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央视六公主的评论“有仙无侠,有情无义,只见神仙谈恋爱”,刺痛了谁?

 HDTV 2023-05-11 发布于广东

Zpuzzle

北京师范大学 文艺学博士

昨天 19:04

《长月烬明》连续28天登顶猫眼全网热度总榜,再次吸引了大家对仙侠剧的关注。作为近几年最热门的剧集类型之一,仙侠剧为何能持续保持热度?“有仙无侠、有情无义,只见神仙谈恋爱”这样的题材观众看腻了吗?一起看看今天的独家观察。

这个问题没有那么难回答……感觉很多人都答偏了。

《长月烬明》这类仙侠剧“有仙无侠”、“有情无义”的原因再简单不过,因为它是女性写的,也是写给女性看的。

这里没有什么讽刺的意思,而是说男女创作者因为其生活经历、社交范围、阅读偏好等等的不同,在创作的选择上有着巨大的区别。《长月烬明》的原作发布于晋江,这是一个典型的女性作者和读者非常集中的网站。而近年来,大量的被改编的仙侠剧,几乎全部来自于晋江作品。

实际上,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来看,“侠义”虽然不能说是一种典型的男性价值观,但这种价值观的确更容易被男性所接受,而女性对于侠义的认可度和接受度并不高。体现于创作层面,如果让普通男性来写一些历史、武侠等题材的小说,他们很容易写出那种男人之间的惺惺相惜,也经常会以双雄模式来展开更复杂的故事。即便是在当代题材的创作中,如在警匪剧中,警队成员之间的肝胆相照、生死相托的情感,黑帮内部的义气,也是男性创作者更容易写出彩。

女性创作者的优势是情感细腻,对于细节的把控更为敏感,所以大多数言情小说的创作者都是女性。即便是写肉文,女性创作者的风格也会与男性创作者有明显不同。(我这里的意思是“女性创作者更擅长于创作XX”,如果你非要理解成“女性作者只能写XX”,那就是你对

我前两天在回答《水浒传》的一个相关问题的时候,说到过我当年经常蹭《水浒》编剧杨争光老师的茶局。也是因为这层关系,我跟他的研究生还是比较熟悉的。他当年带的研究生有不少都进入了影视行业做编剧,其中有一个跟我关系比较好。

有一次,我跟这个朋友聊天,他连着抽了大半包烟,一边抽一边叹气,“哎,你说这恋爱戏怎么写。”

我问是怎么回事,他就说他最近再写一部商战戏。里面写到主线剧情的时候,他得心应手,但是投资人非觉得要在里面加一些恋爱戏才好,而且还要写出彩,有浪漫的感觉。这搞得他一直挠头。

我本想给他出个主意,结果我们一聊,发现在写恋爱戏上,我也没啥主意(捂脸)。

这个本子就一直拖着,直到后来公司里来了个女编剧,这段戏才算补上。

后来,他又写过一部戏,里面也有一部分情感戏,但是你能看出来,那段戏写的挺“憨”。或者说,一看就是男性创作者写出来的戏。

回答问题本身,这并不是说女性创作者无法创作出有“侠义”感的作品,只是从概率上来说,男女各自擅长的领域不同——不然,网文网站也不会分“男频”和“女频”。

所以,这个问题与其说是在问“为什么仙侠剧有仙无侠、有情无义”,不如问“为什么近年来有大量的晋江系或女频向的仙侠剧被改编为影视剧”。

这个答案其实就很简单了,因为能挣钱。

从影视行业的现状来讲,无论是我认识的一些从业者还是一些行业大佬在媒体上的公开讨论,都指向了一个观点,年轻女性是当下影视剧的主要消费群体。这是前段时间一位影视公司的剧本负责人向我要剧本的时候的聊天:

500

既然年轻女性是影视剧的主要消费群体,那么在题材的选择上自然要偏向于女频向的内容。女频向的仙侠小说,那可不就是跟神仙谈恋爱么?这有什么奇怪的?

