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要做太过负责的父母

 舍得付出 2023-05-10 发布于湖北

作者:sixer  编辑:碳水化合物

来源:壹点灵心理

ID:yidianling0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父母?

他们对孩子格外负责,恨不得为孩子创造一个完美的“真空环境”。

可孩子不但没有变好,反而因为这样,无法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父母也因为过于强势,而遭到了周遭人的排斥。

今天来聊聊,那些“过度负责”的父母。

01

过度
负责,制造“完美真空”

前两天,一位妈妈发文称,自从让孩子自主支配零花钱后,她总能在孩子的书包里翻出一堆零食。

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回想过去一段时间孩子晚上吃饭时,总是扒了两口就说吃饱了,她觉得,这和孩子吃多了零食有关。

她调查后才发现源头:学校门口有个小卖部,孩子总去那买零食。

思考了几天措施,她决定从源头阻断,直接上门协商,要求小卖部停止销售零食,多卖健康食物。

第一轮协商,她“晓之以理”,拿出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限糖令”:

想用明确的条例让老板知难而退,但老板拿出了经营许可完美应对,证实自己店里卖的并非“三无”食品。

第二轮协商,她“动之以情”,提出只要售卖她列出来的健康零食,以后孩子的加餐,一律从小卖部购买。

老板无动于衷,她只得搬出杀手锏:我在工商局有人!

当妈妈将自己的谈判历程发到网上,却引发了大讨论:

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盼儿健康却遭来嘲讽的家长,不止她一个:

去年,就有家长举报《虹猫蓝兔七侠传》含有“血腥暴力”的武打情节、“提倡早恋”的暧昧桥段。

对孩子的身心发育有严重不良影响,他们强制要求电视台将其永久禁播。

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有人支持,但也有人们骂:吃饱了撑的;心脏看什么都脏...

可是,他们作为父母,为了孩子的健康努力奔走,尽职尽责,怎么就给自己招来了一片骂声呢?

其实,人们愤怒的是某些父母为了爱孩子而做出的极端行为:

过度地对他人指手画脚,影响了他人的正当营业、观看权。

这些父母认为孩子不好好吃饭、早恋,是小卖部、电视台没能创造一个健康的、利于孩子成长的环境,它们才是问题的主体,应该为此承担责任。

这种错误认知在伯恩斯的概念中,叫做“罪责归他”:

负面事情之所以发生,一定都是对方的错。

图片图片来源:pexel

韦纳提出,每个人都有把成功归于自己努力,失败归于外界,逃避担责的倾向。

这种倾向叫做自我服务偏差(self-severing bias)。

正常情况下,父母作为第一监护人,要对孩子的行为承担最多的责任。

有时候,有些事情的责任也确实不在父母身上,父母撇清也是正常。

但文中的父母撇清的倾向却十分极端,孩子禁不住诱惑,一定是对方的错!

然后,他们将本该对孩子的管束和控制,转移到他人身上,剥夺了他人的正当权利。

怎么能让人不生气呢?

02

过度
负责,是一种逃避

曾经见过一个来访者Q,是一位因育儿努力到焦虑的母亲。

孩子有一段时间成绩下滑很严重,她着急地辅导了一阵,仍然没什么起色。

她认为是孩子的某个“学习不好”的朋友带坏了他。

她找到对方家长,要求两个孩子禁止来往。

对方家长被她气得无语,耐心回答自己孩子早就转学,问题不在自家孩子身上。

她十分生气:

“我起早贪黑辅导孩子,花钱给他补课,我有什么问题?”

咨询师问Q:成绩下降,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她终于承认,这会让她感觉自己是个连孩子学习都管不好的“坏妈妈”。

图片图片来源:pexel

在偏差倾向下,Q会通过指责别人,让自己成为大家眼里的“好妈妈”。

这种行为,在伯纳的“4人际交往模式”中,属于“我好,你不好”模型。

处于该模型的人,常将失败推给他人,力图向别人证明自己足够优秀。

伯纳认为,从心理咨询角度看,它可以说是一个让自我感觉更舒服的自我保护机制。

从小,Q就接受着来自父母的严格要求:必须考双百、穿着必须干净等。

哪怕是考了99,衣服不小心碰了一点水,父母都会斥责:

“你太让我失望了!”

“我们这么教你,你却没考满分,我们说出去都丢脸!”

