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成长之地——姬水究竟在哪里?

 宝树堂樵夫 2023-05-11 发布于湖南

点击百度“姬水”一词,说法真是五花八门,有陕西岐山的“岐水”说,有乾县、武功的“漆水”说,有河南新郑的“潩水”说,有陕西长武、彬县、泾阳、黄陵的“泾水”、“洛水”说,还有甘肃的“洮水”说。

湖南社科院考古所何光岳先生在《炎黄源流史》一书中说: "黄帝轩辕氏的居地为姬水,以姬为姓。姬与岐同音,即今陕西岐山县南的横水河。”。可见,何光岳先生认定“姬水”就是“岐水”,“岐水”也就是当今的横水河。

隋代学者萧该撰写的《汉书音义》中说:  '岐,水名也,谓斯水也',二川并逝,俱为一水,南与横水合,自下通得岐水之目,俗谓之小横水,亦或名之米流川,迳岐山西,又屈迳周城南,城在岐山之阳而近西,所谓居岐之阳也。非其因山致名,亦指水取称矣。……岐水又东,迳姜氏城南为姜水,迳美阳县之中亭川,合武水。"  这段历史文字,述说的就是当今流经岐山县境内的横水、雍水及其汇合后的湋水,隋朝时代统称“岐水”、或俗称“小横水”。

《汉书音义》文中对“岐”的说法很是新鲜,“岐”本身就是水名,是“二川并逝,俱为一水”之奇,“岐”从“山” 从“ 支” ,"支"意为"分叉"。山分叉为“岐”,“川”分叉也就为“岐”了,两川一并合流的水,自然也就称“岐水”了。文中所说的“二川”,就是雍水流经的雍川与横水流经的古称米流川,可见岐山县的称谓不仅与“岐山”有关,也与“岐水”有关啊。

《汉书音义》文中的“姜氏城”、“美阳县”“中亭川”应该是岐水流经的路径地名,在今扶风县境内,文中的“迳姜氏城南为姜水”,记载的古“姜水”就是古“岐水”的下游,文中的“合武水”就是当今入注的漆水河。

横水发源于陕西省凤翔县北部山区,流经凤翔县、岐山县境,在岐山县大营乡的河交村与雍水汇合后称湋水。雍水发源于宝鸡西部山区,横贯凤翔县境内的中部平原,自西向东由岐山县孝子陵乡河北堡入岐山县境,于大营乡河交村汇合横水后为湋水。

关于姬水是陕西武功县漆水河的说法,没有历史典籍记载,基本上都是现代人的杜撰。

漆水河古称杜水、武亭水,源头在麟游县境内,在麟游境内长71公里,从麟游出境后入永寿县,亦称好畴河,又入乾县境内流程约18公里,再入武功县境内汇入渭河。对漆水河来说,岐水只是它的一支源头。显然,武功境内的漆水河是流而不是源,再者,如果以为漆水就是姬水,那么《国语·晋语》中的“黄帝以姬水成”就没有具体地域的确定性了,黄帝的出生与成长究竟是漆水流域的武功呢?或是乾县、永寿与麟游?估计杜撰者自己都不能自圆其说。
图片

关于姬水是河南潩水的说法,杜撰者是这样写的:“潩水,发源于新郑市辛店镇西大隗山凤后岭北,东南流经长葛市、许昌市、临颍县和鄢陵县,于鄢陵县南部赵庄闸以下2公里处注入颍河。潩水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上古时代,黄帝出生于有熊,乃有熊国君少典与有蟜氏之子,长在姬水之畔故称姬氏,姬水即今潩水。”、“潩水原名姬水,在母系氏族时代,以女为主,"臣"字加女字为"姬",所以潩水为姬水。到了父系氏族时代,姬字又去掉女字,加上三点水,改姬字为潩字,就变成了潩水河。”

这种杜撰是怎么来的?百度“黄帝”词条有这样一段话:“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据说他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居轩辕之丘(今河南新郑),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称有熊氏。”

同样是百度,对“有熊”是这么描述的:“有熊,黄帝部落名,上古时期部落酋邦国,位于今河南省新郑。大约公元前2856前,在今河南省新郑市区北关的轩辕丘有个龙图腾的部落,其女首领名叫少典。他是伏羲的妃子,称少典妃,是任姒有蟜氏附宝,司祭典故号少典。在首领毡房里,传来了婴儿"哇哇"的哭啼声,轩辕黄帝诞生了,所以这个有熊部落也就有了名气。”。

君不见神话传说中黄帝的父亲少典(名为祁昆)被百度成女首领少典了,华夏人文初祖就这么任人打扮吗?能信吗?看来姬水之谜真有必要解开!