至于仙侠剧为什么容易爆火——也是前面的理由,因为仙侠剧迎合了女性观众的需求。

如今的仙侠剧,运作的模式已经非常成熟。首先,男性角色就找当下最火的鲜肉演员或者流量艺人来演;其次,从投拍到播出,所有阶段的运营全部拉满;第三,能放进去的广告全都放进去。你看一下仙侠剧的插播广告也会发现,这里面的产品大多数都是美妆、快消等品类,而极少游戏、数码、汽车等男性向品类。这也是电视剧的生产和观看“女性化”的一个表现。

至于说男性向的仙侠剧也不是没有。但是,二者的创作逻辑是存在巨大不同的。至少在当下,男性向的仙侠题材作品是不受市场欢迎的。而越不受市场欢迎,就越不挣钱,参与创作的人就越少。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从市场的角度来说,我认为女性向的仙侠题材作品也有其存在的价值与理由。只不过,现在的问题正像截图里的这位剧本负责人所说,年轻女性观众成为影视剧消费的主体,这就导致女性向的作品充值荧幕——这几年,很多人在批评当下影视剧的时候,总是说“XX题材剧就是套了个XX的皮谈恋爱”。

没错,XX剧就是套了个XX题材的皮谈恋爱——不然,面对年轻女性观众,拍什么呢?

只要影视消费的格局不改变,未来我们能看到的依然会是各种各样的恋爱剧,这与你的题材没有任何关系。

——————————————————————————————————————

最后做一些补充:

1、不要用“我是女生,我也觉得烂”、“XX地方女性也在骂”来反驳我的观点。文艺作品的鉴赏不分男女,如果你的确有一定的鉴赏能力或经过专业的学习,那么即便是女性也能相对客观的看待文艺作品。但对于大多数普通观众来说,他们既没有经历过这方面的学习与训练,看电视剧也只不过是为了消遣,就算你是女生,你也不能代表他们——正如我对一部作品的评价,也不能代表“大多数男性”的观点一样。

2、对于商业市场而言,你觉得好还是坏根本不重要。你不喜欢iPhone,苹果依然稳占行业第一。你觉得《满江红》拍的不好,它依然有40多亿票房——即便你认为《满江红》的票房有水分,那打个折,依然有20多亿票房。务必要记住,一个产品具有何种市场表现,取决于他的支持者有多少而不是反对者有多少——因为反对者是不会掏钱的。

3、不要说什么“女频也有XX之类的好作品”。也许的确有好作品,但是对于影视资本而言,他们肯定倾向于选择热度更高的作品。换言之,女频是否有高质量的作品不重要,什么样的作品能排到女频的热门很重要。这就如同一个电影公司在决定投资方向的时候,首先要看的不是市场上有什么样的“好作品”,而是高票房的作品都是那些。现在请你打开网文网站的女频,按照热度排序看一看排在前面的作品都是什么,再来思考一下所谓“女频也有XX好作品”有没有意义。

4、我在这里谈到女性作者、女性观众并没有任何歧视或者讽刺的意思,只是在陈述一个客观事实——正如回答里截图里那位影视公司的剧本负责人在与我聊天的时候,说“现在主流的观众群体是27岁以下的姑娘”也只是在陈述一个客观事实而已。如今的网文网站都会分男频和女频,就连网文的代表起点,也罢原来的女频独立建站成了“起点女生网”——这无疑表明男性与女性在阅读的兴趣、喜欢的题材等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所以才要分开运营。

5、近年来的大多数仙侠作品、大女主题材作品等基本都源自晋江或其他网站的女频,这也是一个客观事实。或者说,近年来热播影视剧的“女性化”就是一个客观趋势。

6、即便未来一些男频题材的影视剧可以重新火热,但依然无法与女性题材相比。这是因为女性的消费力和消费意识比男性更强,在同样的点击量下,男性看剧往往看完了该干啥干啥,但女性却具有更好的消费转化能力。对于讲究IP运营的影视资本而言,谁的价值更大不言而喻。

7、如果纯粹从艺术价值的角度来说,无论是男频还是女频,其实彼此都是半斤八两,谁的水平也不比谁高多少。我在知乎上写过不少网文相关的回答,关注我较久的朋友也应该都知道我对网文的基本态度。如果未来有一天大量的男频作品被改编,烂也还是一样的烂,不会有本质区别。只不过当下的影视市场,是女频题材更受欢迎而已。

8、在对作品进行评价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区分艺术价值上的好坏与市场中的“沉默的大多数”。如同今年春节,我写了多篇回答和文章赞赏《流浪地球2》,但与此同时,在我对多家电影院进行实地调查的时候,我也发现同时段《满江红》的上座率其实并不比《流浪地球2》低,甚至到了初三、初四以后还要超出《流浪地球2》不少。这些《满江红》的观众在互联网上几乎不会发声,但却在用自己的选择,实实在在地影响着市场。这其实正是文娱市场的一个显著特点——舆论声量、口碑与产品的商业价值并不一定有直接相关性。

以上基本是我要说的。如果不认同这些,无需反驳,就是你对。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为用户在观察者网风闻社区上传并发布,仅代表发帖用户观点。发表于北京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