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此心光明,万事可成》:世界上的一切问题,都是人和心的问题

 精读君 2022-05-02

精读君通识词典已上线1876/2000词条
今天是精读君陪伴你终身成长的第3123

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曾说:21世纪将是王阳明的世纪

为什么这么说?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快速发展,知识的不断更新,人们难免会产生焦虑,很难保持一个健康平和心态。

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该如何正确地看待自己?如何正确地去对待社会?如何解决“心”的问题?

阳明先生都给了我们答案,都在阳明心学之中。

了解阳明心学,《传习录》是必读之书。它是阳明先生一生学问之集大成“心学”第一书,以问答、书信等片段的方式,记录着王阳明与其弟子切磋“心学”的内容。

《传习录》由文言文写就,语言凝练,读起来不太容易理解,所以能够真正读进去的人并不多,能够真正读懂且在生活中学以致用的就更少了。

要是有白话版的《传习录》就太好了。

侯文凯先生的《此心光明,万事可成》可以称得上是白话解读版。它不同于市面上那些《传习录》白话文翻译本,而是以作者自己多年的职场、商场的经验为依托,以个人的理解和体悟为纲领,将普通人能够看得懂的《传习录》解读呈现了出来。

让我们一起走进阳明心学,近距离感受此心光明。

01

立志

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

解读:坚持自己的志向就像心痛一样,一心只想着痛了,哪里还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

阳明先生在《教条示龙场诸生》中讲道:“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立志是人生第一等大事。立什么志就是什么样人!

立为生活之志,则为生存、生活、情感、财富之目标。但仅有此小志,容易被腐蚀,失去精神上的追求。

立事业之志,则要有自己相对恒久的事业,不仅仅是为钱粮谋。有此中志者,在一件事情上下笨功夫,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必然有所成就。但若停留于此,容易被人利用,依附于权贵,随波逐流。

立大志,就是立社会之志。这种志向会使自己担负的责任越来越大,使生命发光,照亮别人。但大志是在基于小志和中志基础上建立的。

一个人,若无小志,就不勤快,容易懒散;若无中志,内心无秩序,容易忙碌而无所根基;若无大志,则没有气势。

阳明先生从小就立志做圣贤,在京师念书时问塾师:“何为第一等事?”塾师说:“惟读书登第耳。”之后,他就走上了做圣贤的艰辛之路,经过自己艰苦卓绝的努力,最终达到了儒家立德、立功、立言的圣贤境界,成为儒学之集大成者。

所以,欲成大事,必立大志。那些真正有成就的人,都非常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到底是什么,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正如先生言,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立志,当“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非常之人与常人的显著区别是立志,芸芸众生,终其一生,无志而立,随波逐流,得过且过,浑浑噩噩过一生。

立志之后,需要不忘所立之志。

俗话说: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所以,“持志如同心痛”,有志气的人立志,就会一心待事,用心无贰,坚定不移地去做,即使遇到困难也不退缩。

人有恒心万事成,人无恒心万事崩

成功不是偶然,而是坚持。认准一个方向,持之以恒,不懈怠、不颓唐,才能最终有所收获。

02

致良知

知善知恶是良知。

解读:人人皆有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就是良知的发端。 

关于良知,书中讲了个故事:

王阳明在庐陵担任县令时,抓到了一个罪恶滔天的大盗。这个大盗冥顽不灵,面对各种讯问强烈顽抗。

王阳明亲自审问他,他说:“要杀要剐随便,就别废话了!”

王阳明于是说:“那好,今天就不审了。不过,天气太热,你还是把外衣脱了,我们随便聊聊。”大盗说:“脱就脱!

过了一会,王阳明又说:“天气实在是热,不如把内衣也脱了吧!”大盗仍然是不以为然的样子:“光着膀子也是经常的事,没什么大不了的。

又过了一会,王阳明又说:“膀子都光了,不如把内裤也脱了,一丝不挂岂不更自在?”大盗这回一点都不“豪爽”了,慌忙摆手说:“不方便,不方便!”

