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郭飞|监考·作弊

 桃溪微刊 2023-05-10 发布于陕西

图片|网络

监考·作弊

正如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考试就有监考,有监考就有作弊,我监你考或者你监我考,每位老师都从小经历了很多次考试,到大又经历了更多次的监考,其中重要程度有差异,但无一例外,监考与作弊就像是孪生兄弟一样总是同时出现。


有一则笑话,办公室有一位同事口吃,一次监考过程中看见一位同学好像在作弊,走过去说:“你、你、你站起来”。结局亮了,一下站起来四五个同学。可谓意外的收获。


每位做老师的都有自己的学生时代,都经历过很多次的监考与被监考,但是长期监考过程中,慢慢的消磨了锐气,


有些老师视监考如儿戏,不管不顾、放任自流、自私自利,美其名曰,靠学生自觉,好像很佛系,其实是不履行职责、不作为,与学生自觉不自觉无关。我有时想,如果他自己家的孩子在里面,他也会这样监考吗?人性经不起考验,太阳禁不起直视。换做是你我这样的成人参加考试,如果考试监考老师不管,抄袭吗?傻瓜都懂得。


有些老师就相对严格一些,他们监考看似漫不经心,却像一名出色的猎手一样时刻准备着对猎物进行诱捕。上初中时候听同学他们班主任监考时候手拿一张报纸,报纸上有几个窟窿,他老人家看哪儿你根本无从所知,有个别同学作弊他好像也看不到,等到形式蔓延的时候,他一声怒喝,将作弊的学生一网打尽,留下面面相觑的学生。现在看来这样的做法可谓用心良苦,杀人诛心。现在回想起这个事情,一方面感慨这位老师的敬业负责,一方面又感觉到这样的做法真的居心叵测,为什么不从一开始就严格要求学生,把他们作弊的行动消灭在萌芽状态呢?而要先放纵再虐杀呢,是享受成功的快乐还是他小时候考试给他留下的后遗症。甚至感觉还不如上面的那部分佛系老师的做法。


如果每个监考老师都从一开始就严格要求学生考试纪律,自己认真负责,让学生没有作弊的机会,断绝了作弊的想法,如此几个回合下来,他们就会从一开始的蠢蠢欲动变得老老实实,而不是考完试后外面讨论监考老师的认真程度。很可能今后会影响他的价值观,进而在若干年懂事以后变成对当时授业老师的非议,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了某些学生三观的形成。


大多数学校对老师的监考没有明确的奖惩制度,倒是对学生的作弊有规范的处罚细则,导致老师对监考工作缺乏重视,不能兢兢业业,从而考风不正,导致学风不端,反噬教风不严,教师认为自己教的不错,家长认为学生学的不错,学校认为这届学生不错,导致皆大欢喜,不能正确反馈问题,如此周而复始,谈何教育质量监测?其实,在考试作弊这件事情上,与其处罚学生不如处罚老师效果来的直接。同时,对于认真监考的老师应该有明确的奖励制度,我上大学的时候,当时数学系对于监考老师抓住考试考试作弊的同学的话,据说有明确的奖励制度,这也促成了当时宁夏大学数学系大名鼎鼎的四大名捕的产生。学校投入成本应该不高,但是效果很明显。严格的学风、考风在校园中蔚然成风。


另外换个角度说,站在监考的角度讲,大多数学生的作弊手段简单可爱,憨态可掬,于监考者一目了然,绝对不是发现不了的问题,那么是什么方面的问题就显然易见了。


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史其实就是一部作弊与反作弊的历史,就是少数人挖空心思实施作弊与制度设计者绞尽脑汁防止作弊相互较量的历史。


