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诗词中的情志养生智慧

 循天园 2023-05-11 发布于广东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伟大巨匠,他的文学作品不仅在艺术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也体现了他对于情志养生的深刻思考。苏轼强调了情志养生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淡泊无求的心态,才能让心灵得到真正的滋养和克定,达到最高层次的养生境界。苏轼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词作品,其中很多都与情志养生有关。

《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这首诗中,苏轼通过自然景观的比喻,表达了他对于混沌、纷繁社会的反思,他认为面对人生需要一种比较超然洒脱的态度,人生是一段不断变化的过程,不要过多怀念过去,不要受往日观念的束缚,要以顺适自然的态度去对待。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次韵江晦叔二首·其二》:“浮云时事改,孤月此心明。”表现出苏轼面对仕途失意,依然保持达观、倔强和幽默的态度,始终坚守高尚的操守和忠君爱民之心,任凭世间事是如何变幻无常,他的心却始终如高悬之孤月洁净明亮,不为外物所扰。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整首词表现了苏轼履险如夷、不为忧患所动摇之精神,以及淡泊名利、忧乐两忘之胸怀,认为凡事都是虚幻不定的,唯有自己心境平和才能感到满足。

《东坡志林》:“用之不勤,此心寂然。”苏轼认为内心宁静,不过分操劳方为养生之道,只有通过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舒适,才能够保持身体的健康和精神的愉悦。“数至数千,或不能数,则有一法,其名曰'随’”。苏轼用“随”字,道尽顺其自然的至高境界,认为如果做到心境平和,顺其自然,就能“诸病自除,诸障渐灭,自然明悟”。

通过这些诗词,苏轼让我们明白:守得一颗宁静淡泊之心,少一些世俗名利之心,多一点豁达乐观,如此实为养生之道。(乔丹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