王阳明说:“有何不方便?你死都不怕,还在乎一条内裤吗?看来你还是有廉耻之心的,是有良知的,你并非一无是处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良知是本自具足的。哪怕是罪恶滔天的罪犯,心中也是有良知的。

有人会问:“既然本来就有良知,我的心原本就是好的,那何必还要去'致’呢?”

良知虽是本自具足的,但我们首先要达至良知,才能启用良知。致良知的过程,就是拂去“镜上尘”的过程。

我们成长过程中,难免会受到一些似是而非的观念的影响,一些不好习气的浸染,使心蒙尘。比如“有钱就有一切”、“婚姻就是交易”、“好人就是'傻’的代名词”、“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等等观念,这些流行观念让我们无法清晰、准确地看待这个世界。

阳明先生说:去得一分私欲,复得一分天理。

我们常人的心有太多的不明和贪欲,需痛加刮磨一番,才可达至良知。只有抵达良知,才可以真正启用良知,才可以清清楚楚地去做事情。

当我们的心足够清澈的时候,不管面对什么事情,都可以照见其本质,临事不乱,应变无穷。

正如先生云,夫良知即是道,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贤,虽常人亦无不如此。若无有物欲牵,但循着良知发用流行将去,即无不是道。

大丈夫行事,但行以良知为原则,则善恶是非分明,则顶天立地,无亏于一个大写的人,从今以后,但凡做事说话,但凭良知良心,则无亏于心,无负于人,无负于己。

03

知行合一

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阳明先生说:古人之所以既说一个知,又说一个行,只是因为世间有一种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但全不解思惟省察,只是冥行妄作,所以必说个“知”,方才行得是;又有一种人,茫茫荡荡悬空去思索,却不肯着实躬行,也只是个揣摸影响,所以必说一个“行”,方才知得真。

现实中的我们常常就是这样。很多事情想想蛮好,说起来也头头是道,但往往最后却成了“心高命薄”“高不成低不就”,想的不去做,想做的做不了,越做不了越想得多,最后形成恶性循环,自己给自己打了个死结。

所以,阳明先生说要“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口诀,叫做“事上磨练”。修心就是要在做事中磨炼。

陆澄问:“清静时,便觉得心境泰然,但一遇事便感觉不一样了,怎么办呢?”

阳明先生答:“这是只知道静养,不知道做克除私心杂念工夫的缘故。这样来对待事情,心境便会反反复复。人必须在事上磨练自己,这样才能够最终处变不惊,遇事泰然处之”

阳明先生出身名门,但却不是那种游手好闲、放荡不羁的公子哥,而是从小就立下读书做圣贤的志向。为了实现这一志向,他曾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当时宦官当政,皇帝有名无实,很多官员毅然辞职,一些官员上书请求皇帝诛杀宦官,以免他们祸乱朝纲。然而皇帝并不听劝,还将上书之人处死,群臣心慌不已,没有人敢再站出来发声。

此时,阳明先生不畏强权,敢于直言上书,劝谏皇帝斩杀宦官,收回政权。因此得罪了宦官刘瑾,除了被廷杖、入狱,还被贬流放龙场当驿丞。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王阳明却在此地找到了自己一生的追求,成功悟道,实现了自己的志向,最终成为一名心学大师。

在事上磨的功夫是很多人的瓶颈。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在无事时能保持内心平静,一旦遇到问题,我们就内心慌乱,甚至不知所措。

纵观阳明先生一生,跌入过低谷,经历了生死,差点要放弃自己,离开尘世。但因为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和方向之后,看淡了这一切,这些事情,就变成了修心磨性的良好机会。

04

结语

阳明先生一生坎坷,历经磨难,但崇德尚义,文韬武略,成就卓著,他创立的“心学”体系,包含着非常鲜活的人生哲学,它教我们如何认识世界,如何树立远大的志向,如何精益求精地做事,如何经营家庭,如何调整每天的情绪,如何评判世间善恶,如何安放我们的情感,如何获得平静的幸福……不管是谁都能从中汲取智慧的力量。

它的力量,正如此书之名——此心光明,万事可成。

读阳明心学,找到内心的光明,破开生命的桎梏,奠定人生的格局,获得行动的智慧,成长的力量!

作者:苏云,精读读友会会员。用时间换天分,越努力越幸运,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