姬水是在河南新郑县吗? 新郑县境内现有五道河流,分别叫双洎河、黄水河、潩水河、梅河、潮河,在这五道河流中,潩水河就是姬水吗?如果黄帝是在潩水出生并长大的话,在那远古交通很不发达的境况下,是怎么与生活在陕西岐山的医圣岐伯来对话并成就《黄帝内经》这一医典呢?估计杜撰者也说不清。

再说,黄帝所处的那个洪荒年代,居住黄土高原或山脉顶层最安全,那么选择既是环境的逼迫,也是生存的智慧,不能用当今的思维去解读历史的谜。河南新郑地区,在黄帝那个年代还处于洪水泛滥期,黄帝不可能选择生活在那里,河南新郑的那尊轩辕丘龙图腾,不排除类似于当今的人造古籍。

假若左丘明对黄帝“成于姬水”交代不清的话,司马迁却对黄帝的去世安葬记载得毫不含糊,《史记·五帝本纪》中有:"黄帝崩,葬桥山"的文字,桥山位于陕西黄陵县,至少证明黄帝就生活在西北的黄土高原上,更证明姬水距桥山的间隔距离也不可能象河南新郑那么遥远。

宋朝人罗泌撰写的《路史》有这样一段载: "古有岐伯,原居岐山之下。黄帝至岐见岐伯,引载而归,访于治道。"。

南宋纪传体通史《通志》载:"岐氏,周故都也,今凤翔岐山是也。太王居之,至文王始迁于丰,其支庶留岐,故为岐氏。又古有岐伯,为黄帝师。"。
图片

《通志》中还有这么一段很具体的记载:“黄帝西至于小崆峒问道,见西北雍州长者鹤发童颜,健步如飞,少者肌洁容美,俊逸潇洒,问后方知是神医岐伯之功。遂在岐地寻访有道之人,访贤时发现了很有才能的岐伯,于时黄帝就恭请岐伯为臣,贵遵为天师,谋讨济世通途,帮助他治理天下。”。

晋朝人黄甫谧在撰写的《帝王世纪》载:  "岐伯,黄帝臣也,帝使岐伯尝味草木,典治医病,经方《本草》、《素问》之书咸出焉。" 。

从上述古文献记载可见,远古时确有岐伯其人,并且就在岐山,他同黄帝合著了医书《黄帝内经》,开辟了中医著述之先河。黄帝与岐伯能做出这种学问,肯定相互住的距离不是太远。

《通志》中这句“黄帝西至于小崆峒问道”,真实地道出了黄帝很具体的活动位置,昔日的“小崆峒”在哪里?就是当今的岐山县城之东的“孔头沟”转音而已,历史上当然也有黄帝去甘肃平凉崆峒山问道广成子的记载,这里没有混淆,《通志》中载明的是“小崆峒”,就在岐山的箭括岭近旁,与相传的岐伯就生活在岐山箭括岭一带是一致的。

左丘明在《国语》中记载的“黄帝以姬水成”,这个“姬水”就相似于今人所说的“籍贯”,籍贯可以涉及到大地域,更有精准的小村落,以上分析可以得出黄帝生活的大地域就在陕西,就在宝鸡,就在岐山。

