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贾谊不宜,晁错有错

 四地闲夫 2023-05-10 发布于山东

#历史开讲#

贾谊不宜,晁错有错

这是篇随笔,所以写到哪算哪。

只论短期影响,贾谊的“众建诸侯以少其力”可谓雏形版“推恩令”,晁错的“削藩令”及平定七国之乱的成功,则为稍后汉武帝确立帝制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打下了坚实基础。

相对拓开视野,汉朝是从推翻秦始皇开创的帝制起步,但兜兜转转几十年,居然重现、回归了帝制,不知道算不算“屠龙勇士终成恶龙”?

彻底放开视野,辛亥革命之前的中国四千年历史,主要探索了两种社会制度,即西周开创的封建制、周制,秦始皇开创的帝制、秦制。

两者主要有以下不同,有些甚至截然对立。

封建制——帝制。

分封制——郡县制。

世卿世禄制——官僚体系。

权力分层、层层管理——中央集权、上下直通。

礼乐制度——外儒内法。

百家争鸣——思想专制。

军礼制度——军权至上。

……

550年春秋战国,历史主流便是封建制向帝制的演进,在秦末汉初,又以60年的时间从头起步、极速演进,算是封建制的“回光返照”、帝制的“螺旋回归”。(60年是指前202年刘邦登基至前141年汉武帝继位。)

说刘邦是秦始皇的继承者,未免缺乏史识,汉高祖名为“皇帝”实为“天子”,他真正媲美的,其实是周武王,可并称“周武汉高”,即封建时代的周天子、汉天子。

在西周以后,只有汉高祖刘邦,或者也包括西楚霸王项羽,才再次重现过周武王的“顶级封建荣光”。

能和秦始皇比肩并真正传承其帝制衣钵的,无疑是汉武帝,也就是常说的“秦皇汉武”。

如前所说,从秦朝灭亡到汉武帝继位,这六七十年的历史,其实是春秋战国550年历史的高度浓缩,相当于再走一遍“从封建制演进到帝制”的历史之旅,只是,这次的步伐大大加速,演进效率也就极高。

历史表象,楚汉战争是春秋争霸与战国兼并的综合体,项羽刘邦争夺霸主、方伯之位,刘邦联合其分封的韩信英布彭越等诸侯国,消灭项羽及其分封的十八诸侯国。

刘邦剪除异姓诸侯王国,类似战国兼并与六合一统。

同姓诸侯王所引发的以“七国之乱”为代表的多次叛乱,实质是分封制对郡县制的全面反扑,也有贯穿春秋战国的顶级封建贵族,其家族内部权力游戏的缩影,比如春秋时代晋国大小宗之争、公卿争权、齐国王位继承之争,战国时代三家分晋,王与君之争等。

异姓诸侯王,同姓诸侯王,王国十数,诸侯林立(指萧何曹参这类诸侯国),这都是封建制的典型特点,所谓“公侯伯子男”,诸侯王类似“公”,诸侯类似“侯伯子男”,地位按封邑、户数各有差。

所以,秦汉之际的历史,是从汉高祖刘邦的顽固封建制起步,以仅仅60年的时间,高效演进到汉武帝刘彻的帝制。

贾谊不宜,晁错有错

这个历史过程,站在帝制角度,能够取得最后成功,郡县制是基础,贾谊的雏形版“推恩令”是尝试,晁错的“削藩令”是关键,主父偃的成熟版“推恩令”则是定鼎、收官之举。

他们这些令的实质,是瓦解封建制,消除分封王权、侯权对新兴帝权的实际或潜在威胁,用郡县制全面取代分封制。

相比秦始皇是在10年之内用暴力手段强行确立帝制,汉初这60年,虽然也不乏平定七国之乱这类强力镇压措施,但综合手段无疑要温和很多,历史进程也就相对平缓,自然更易接受与维持。

但是,我们不能用后世尤其是两千多年后的视角来看待这段历史,否则只会获得“帝制必然取代封建制”、“帝制就是比封建制好”等干瘪、教条的结论。

更值得思考的是,在有了秦始皇包括二世胡亥这类“前车之鉴”,所谓秦制、帝制,先不论必不必然,真的是当时社会大众所向往、渴望的制度么?

曾经享受过秦始皇“福荫”的山东六国百姓,恐怕不会渴望皇帝“死而复生”。对比文景之治与汉武盛世,老百姓哪个阶段活的更为舒坦,相信也不难判断。

上头是黄老之学、无为而治,还是独尊儒术、好大喜功,老百姓被折腾的深浅程度,一目了然。

纵观两千多年帝制时代,能被称为“治世”的,多数是“皇帝”存在感不强的时代,社会自然容易消停。

回到汉初,秦制、帝制的暴虐就在眼前,时代回归封建制,并用黄老之学取代法家实属正常,作为时代精英的代表,贾谊也深入思考、系统分析过秦朝灭亡的原因,那他为何在封建制和帝制之间,反而选择助力帝制的再次崛起?

