度决定论;制度决定论,这可以和美国策划的颜色革命遥相呼应。

2.驳“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

李泽厚《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是启蒙话语的代表作,发表于1986年,也就是改革开放之初。“以至'四人帮’倒台之后,'人的发现’'人的觉醒’'人的哲学’的呐喊又声震一时……'文革’之后人们便空前地怀念起五四,纪念起五四来……当1979年纪念五四运动时,各方面人士突出的却都是它的思想启蒙方面……今天流行的'人道主义’、'思想解放’和启蒙运动是历史的再一次重复吗?”[1]

所谓“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作为伤痕-启蒙话语,底色是“恨中爱美”;基于“恨中爱美”,否定革命救亡肯定思想启蒙、否定中国肯定西方。如下所示:

文章图片2

所谓“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基于“恨中爱美”,否定中国肯定西方;所谓“转换性的创造”,也无非是西化。“西方资本社会积累了数百年经验的一些政法理论及实践,如三权分立、司法独立、议会制度等等,应该视作人类的共同财富,是值得借鉴的……真正吸收和消化西方现代某些东西,来进一步改造学校教育、社会观念和民俗风尚,以使传统的文化心理结构也进行转换性的创造,便是一个巨大课题。”[2]

所谓“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基于“恨中爱美”,西化的立场与主题先行;西化的立场与主题先行,这是启蒙话语的通病。前文综论民国思想,思想与政治紧密相关,这是明道以救世精神的延续和体现。民国新宋学,自政治而思想,是思想的反动;新墨学,自思想而政治,明道以救世。所谓思想与政治的“双重变奏”,无非“恨中爱美”,是西方文化殖民的结果

3.港台新宋学在大陆——“阳中阴西”

大陆解放后,民国新宋学遗存于港台地区,称为“港台新宋学”。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启蒙话语兴起,港台新宋学号称“反哺”大陆,在大陆逐渐流行,称为“港台新宋学在大陆”

如前已述,所谓“孙文主义”,是政治上与思想上的反动。戴季陶鼓吹孙文主义,有所谓“能作”与“所作”。“先生的思想可以分为'能作’与'所作’的两个部分。能作的部分,是先生关于道德的主张;所作的部分,是先生政治的主张。能作的部分,是继承古代中国正统的伦理思想;所作的部分,是由现代世界的经济组织国家组织国际关系种种制度上面着眼,创新出的新理论。”[3]

如何沟通道德之“能作”与政治之“所作”?这首先是孙文主义在政治上的要求,同时也成为了思想上的问题。民国速亡,此之未及展开之问题,于是成为了港台新宋学的主题。牟宗三谓云:“一、道统之肯定,此即肯定道德宗教之价值,护住孔孟所开辟之人生宇宙之本源。二、学统之开出,此即转出'知性主体’以融纳希腊传统,开出学术之独立性。三、政统之继续,此即由认识政体之发展而肯定民主政治为必然。”[4]

牟宗三“三统”之说——所谓“道统”开出“学统”与“政统”,沿袭孙文主义之“能作”与“所作”,也表述为“内圣”开出“新外王”。所谓“道统”,沿袭宋明道学“内圣”之学;所谓“学统”与“政统”,对接西方的科学与民主,称为“新外王”。

“内圣”如何开出“新外王”?道德之“能作”如何开出政治之“所作”?“如何”的设问,应该以“能否”的疑问为前提。但“如何”的设问本身,却已经隐含了“能否”的肯定答案;这一肯定答案,必以西方民主为前提,也就必以西方民主为指归

港台新宋学沿袭民国新宋学,也就因袭了“伪中国哲学”、“阳中阴西”的特征。港台新宋学必以西方民主为前提与指归,就决定于其“阳中阴西”的特征。近年来,港台“去中国化”甚嚣尘上,也与港台新宋学“阳中阴西”的特征不无相关

港台新宋学在大陆,因袭了港台新宋学“阳中阴西”的特征。启蒙话语,“恨中爱美”;港台新宋学在大陆,“阳中阴西”。“阳中阴西”与“恨中爱美”援为呼应,认同西方中心主义,这是西方文化殖民的结果。启蒙话语与港台新宋学在大陆之合流,成为了确立中国文化自信的障碍

4.破除“伪中国哲学”

随着启蒙话语兴起,港台新宋学在大陆逐渐流行。启蒙话语“恨中爱美”,港台新宋学在大陆“阳中阴西”;二者合流,认同西方中心主义,成为确立中国文化自信的障碍。追随启蒙话语的“启蒙世代”逐渐衰亡,这是自然规律;随着中国崛起、“复兴世代”的成长,告别启蒙话语、迎接复兴话语。

港台新宋学在大陆,沿袭港台新宋学、民国新宋学,也就因袭了“伪中国哲学”、“阳中阴西”的特征。“伪中国哲学”,比附西方形而上学,不仅导致了精神上的自我矮化,同时也并不具备现代世界哲学的价值

“伪中国哲学”,以西方形而上学为范式,也就认同了西方中心主义;认同西方中心主义,也就接受了西方文化殖民。“伪中国哲学”本身,就是西方文化殖民的结果,这就导致了精神上的自我矮化。

“伪中国哲学”,比附西方形而上学;现代西方哲学,则告别了形而上学。“伪中国哲学”的视域停留于西方形而上学,也就停滞于西方二十世纪之前。这种视域的停滞,就导致了“伪中国哲学”本身并不具备现代世界哲学的价值。

“伪中国哲学”,据以宋明道学比附西方形而上学,是称“新宋学”。新宋学,据以宋明道学,自居中华道统,坚持中与西却失之古与今。据以宋明道学,违背了子学复兴与新文化运动的方向;比附西方形而上学,违背了现代西方哲学告别形而上学的趋向。新宋学,是“伪中国哲学”,坚持中与西却失之古与今,流于“阳中阴西”;阳中阴西,认同西方中心主义,是西方文化殖民的结果

“伪中国哲学”,认同西方中心主义,阳中阴西。相对于“阳中阴西”,中国特色的建构,毋宁说是“阳西阴中”。“阳中阴西”,认同西方中心主义;“阳西阴中”,坚持民族立场,抗拒西方中心主义。中国特色的“阳西阴中”,应对苏联主导的共产国际以及欧美主导的国际体系,坚持民族立场,实现民族独立与民族复兴。基于民族独立与民族复兴,复兴话语,破除“阳中阴西”,承接中国特色,达成中国气派。

确立中国文化自信,一破一立,破除比附西方形而上学的“伪中国哲学”,阐明基于家国天下的中国哲学。中国哲学,植根于家国天下之永续,传承至今;植根于家国天下之永续,继往开来,这就是中国文化自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民族立场,是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植根于家国天下之永续,融合古今与中西,这是中国哲学的方向,也是中国气派


[1] 李泽厚《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中国思想史论》,李泽厚著,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第853-859页。

[2] 李泽厚《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中国思想史论》,李泽厚著,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第863-864页。

[3] 戴季陶《孙文主义之哲学的基础》。《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资料选辑》,上册,第402-403页。

[4] 牟宗三《道德的理想主义·序》。《当代新儒家八大家·牟宗三集》,黄克剑、林少敏编,群言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86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