能具体到岐山那个区域呢?我们顺藤摸瓜,继续以水系分析来解开姬水在哪里这个谜吧。

“姬水”叫“水”而不叫“河”,肯定是它的体量还不够格,从南北朝时代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中,也肯定找不到“姬水”这个名字,《水经注》对岐山境内的河流只记载有“雍水河”与“横水河”,以左丘明的学养写《国语》,他不可能把“水”与“河”分不清,更不可能把姬水与其他河流混淆,有人把发源于西北部草梁山、流经黄陵的“古洛河”与“姬水”硬拉扯,有人把发源于宁夏六盘山东麓,流经陕西长武县、彬县、泾阳县的“泾河” 与“姬水”硬牵线,假若“泾河”“ 洛河”真是“姬水”,就真把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籍贯给虚无化了。所以从百度上查找“姬水”就是在走进迷宫。

百度上那个甘肃“洮水”是“姬水”的说法更不靠谱。

文字是玩弄不成的,为了解开千年“姬水”这个谜,只有相信自己的眼睛和双腿。

从扶风七星河湿地公园朔流而上,第一座水库是扶风白家窑水库,第二座水库是岐山祁家沟水库,第三座水库是岐山祝京水库,祝京水库水系的上游王家嘴附近有条断流河叫“畤沟河”,发源于岐山箭括岭一带,源头有个村子叫姬家地。

一个“畤”字,不得不思考这个“字”的古典意义,古代把祭祀天地五帝的固定处所叫“畤”,黄帝是五帝之首啊,看来这个“畤沟河”的叫法就不是随便的,岐山箭括岭附近的“畤沟河”源头,推断就是曾经纪念和祭祀黄帝的神灵之土啊。

一个姬家地的“姬”字,更是无独有偶,黄帝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是否与这个姬家地有所关联,只有猜谜不得而知了。

进一步考证这个“畤沟河”,原来扶风的“七星河”在嘉庆年间就叫“畤沟河”。实地考察,如今七星河上游的支流除这个“畤沟河”外,还有祁家沟、王家沟、齐家沟三个时断时续的支流,可以推测,上游留存至今的这个“畤沟河”,可能就是远古为纪念黄帝故里姬水而改名的吧。

“姬水”只有当地民间流传历史而没有史册记载,推测可能与洪荒远去有关,随着雨量的减少,断流就成为常态,“姬水”当然在后世的史册上也就消失无名了。何光岳先生以姬(ji)水与岐(qi)水音近,把岐山境内的古“岐水”认定为“姬水”,起码在地域上是没有误判。

根据历史传承,黄帝宗族是繁衍生息在姬水流域,而岐伯就生活在姬水附近的箭括岭下,《黄帝内经》又是黄帝与岐伯的对话,他们在同一地域生活才有对话的可能,这一历史事实也可以印证历史遗存的“畤沟河”最有可能是昔日的姬水。

总之,古姬水就在古周原这块大地上(含今岐山、扶风、凤翔、武功等地),岐山这块风水宝地,就是我们华夏始祖黄帝休养生息与繁荣崛起的根据地。

岐山不止是周公故里,也是文王故里,更是黄帝故里。

姬水究竟在哪里?

点击百度“姬水”一词,说法真是五花八门,有陕西岐山的“岐水”说,有乾县、武功的“漆水”说,有河南新郑的“潩水”说,有陕西长武、彬县、泾阳、黄陵的“泾水”、“洛水”说,还有甘肃的“洮水”说。

湖南社科院考古所何光岳先生在《炎黄源流史》一书中说: "黄帝轩辕氏的居地为姬水,以姬为姓。姬与岐同音,即今陕西岐山县南的横水河。”。可见,何光岳先生认定“姬水”就是“岐水”,“岐水”也就是当今的横水河。

隋代学者萧该撰写的《汉书音义》中说:  '岐,水名也,谓斯水也',二川并逝,俱为一水,南与横水合,自下通得岐水之目,俗谓之小横水,亦或名之米流川,迳岐山西,又屈迳周城南,城在岐山之阳而近西,所谓居岐之阳也。非其因山致名,亦指水取称矣。……岐水又东,迳姜氏城南为姜水,迳美阳县之中亭川,合武水。"  这段历史文字,述说的就是当今流经岐山县境内的横水、雍水及其汇合后的湋水,隋朝时代统称“岐水”、或俗称“小横水”。