或许不得不承认,对于活在历史中的具体人物,用所谓历史规律、宏大叙事来审视、要求于他,实在是一种苛责,即使他们睿智高段、见微知远,也处于所谓“历史正向”之中,但更多的,不过是见招拆招、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所以,与其说贾谊、晁错、主父偃在为“帝制崛起”而努力,还不如说,他们选择站在皇帝一边,以皇帝的立场为自己的立场。

一个有趣的现象,这三人出身都难说高贵,至少不是诸侯之家。他们实质属于官僚阶层,自然与分封制格格不入。

而帝制能够取代封建制,具体到历史人物身上,实质是皇帝联合官僚阶层,消灭、取代诸侯王、诸侯阶层,这或许才是汉初制度演变的现实动因。

贾谊不宜,晁错有错

于是,他们被反对、排挤的现象也就非常容易理解了,比如贾谊因周勃、冯敬等人“诽谤”而丢官,晁错被窦婴、袁盎“阴死”,主父偃甚至敢得罪诸侯王级别的人,不被收拾才怪。

后者这些人,都至少是诸侯出身,双方既是权力斗争也是阶级斗争。

晁错的父亲甚至说出了更深层的本质——

【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諠譁疾晁错。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及吾身。”】

“削藩令”是能安定老刘家,但你老晁家呢?为了皇帝的所谓“天子不尊、宗庙不安”,你连自己与家人的性命都不顾了么?皇帝的事就真的那么重要?

再进一步,皇帝、诸侯王、诸侯这些人,都有各自明确的立场和利益,为什么偏偏只有你晁错只能依附皇帝,以皇帝的立场为自己的立场,以皇帝的利益为自己的利益,压根就没有自己的独自立场与利益?

比如,贾谊的“众建诸侯以少其力”、晁错的“削藩令”,都是对诸侯王下手,低一级的诸侯们完全可以参与其中,配合皇帝借此“立功”,但为什么以周勃、窦婴为代表的顶级诸侯,不仅不这么做反而全力反对?

说白了,贾谊晁错并不是“世人皆醉我独醒”,周勃窦婴对于政治局势的研判,更不会弱于他俩,只是各自的立场与利益追求相互对立罢了。

不管谁对谁错,起码作为一个个体,贾谊尤其是晁错,事实上丧失了自己的独立人格,这也是后续帝制时代,官僚阶层最为显著也最让人诟病的典型现象。

贾谊、晁错、主父偃这些人,还都是知识精英群体,但为了获得政治入场券,他们实际是选择了彻底“卖身”。

这才是最大的悲哀所在。

贾谊不宜,晁错有错

文章标题所写的“贾谊不宜,晁错有错”,其实就是这层意思,在封建制下,因为权力分层,各个层级的个体至少能够保持一定独立性,但是在帝制之下,因为权力集中,个体独立性的空间本就极小,随着帝制权力不受约束的无限扩张,注定完全消失。

贾谊、晁错尚处于帝制的崛起期,他们原本可以不用这么卑微,但他们无立场、无原则、主动上杆子向皇帝靠拢、为皇帝卖命,为后续的历史开了个极坏的头,皇帝正是被这种曲意逢迎的游戏规则给惯到没边的。

而皇帝又是怎么对待他们的呢?

贾谊是“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汉文帝当然不会只和贾谊扯淡,很多建议确实也听了进去,但也就是听听而已,具体该怎么操作他自有主张,而且不让贾谊掺和。

晁错更悲催,汉景帝决定干掉他都没提前通知一声,被卖了都还蒙在鼓里。

就这类爱答不理、过河拆桥的玩意,他俩还上杆子朝前凑,是不是自己作践自己?

至于他倆的努力,就是为了捧出一个凌驾于众生之上、不受约束的存在,让世人与后人都和他俩一样匍匐在下,难道还该感谢他俩么?

由皇帝和诸侯集团、官僚阶层形成三方制衡,哪一方也别彻底说的算,相互商量着办,是不是更好的选择?

汉初其实给过中国历史一个机会,即彻底抛弃秦制、帝制,在封建制的大规则下摸索发展,这和中国之外的世界史主流反而更为契合,可惜,中国历史就此误入歧途,掉入了两千年帝制泥沼,始终爬不出来。

如果有人认为贾谊晁错做的就是对,帝制就是无条件比封建制好,那我只能说,持续两千多年的帝制专制思想的确厉害,能把有些人的CPU给PUA到消失。

前人或许没得选,但现代社会,做个独立而不依附的人,这应该不过分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