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烧腊技法:广东腊肉与广东腊肠的制作秘技

 潘柏良yy8vsh7t 2023-05-10 发布于广西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231194287684469263/?log_from=207ea7ce9b083_1683685344830

原创2023-05-10 10:00·粤厨宝典潘英俊

本文系《粤厨宝典》丛书作者潘英俊先生原创作品,旨在饮食文化及烹饪技术研究

正文:

广东臘肉(腊肉)

原料:五花肉1000克,生抽(浅色酱油)300克,白糖120克,胡椒粉10克,海藻糖25克。

制作方法:

大多数人认为,广东的臘肉(腊肉)的制作并不复杂,只要调准生抽(浅色酱油)与白糖的比例,求得咸甜两味相和,再晾晒干燥就已大功告成。

这是不正确的。

因为这只是做对了一半,还有另一半未有考虑其中。

但凡食物,都是通过人的口腔进行最终的品尝,而人的口腔除了有为人熟知的味觉器官之外,还有被人冷落的触觉器官。

而对于触觉器官这一项,是广州人引以为傲的一大能事,自小就通过耳濡目染地练就非凡的敏感度,俗称广州人具有“皇帝脷”就是这一大能事的引证。

广州人就是凭借这一大能事,建立了一套完善的食物质感评价标准,正是有了这套完善的食物质感评价标准,才有了蜚声海内外的“食在广州”的口碑,才有了粤菜的烹饪体系以及粤菜的烹饪技术。

广式腊肉

换言之,就广东臘肉(腊肉)腌制时求得咸甜相和而言,仅满足了人的口腔味觉器官的偃意,却漏落了人的口腔触觉器官的享受,是违背食物味道和食物质感为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感观感受,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

臘肉(腊肉)的原料是五花肉,而五花肉是由肥肉与瘦肉构成。

肥肉最大的弊端在于肥腻,在腌制料中投放白糖,除了起到呈现甜味之外,就是化解油腻,并使肥肉呈现爽脆的质感。

而瘦肉最大的弊端在于艮韧。

什么是艮韧呢?

简单来说,用力往下咬而难以切断的就是艮。用力往外拉而难以扯断的就是韧。

广式腊肉

臘肉的瘦肉为什么会艮韧呢?

为了解答这个问题,先讲一个故事。

话说一个老者在弥留之际将5个儿子叫到床边,并给每个儿子一对筷子,要求儿子们将筷子掰断。儿子们都毫不费力地将筷子掰断。老者再要来5对筷子叫儿子去掰断,此时无论哪个儿子都不能凭借一己之力将筷子掰断。

这个故事的寓意告诉我们,只要内部团结一起,外部施加再大的气力,也是难以轻易摧毁的。

实际上,这个故事中的筷子,就有如瘦肉中的呈条状的非水溶性蛋白,当非水溶性蛋白在臘(腊)制的过程中紧密地集束在一起,外部施加向下的切或向外的扯,也是难以轻易断裂的。

