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丹徒十里长山上真有“万福宫”么?

 西津旅程 2023-05-10 发布于江苏

随着丹徒十里长山的知名度日渐提升,山体东侧的“长山阁”和中部的“万福宫”,成了广大市民休闲打卡的必到之地。

各种登十里长山的大作文、小作文,长视频、短视频,在网络上可谓不胜枚举,其中对于“万福宫”的描述可谓绘声绘色,不过其文字来源比较单一,大体上都说这是“仅次于茅山的大道院,有九十九间半的房子”等等。

(山上的“万福宫”)

我查阅了元代《至顺镇江志》、清代康熙年《丹徒县志》、乾隆年《镇江府志》、民国初年的《丹徒县志摭余》,时间跨度接近600年。其中寺观类目里,没有关于长山所谓“万福宫”或者相关宗教场所一个字的记载,要知道古代志书对这些类目的记载是很详细的,很多犄角旮旯的小庙小庵都会记录清晰,更何况上规模的大寺观。而长山下现在新修的长山寺,其前身就在志书上记录明确。

六百年间一字全无,个人感觉“万福宫”这个故事体系的历史真实性是站不住脚的。

至于山上现有的建筑物遗存,我从一张民国八年测绘的军事地图上看到了一些端倪。

下图为民国时期十里长山东侧的等高线地图,圆圈处就是现在“万福宫”的位置,在图上是有建筑物标识的。而且这个点位,还是个挺重要的路径节点,除了山脊线外,还由此发散出三条路径线,说明这片建筑是有“名堂的”。

现在的山顶区域,在凌乱的砖石中,只能看到几个很小的鼓形柱础石墩,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格,根本撑不起一个稍大开间的房屋,地面上也没有什么基础性痕迹,这些都是很难搬动改变的东西,况且还在300多米高的山顶上,从这点上说,“大道院”的存在就讲不通。

下图是目前建筑遗存形态还算比较完整的北面

可以看到,都是些由乱石块垒起来的台基、护墙,石料规格非常凌乱,堆叠的也不甚紧密,完全就是临时施工的做法。如果是正规营造,不可能这样敷衍。在山上做这么大的宗教工程,人力物力财力消耗是较大的,不会捡芝麻丢西瓜。

但是这种乱石垒墙的方式,在古代军事上就不一样了,一是这样做节约时间,二是临时性工程不用讲究,三也是很重要的一点,这种做法叫做“响墙”。

“响墙”,顾名思义,就是会发出响动的墙体。也就是利用乱石块垒墙,由于石头间有较大间隙,叠压不紧密,一旦有人沿墙体攀爬、倚靠,石块受力移位就会崩落或者碰撞,从而发出响动,在夜间寂静时尤为明显,可以有效预防偷袭。

北坡还有一个深三四米的大水池,池中有石块台阶延伸到底部,看起来用上了水泥,至少是清末洋务运动的东西了(也可能翻修过)。这个水池的方量,在断供的情况下,足够维持一个排级规模部队,一个半月的日常用水,一个连也可以维持十天半个月左右。

十里长山,处于镇江、丹阳、句容三角地区的北面正中位置,恰好东西走向,长山往南眺望,直到正南近30公里外的茅山地区以北,整个南面再无比它高的山体(长山300多米,其它山体大多几十米,百米出头),是个非常好的监视控制据点。

其山体西端和高丽山、赣船山、五洲山组成了韦岗隘口,控制南京-句容-镇江(高资)交通线,东端又可监控镇江城南的进出通道和制高点,还可以去往丹阳、茅山、金坛、浙皖。所以太平军、北洋军、国军、日军等各方武装势力乃至新四军,都曾在这里规划战场,进行过各种战斗。

特别是太平军时期,这里是太平军出天京去往金坛,直到浙江湖州一带的重要通路,其在这一带与清军进行了长期战争,你来我往。当年清军吉尔杭阿的九华山大营距此仅七八里远,在该处可以一览无余。

北洋时期的军阀部队,抗战时期的日军,都对此地进行争夺,以图控制交通节点,进出自如。

向北望去,直到茅山北麓,全境一览无余。

综上所述,所谓的“万福宫”,个人感觉多为缺乏历史依据的杜撰描述,军事墩台的可能更多,建筑使用时间大致为太平天国到民国抗战时期。

出于唯心之论,也曾有梦溪论坛网友说十里长山有点“怪怪”的感觉,难不成还与此有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