如此严苛的标准让Q十分焦虑、自卑。

温尼科特认为,当孩子暴露弱点、失败,父母未能正确反馈时,孩子的自信会严重受挫,同时会出现如“我不行”的自我评价;

因为错误的自我评价,孩子会认为自己是不被父母爱、认可的,他们会十分恐惧自己有一天会被父母抛弃。

为了保护自己,孩子会做点什么,避免暴露失败,避免被抛弃。

图片图片来源:pexel

有一次,Q在考试时,因为监考老师在考场大声讲电话,她不能集中注意力,写错了一道题,和满分失之交臂。

她害怕极了,回到家急匆匆地向父母解释是监考老师的问题。

哪知父母没有斥责她,而是在和别的家长聊天时,漫不经心地提一句:

“我家孩子,要不是因为老师,应该是满分的...”

Q才发现,只要让父母知道没考满分的原因不在他们自己身上,她仍然可以是最受父母喜爱的小女儿。

“我好,你不好”的雏形就这么形成了。

小时候,是想做父母、社会眼里的好孩子;

长大后,是想做外人眼里的好父母。

因此,孩子成绩下滑时,Q第一反应是担心,别人是否会认为自己不负责任:

“怎么会有妈妈连孩子学习都管不好,真丢脸。”

伯纳也提出,受该模型影响,恐惧被评价“不尽责”的父母们,很难看到孩子、他人、事物的存在意义。

她们看不到孩子可以对零食有自制力、可以听懂道理、可以反思错误,改正错误。

她们太想成为好父母了,这样好的评价能让她们感觉被认同,自己存在有价值。

图片图片来源:pexel

因此,她们不会在乎那些动漫、科普书籍、小零食对别人的意义,这些都只是她“自我证明”之路上的阻碍而已。

03

怎么做
适度负责的父母?

没有一对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大家都希望孩子健康成长、有所成就。

我能看到,每对父母其实都在积极、努力地去奉献。

只是区别在于,有的人只做了一点点,就得到了良好的回报,还被大家认可为“好父母”;

有的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了非常多的事情,却被指责管太多、添麻烦...

实际上,真正在育儿上负责、又轻松的父母,从来都不需要做太多。

只需做到以下3点:

首先,觉察恐惧,接受现实。

在“我好,你不好”模式之下,个体为了避免恐惧,保护自己,会率先生出“对方有错”的认知,继而出现各种“不理智”的行为、言论。

如果个体能够觉察自己的恐惧,找到根本原因,问题会更容易被解决。

就像前面的Q,那么用心地辅导孩子,孩子成绩还是下降,这样的结果让她十分挫败、难受。

她只能寻找外部原因,好让自己从挫败感受中逃离。

然而,当她觉察到自己对失败的恐惧,接受现实后,才发现孩子成绩下滑的真正原因:

自己一直在严厉地要求、批评孩子,孩子压力大得不敢犯错,越不敢,越犯错。

其次,找到其他成功点,积极自评

阿德勒的目的论认为,一个人的行为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它符合自己的某种内在目的。

对“我好,你不好”的父母来说,他们之所以急于指责别人,撇清自己,内在是为了保护自己,让自己感觉好。

但感觉好,只能通过孩子的成绩、健康等标准结果呈现吗?

图片

难道有一个善良、幸福、感恩的孩子,不值得父母感觉好吗?

因此,不妨将目光从外在标准转移到孩子的内心中去:

孩子救助了一只小鸟,是善良;

孩子分享食物、是慷慨;

敢于拒绝他人,是勇敢;

这些,都是我们努力培养出来的“成功”啊,难道不值得我们自豪、骄傲吗?

最后,真实地看见对方的需要。

无论是育儿,还是日常人际。

我们都应该知道:

任何人的行为,都有其根本需要。

我们需要看到的是行为背后的需要。

不妨思考一下:

孩子对零食的热爱是出于什么?

是出于社交需求?其他人都有,他也想有?

还是单纯的嘴馋?

我是不是可以试着满足他,少给他一些零花钱,让他可以和同学一起享受零食?

或者,我们也可以尝试做一些健康的小零食,让孩子减少垃圾食品的摄入。

写在最后:

密不透风的爱不光让孩子、路人感到窒息,也会让父母自己被焦虑裹挟。

与其控制的偏爱,不如放手,让他们、也让自己享受自由自在的舒适。

图片图片来源:pexel
壹点灵,温暖而有力的爱着你。
如果你感到痛苦,无助,脆弱,可预约我们的心理咨询师:
联系客服大表姐:

图片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