这就是臘肉(腊肉)瘦肉艮韧的原因。

实际上,传统广东臘肉(腊肉)并没有考虑到这一点,因而常被食客诟病为质感艮韧难以咀嚼。其后果是广东臘肉(腊肉)的商业市场逐渐萎缩。

这也说明,广东臘肉(腊肉)并不是简单地腌制、晾晒就能满足食客的要求的。

积累了悠久的制作经验之后,广东臘肉(腊肉)工艺师深信,咸中带甜的味道符合食客的要求,余下来是如何解决质感艮韧的问题。

老者要儿子掰筷子的故事提醒了广东臘肉(腊肉)工艺师们,要避免臘肉(腊肉)中的瘦肉呈现艮韧的质感,就要抑制瘦肉中的非水溶性蛋白过于紧密地集束在一起。

此时,瘦肉中的呈珠状的可水溶性蛋白起到关键作用。

可水溶性蛋白是围绕非水溶性蛋白排列。

也就是说,非水溶性蛋白相互集束存在的空间是与可水溶性蛋白有关。

可水溶性蛋白的珠状体大,非水溶性蛋白相互集束的空间就会大,也就相对松弛;可水溶性蛋白的珠状体小,非水溶性蛋白相互集束的空间就会小,也就相对紧凑。

须要清晰地知道,腊这种食品干燥方法本身就是对可水溶性蛋白构成极大的影响,令瘦肉中的可水溶性蛋白的珠状体因水分丢失而缩小。

现在的问题是,传统腊制的方法并没有控制可水溶性蛋白的水分流失的动作。

或者换句话说是任由可水溶性蛋白的水分干燥流失。

这里介绍的配方,就是试图抵制臘(腊)瘦肉中的可水溶性蛋白的水分任意流失。

广东臘肉(腊肉)有带皮制作与去皮制作之分,由于猪皮被腊制后的质感比瘦肉的质感更加艮韧,民间往往是将带皮臘(腊)的猪皮铲去才膳用,铲出来的猪皮用来煲汤或煲粥。

因此,即使是带皮制作,最终还是去皮膳用。

正是这个原因,现在的做法都是将猪皮铲去后腊制,以免食客麻烦。

将无皮五花肉顺肉纹切成宽约2.5厘米、长约30厘米的长条,并在一端开一个小孔,穿上麻绳以便于吊挂。

将生抽(浅色酱油)、白糖、胡椒粉及海藻糖放在钢盆内混合成腌制液;待白糖完全溶解,将穿上麻绳的五花肉放入腌制液中拌匀,腌约12小时。

期间每1小时左右翻拌一次,使腌制液均匀分布在五花肉条身上。

腌约12小时之后,用竹竿挂着五花肉条的麻绳将五花肉条有间距地吊挂起来,晾晒在通风可见太阳的地方。余下的腌制液冚(掩)上盖放好留用。

晾晒时对天气及阳光有特点的要求。

必须是北风且干燥的天气,故民间有“北风起,晒臘(腊)味”之说(“北风起,吃臘(腊)味”是广告词,是不正确的)。

“臘(不是腊)”也因此有正式的定义为“低温、辐射干燥法”。

“腊(不是臘)”则是“常温干燥法”。

这是因为在北风且干燥的天气环境下,让五花肉条表面的可水溶性蛋白得以迅速固化而形成一道保护膜,使肉条内部分的水分及油分不会向外渗出,为继后的发酵增香提供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晾晒在可见太阳的地方,目的是让五花肉条受到太阳的红外线照射,使五花肉条上的瘦肉赋上红艳色彩。如果没有红外线照射,瘦肉的颜色会入微暗瘀。但不能暴晒,以免五花肉条上的肥肉因受高温而渗油。若是渗油的话,成品的香味就会打大折扣。

这种晾晒方法的结论是:

晾晒温度不能高于25℃、通受到红外线的影射。

到近傍晚,将五花肉条收起,放在余下的腌制液里拌匀,继续腌制。

第二天重新用竹竿将五花肉条挂起继续晾晒。如是者操作,直到腌制液全部被五花肉条吸干为止。

接着再在可见太阳的地方晾晒一天,摸五花肉条表面干爽,就可以将五花肉条转到阴凉处,再吹晾一个星期左右便可膳用。

潘老师按

注1:2018年西班牙《趣味》月刊11月号发表了《科学家认为人有11种感官》的文章,

该文章认为,人具有11种感官知觉,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磁感、力感、痛感、热感、本体感及犁鼻器。

依据文章所说,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感知具有这些感官知觉的,例如磁感就要得到特殊的训练才能再感知这种感官知觉存在,在正常的情况下是不太感知的。

这篇文章间接地说明,人的口腔具备味觉、触觉、痛感、热感4种感官知觉。

当中味觉是感受酸、甜、苦、咸、鲜之“五味”的神经;触觉是感受爽、脆、嫩、滑、弹之“五质”的神经;热感是感受温、热、凉、麻、辣之“五激”的神经。

它们可以与食物烹调关联。

由此也说明,味道与质感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食物感观感受。

注2:关于肉料中的可水溶性蛋白及非水溶性蛋白的知识,可参阅《厨房“佩”方》一书。

注3: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徐珂先生的《清稗类钞·饮食类三·蒸煮腌猪肉》云:

夏月可腌猪肉,每斤以炒热盐一两擦之,令软,置缸中,以石压之一夜,悬于檐下。如见水痕,即以大石压干。挂当风处不败,至冬取食时,蒸、煮均可。冬日之腌猪肉也,先以小麦煎滚汤,淋过使干,每斤用盐一两,擦腌三两日,翻一次,经半月,入糟腌之。一二宿出瓮,用原腌汁水洗净,悬静室无烟处。二十日后半乾湿(干湿),以故纸封裹,用淋过汁净乾(干)灰于大瓮中,灰肉相间,装满盖密,置凉处,经岁如新。煮时用米泔水浸一小时,刷尽下锅,以文火煮之。

注4:《清稗类钞·饮食类三·蒸煮腌猪肉》云:

暴腌猪肉者,以肥瘦参半之猪肉为之,微盐擦揉,三日可食,加葱末,蒸、煮皆可。以盐渍猪肉,干而食之,曰腊肉。或煮熟切片,或加笋煮之。糟肉者,糟猪肉也。先以盐微渍之,再加米糟,可蒸食。

注5:传统晾晒广东臘肉(腊肉)的方法,还可参阅《粤厨宝典·味部篇》及《粤厨宝典·秘籍篇》。

广东臘(腊)肠

原料①:后腿肉700克,肥肉300克,白糖100克,海藻糖15克,胡椒粉7.5克,生抽(浅色酱油)120克,山西汾酒40克,亚硝酸盐0.4克,清水100克。

原料②:后腿肉700克,肥肉300克,白糖100克,海藻糖15克,胡椒粉7.5克,生抽(浅色酱油)80克,山西汾酒40克,亚硝酸盐0.4克,清水100克。

原料③:后腿肉700克,肥肉300克,白糖120克,海藻糖20克,胡椒粉9克,生抽(浅色酱油)70克,山西汾酒45克,亚硝酸盐0.4克,清水100克。

广式腊肠

制作方法:

原料①、原料②及原料③的配方是因应不同的季节而设定,原料①适合于秋冬两季带北风且有阳光的季节。原料②适合于夏秋两季无北风但有阳光的季节。原料③适合于春夏有阴雨偶有阳光的季节。

广式腊肠

制作前要准备肠衣、漏斗、针耙、麻绳、水草、量尺、竹竿及烘炉等。

其中,每1000克肉粒要准备肠衣22克。麻绳长30厘米。

水草长10厘米。量尺按店铺要求而定,一般是30厘米。

后腿肉及肥肉分别切成0.6厘米见方的粒(不宜用绞肉机绞烂)。

将白糖、海藻糖、胡椒粉、生抽(浅色酱油)、山西汾酒及亚硝酸盐放在钢盆内充分混合,再将后腿肉粒及肥肉粒放入其中轻轻捞拌均匀成肉馅。

不要搅拌得太厉害,这样会让肉中的可水溶性蛋白会析出形成胶体,不利于制品快速干燥而令制品发酸。

腌大约15分钟后加入配方所需的清水拌匀。

肠衣用温水浸软,利用漏斗灌入清水将肠衣洗过。

挤出水分后,利用漏斗将混合好的肉馅灌入肠衣内部(肠衣套在漏斗嘴上,用手握牢;另一手滗入肉馅并用手背推压将肉馅灌入肠衣内部)。

当然,现在已用灌肠机操作。

肠衣将近灌满时,捏出前端肉馅少许并将前端打结,待肠衣完全灌满后,再将后端打结即成肠坯。

将肠坯盘卷起来,用针耙在肠衣上刺插一些孔眼。

再依量尺长度绑上麻绳(从肠坯端头绑起),再于两麻绳之间扎上水草。

接着用温水洗去肠衣的漦(《李巡云》曰:“吐沫漦也”)液,再用清水过凉。

然后将单数绳头套在竹竿上将肠坯挂起,放于可见阳光的通风处晾晒(非暴晒)。

晾晒3小时左右,以双数绳头套在竹竿上,使肠坯倒转(行中称这一步骤为“转竹”)。这一步骤反复进行,直到4~5天后瘦肉部分发硬为止。

现在臘(腊)肠晾晒多用烘柜完成。

若用烘柜,要将烘柜温度控制在60℃左右。

如果烘柜温度过高,瘦肉会呈空心状态,并使制品显现柴的质感。

潘老师按

注1:亚硝酸盐应与精盐等调味料分开存放,并标上特殊记号以免错用。

全文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