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噪声的健康影响

 求是1025 2023-05-10 发布于山东

噪声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可分为特异性损伤(对听觉系统的影响)和非特异性损伤(对非听觉系统的影响),其中特异性损伤包括急性听力损伤和慢性听力损伤两种形式,而非特异性损伤包括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心理的影响等。噪声的影响早期多为可逆性、生理性改变,但长期接触强噪声,可导致不可逆性、病理性损伤。随着现代工业、交通、城建等事业的快速发展,噪声污染已经成为影响居民健康的重要社会公害之一,也是当今全球性的主要环境污染之一。

特异性损伤

听觉系统是人体感受声音的系统,所以噪声对听觉系统的影响最早引起人们的注意。对噪声危害的评价以及噪声的标准制定以听觉系统的损伤为主要依据。外界声波传入听觉系统有两个途径。一条途径是气传导途径,即声波由外耳道进入,使鼓膜振动,然后通过中耳的听骨链传导至耳卵圆窗的蜗管前庭壁,引起耳蜗中外淋巴振荡,内淋巴也受影响而振荡,使基底听毛细胞感受振动,并将振动转变为神经纤维的兴奋,这种兴奋性冲动经过前庭蜗神经传达到中枢,产生音响感觉;另一条途径是骨传导,即声波由颅骨直接传入耳蜗,通过耳蜗骨壁的振动传入内耳。这两条途径与研究噪声的听觉系统影响、对听力测量和耳聋的诊断等具有重要的价值。一般环境噪声和职业性噪声对听觉系统的影响有所不同。

一般环境噪声的影响

听阈是在规定条件下,以一规定声信号,在多次重复试验中,有一半以上次数能正确引起听觉的最小声压级,即能引起听觉的最小声音强度。短期暴露于强噪声环境,可引起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检查听阈可提高10~15分贝,当人离开噪声环境后数分钟听觉敏感性即可恢复,这种现象在生理学上称为听觉适应。若继续接触较强声源,听力明显下降,听阈提高15~30分贝,即使之后离开噪声环境,也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恢复,称为听觉疲劳。听觉适应和听觉疲劳为暂时性听阈位移,脱离噪声环境后,经过一段时间听力可恢复到原来水平。

职业性噪声的影响

职业性长期接触高强度的噪声可引起慢性听力损伤。除了上述的听觉适应和听觉疲劳外,还会引起永久性听力损伤和噪声性耳聋。听觉疲劳属于功能性改变,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听力继续下降,内耳感觉器官发生器质性的病变,可由暂时性听阈位移变成永久性听阈位移,即成为永久性听力损伤,此时患者主观上无耳聋感觉。随着接触噪声时间的延长,听力下降进一步发展,损伤频率逐渐向两侧扩展,此时患者主观感觉语言听力发生障碍,表现出生活中的耳聋现象,即“噪声性耳聋”。

非特异性损伤

噪声除了对听觉系统会产生特异性损伤外,对机体的其他系统也会造成非特异性损伤,并且与噪声的特异性损伤相比,非特异性损伤更为常见,是噪声的健康影响中需要预防的重点。

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噪声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平衡失调、脑血管张力发生改变、神经细胞边缘出现染色质的溶解。这些变化早期可以复原,但是如果长时间接触噪声,上述变化无法及时恢复,可形成顽固的兴奋灶,累及自主神经系统,引发神经衰弱综合征,表现为头晕、头痛、失眠、心悸、多梦、耳鸣、全身乏力、记忆力减退、情绪不稳定等症状,严重的还会出现恐惧、易怒、自卑甚至精神错乱。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噪声作用于人体可使大脑和丘脑下部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增加。在儿茶酚胺的作用下,机体心跳加快、耗氧量增加、心肌负担加重,而外周血管收缩、阻力升高,使左心室负担加重,从而影响心脏功能,心电图出现ST段或T波出现缺血性改变。受噪声影响,接触噪声的人群在早期常表现出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随着接触时间的延长,可以呈现相反趋势,即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常出现心脏缺血性改变。噪声对血压的影响在早期表现为血压不稳定,长时间接触较强的噪声可以引起血压升高。

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在环境噪声影响下,人体可出现胃肠功能紊乱、食欲不振、消化腺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慢、括约肌收缩等变化,从而引起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导致胃病的发病率升高。

对生殖系统的影响

女性受噪声的影响,可出现月经周期异常、经期延长、血量增多及痛经等内分泌系统的变化。在长时间接触强度较大噪声的情况下,还可导致孕妇流产、早产,甚至可致畸胎。

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环境噪声可通过影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促进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以及促甲状腺激素等,从而影响人体的内分泌功能。

对心理的影响

环境噪声对心理的影响主要是让人感到烦恼,使人激动、易怒甚至失去理智。噪声还容易使人觉得疲劳,因此往往会降低工作效率,尤其是在从事一些非重复性劳动时的影响更为明显。另外,由于噪声的掩蔽效应,常常使人不易察觉到一些危险信号,易导致工伤事故的发生。

防治措施

为了预防噪声暴露对人体产生的上述不良健康影响,可通过控制噪声污染源、制定噪声防治法规及标准、实行噪声监测、加强个体防护等措施来进行噪声健康影响的防护。

控制噪声污染源

控制噪声污染的根本措施是在城市规划时要做好功能分区,在新建、改建工业区、商业小区、居民区、火车站、机场等地,都应做出合理配置。如按照城镇主导风向,居住区应设在噪声源最小风速的下风侧;城市主要交通干线、机场、火车站等应与居住区保持一定的距离等。

制定噪声防治法规及标准

制定合理法律法规、条例和相应的卫生标准,将噪声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是防止噪声危害的重要措施之一。中国已经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发布了《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2008)和《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 22337—2008)等环境噪声标准,对环境中噪声进行限值规定。

实行噪声监测

加强公共场所及职业场所的噪声监测,对超过噪声卫生标准的单位、个人给予处罚,将对防制噪声的健康影响起到积极的作用。

加强个体防护

在噪声环境中,要佩戴个人防护用品,如耳塞、耳帽等,加强个体防护以降低噪声暴露水平,这也是减少环境噪声健康影响的重要措施。

扩展阅读

  • 孙贵范.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