《汉书音义》文中对“岐”的说法很是新鲜,“岐”本身就是水名,是“二川并逝,俱为一水”之奇,“岐”从“山” 从“ 支” ,"支"意为"分叉"。山分叉为“岐”,“川”分叉也就为“岐”了,两川一并合流的水,自然也就称“岐水”了。文中所说的“二川”,就是雍水流经的雍川与横水流经的古称米流川,可见岐山县的称谓不仅与“岐山”有关,也与“岐水”有关啊。

《汉书音义》文中的“姜氏城”、“美阳县”“中亭川”应该是岐水流经的路径地名,在今扶风县境内,文中的“迳姜氏城南为姜水”,记载的古“姜水”就是古“岐水”的下游,文中的“合武水”就是当今入注的漆水河。

横水发源于陕西省凤翔县北部山区,流经凤翔县、岐山县境,在岐山县大营乡的河交村与雍水汇合后称湋水。雍水发源于宝鸡西部山区,横贯凤翔县境内的中部平原,自西向东由岐山县孝子陵乡河北堡入岐山县境,于大营乡河交村汇合横水后为湋水。

关于姬水是陕西武功县漆水河的说法,没有历史典籍记载,基本上都是现代人的杜撰。

漆水河古称杜水、武亭水,源头在麟游县境内,在麟游境内长71公里,从麟游出境后入永寿县,亦称好畴河,又入乾县境内流程约18公里,再入武功县境内汇入渭河。对漆水河来说,岐水只是它的一支源头。显然,武功境内的漆水河是流而不是源,再者,如果以为漆水就是姬水,那么《国语·晋语》中的“黄帝以姬水成”就没有具体地域的确定性了,黄帝的出生与成长究竟是漆水流域的武功呢?或是乾县、永寿与麟游?估计杜撰者自己都不能自圆其说。
图片

关于姬水是河南潩水的说法,杜撰者是这样写的:“潩水,发源于新郑市辛店镇西大隗山凤后岭北,东南流经长葛市、许昌市、临颍县和鄢陵县,于鄢陵县南部赵庄闸以下2公里处注入颍河。潩水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上古时代,黄帝出生于有熊,乃有熊国君少典与有蟜氏之子,长在姬水之畔故称姬氏,姬水即今潩水。”、“潩水原名姬水,在母系氏族时代,以女为主,"臣"字加女字为"姬",所以潩水为姬水。到了父系氏族时代,姬字又去掉女字,加上三点水,改姬字为潩字,就变成了潩水河。”

这种杜撰是怎么来的?百度“黄帝”词条有这样一段话:“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据说他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居轩辕之丘(今河南新郑),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称有熊氏。”

同样是百度,对“有熊”是这么描述的:“有熊,黄帝部落名,上古时期部落酋邦国,位于今河南省新郑。大约公元前2856前,在今河南省新郑市区北关的轩辕丘有个龙图腾的部落,其女首领名叫少典。他是伏羲的妃子,称少典妃,是任姒有蟜氏附宝,司祭典故号少典。在首领毡房里,传来了婴儿"哇哇"的哭啼声,轩辕黄帝诞生了,所以这个有熊部落也就有了名气。”。

君不见神话传说中黄帝的父亲少典(名为祁昆)被百度成女首领少典了,华夏人文初祖就这么任人打扮吗?能信吗?看来姬水之谜真有必要解开!

姬水是在河南新郑县吗? 新郑县境内现有五道河流,分别叫双洎河、黄水河、潩水河、梅河、潮河,在这五道河流中,潩水河就是姬水吗?如果黄帝是在潩水出生并长大的话,在那远古交通很不发达的境况下,是怎么与生活在陕西岐山的医圣岐伯来对话并成就《黄帝内经》这一医典呢?估计杜撰者也说不清。

再说,黄帝所处的那个洪荒年代,居住黄土高原或山脉顶层最安全,那么选择既是环境的逼迫,也是生存的智慧,不能用当今的思维去解读历史的谜。河南新郑地区,在黄帝那个年代还处于洪水泛滥期,黄帝不可能选择生活在那里,河南新郑的那尊轩辕丘龙图腾,不排除类似于当今的人造古籍。

