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健康行动过程取向模型

 求是1025 2023-05-10 发布于山东

主要观点

由德国学者R.施瓦泽于1992年提出。施瓦泽在借鉴前人提出的行为理论,尤其是社会认知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健康行为改变过程分为3个阶段:无意向阶段、意向阶段和行动阶段。

以锻炼为例,在无意向阶段,个体还没有形成参与锻炼行为的意向,而风险知觉(对自身所面临的健康风险的感知)、结果期待(对从事某项行为所产生的结果的预期判断,主要集中于积极的结果的预期)和行动自我效能(对自己成功完成某项行为所具有的能力所持有的信心)共同作用,促使其形成行为意向。在意向阶段,个体已经形成参与锻炼行为的意向,并着手设定目标,制订行动计划和障碍应对计划。在此阶段,维持自我效能(又称应对自我效能)继续激励个体制订计划和开展具体行动,而风险知觉则失去了促进作用。在行动阶段,个体已经开始参与锻炼行为,并积极寻求资源以应对阻碍锻炼行为进行的障碍因素,行动的参与和维持受到恢复自我效能的调节,各种障碍因素与促进因素共同作用并决定行为的维持、中止与恢复。

主要优势

作为综合了行为的连续理论和阶段理论元素的健康行为模型,健康行动过程取向模型表现出较强的理论和应用优势。①与其他阶段行为理论一样,健康行动过程取向模型将健康行为分为连续变化的阶段,可以根据个体所在的阶段,进行针对性的行为干预措施。该理论在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借鉴了社会认知理论对于认知、个体与行为之间的三元互动关系的深入分析,充分认可和发挥自我效能这一关键的认知指标在行为解释和干预方面的重要作用。②克服了社会认知理论在特定情境下行为解释效力不足的劣势,该理论在行为改变初期及进行有挑战性的行为和困难情境下具有较强的预测力,但对于容易采纳和维持的行为及行为维持阶段预测力相对较弱。施瓦泽等人在总结大量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强调了自我效能在健康行为改变过程中各个阶段均具有重要作用,也明确了自我效能在不同阶段具有特殊的性质,根据不同行为阶段对自我效能加以区分可提高该模型在行为预测和干预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应用

国际上,健康行动过程取向模型已被成功应用于锻炼、疾病自检、健康饮食等多种健康行为的解释和干预研究中,并表现出在不同人群中广泛的适用性。但研究显示,该模型也存在局限性,如风险知觉变量对于行为的预测能力有限。作为一个相对较新的健康行为理论,健康行动过程取向模型的跨文化适用性也得到关注。中国学者对其理论结构的稳定性进行了实证检验,部分证实了该理论模型可以用于解释和干预成年人的锻炼行为,但模型的结构还有待进一步的跨文化效度检验,尤其是针对青少年等特定人群。另外,在应用于锻炼行为干预的过程中,也有中国学者尝试将该理论与其他理论进行整合,如计划行为理论所包含的行为意向等变量与健康行动过程取向模型所包含的变量有所重合,针对中国成年人群体的实证研究支持了基于计划行为模型和健康行动过程取向模型的整合模型对于锻炼行为的预测效度,以及应用于行为干预的有效性。

扩展阅读

  • 沈梦英,毛志雄,张一民.中国成年人锻炼行为的影响因素——HAPA与TPB两个理论模型的整合.体育科学,2010,30(12):48-54,63.
  • 周君华.不同年龄人群锻炼行为改变的调节变量探究——基于对HAPA与TPB整合模型的测评.体育科学,2014,34(10):21-2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