让我们对号入座,就先从大唐说起吧,大唐最有名的“枪手”当属温庭筠,江湖盛传,温庭筠才思敏捷,只要他叉八次手,便能写出一篇传世佳作。因此,坊间为他起名为“温八叉”或“温八吟”。其才思敏捷应该和曹植的七步诗有一拼。温庭筠作弊手段高超,堪称古代“枪手第一人”,从中渔利。科考“钉子户”温庭筠的做法像极了前几年遭质疑的高考钉子户四次考上清华北大退学, 为赚取奖金的职业考生。


和温庭筠的不同之处是,李商隐走的是曲线救国路线,李商隐本为怀州河内人士,在开考前以精通文赋得到天平节度使令狐楚的赏识。在令狐楚的安排下,李商隐跟随对方自河南进入长安,并以长安人士的身份, 参加科举,一举中第。


按照当时的规定,李商隐明显属于“冒籍”行为,其实就是现在说的高考移民,和前些年相传的山东考生大量进入宁夏参加高考一个道理,抢占了咱们不少有利资源。


如果说上面还算巧取的话,下面的就是横夺了。


公元743年,一次普通的候补官员选拔考试写入史册,原因很简单:舞弊手段拙劣,目不识丁的官二代张奭(shi)考了第一名。新科状元作弊这事儿,唐玄宗大怒,将该科所有考官全部重罚。当时的人们送给这位交白卷的状元一个称呼——叫做“曳白”。这样的事情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我们身边应该是有可以对号入座的吧!


科举之作弊与反作弊是一场暗中的混战,除少数漏网之鱼外,但大都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开始,“冤业随身,终须还账”而结束!


唐宋反作弊手段主要就是“弥封制”“糊名制”“锁厅试”,“誊录制”,目的是保证试卷上考生的姓名及字迹不能泄露,“保结制”其实就是对高考移民李商隐的防范,一旦日后这些考生借故实施“冒籍”考试,从前做过担保的人全都得连坐挨罚。“别头试大礼包”,也就是说,参加考试的考生一旦与考官存在密切关系,则必须回避,另设场屋别派试官以试之,以保障科举考试的公平性。其实就是现在的监考回避制。


从宋代开始,所有应试考生需“解衣露立”,待搜检军确认无误后,考生方可进场。金朝认为宋人的搜检虽严苛,但有辱斯文,所以他们邀请所有应试考生到官方澡堂子沐浴后,再穿上朝廷私人订制的“号服”进入考场,严格程度比如今的高考制度有过之而无不及。


作为科举制度“后继者”的清朝则推出了史上最强的科考禁律。清朝乾隆皇帝特地下旨交代:“士子服式,帽用单层毡,大小衫袍褂,俱用单层。皮衣去面,毡衣去里,裈裤绸布皮毡听用,止许单层。袜用单毡,鞋用薄底,坐具用毡片,其马褥厚褥,概不许带入。至士子考具,卷袋不许装里,砚台不许过厚,笔管镂空,水注用磁,木炭止许长二寸,蜡台用锡,止许单盘,柱必空心通底,糕饼饽饽各要切开……至裈裤既用单层,务令各士子开襟解袜,以杜亵衣怀挟之弊。”


如今的高考制度毫无疑问是史上最公平最严厉的制度,加上日新月异的科技水平发展。它应该是是最严格的制度了,没有之一的说法,也不接受反驳。有效杜绝了“枪手”、高考移民、夹带、飞鸽传书、特殊标记、打手势、内外勾结等等作弊手段。


它为每个人提供了实现梦想的可能,从学生来看,高考作为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能够促进社会阶层流动,为农村贫困学子改变自身经济地位提供条件。为实现寒门出贵子、鸡窝飞凤凰创造了有利条件。从整个社会角度来看,高考的最终目的和功能是为社会创造和选拔人才,促进社会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有益于个人与社会共同进步。它能够严格选拔,筛选出符合条件的优秀人才。


一个好的学校,要想有好的学风、考风、教风、校风,考试监考应该是一个重要环节!



END



作者:郭飞,固原市作协会员,原州区作协会员,固原二中七零后数学老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