假若左丘明对黄帝“成于姬水”交代不清的话,司马迁却对黄帝的去世安葬记载得毫不含糊,《史记·五帝本纪》中有:"黄帝崩,葬桥山"的文字,桥山位于陕西黄陵县,至少证明黄帝就生活在西北的黄土高原上,更证明姬水距桥山的间隔距离也不可能象河南新郑那么遥远。

宋朝人罗泌撰写的《路史》有这样一段载: "古有岐伯,原居岐山之下。黄帝至岐见岐伯,引载而归,访于治道。"。

南宋纪传体通史《通志》载:"岐氏,周故都也,今凤翔岐山是也。太王居之,至文王始迁于丰,其支庶留岐,故为岐氏。又古有岐伯,为黄帝师。"。
图片

《通志》中还有这么一段很具体的记载:“黄帝西至于小崆峒问道,见西北雍州长者鹤发童颜,健步如飞,少者肌洁容美,俊逸潇洒,问后方知是神医岐伯之功。遂在岐地寻访有道之人,访贤时发现了很有才能的岐伯,于时黄帝就恭请岐伯为臣,贵遵为天师,谋讨济世通途,帮助他治理天下。”。

晋朝人黄甫谧在撰写的《帝王世纪》载:  "岐伯,黄帝臣也,帝使岐伯尝味草木,典治医病,经方《本草》、《素问》之书咸出焉。" 。

从上述古文献记载可见,远古时确有岐伯其人,并且就在岐山,他同黄帝合著了医书《黄帝内经》,开辟了中医著述之先河。黄帝与岐伯能做出这种学问,肯定相互住的距离不是太远。

《通志》中这句“黄帝西至于小崆峒问道”,真实地道出了黄帝很具体的活动位置,昔日的“小崆峒”在哪里?就是当今的岐山县城之东的“孔头沟”转音而已,历史上当然也有黄帝去甘肃平凉崆峒山问道广成子的记载,这里没有混淆,《通志》中载明的是“小崆峒”,就在岐山的箭括岭近旁,与相传的岐伯就生活在岐山箭括岭一带是一致的。

左丘明在《国语》中记载的“黄帝以姬水成”,这个“姬水”就相似于今人所说的“籍贯”,籍贯可以涉及到大地域,更有精准的小村落,以上分析可以得出黄帝生活的大地域就在陕西,就在宝鸡,就在岐山。

能具体到岐山那个区域呢?我们顺藤摸瓜,继续以水系分析来解开姬水在哪里这个谜吧。

“姬水”叫“水”而不叫“河”,肯定是它的体量还不够格,从南北朝时代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中,也肯定找不到“姬水”这个名字,《水经注》对岐山境内的河流只记载有“雍水河”与“横水河”,以左丘明的学养写《国语》,他不可能把“水”与“河”分不清,更不可能把姬水与其他河流混淆,有人把发源于西北部草梁山、流经黄陵的“古洛河”与“姬水”硬拉扯,有人把发源于宁夏六盘山东麓,流经陕西长武县、彬县、泾阳县的“泾河” 与“姬水”硬牵线,假若“泾河”“ 洛河”真是“姬水”,就真把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籍贯给虚无化了。所以从百度上查找“姬水”就是在走进迷宫。

百度上那个甘肃“洮水”是“姬水”的说法更不靠谱。

文字是玩弄不成的,为了解开千年“姬水”这个谜,只有相信自己的眼睛和双腿。

从扶风七星河湿地公园朔流而上,第一座水库是扶风白家窑水库,第二座水库是岐山祁家沟水库,第三座水库是岐山祝京水库,祝京水库水系的上游王家嘴附近有条断流河叫“畤沟河”,发源于岐山箭括岭一带,源头有个村子叫姬家地。

一个“畤”字,不得不思考这个“字”的古典意义,古代把祭祀天地五帝的固定处所叫“畤”,黄帝是五帝之首啊,看来这个“畤沟河”的叫法就不是随便的,岐山箭括岭附近的“畤沟河”源头,推断就是曾经纪念和祭祀黄帝的神灵之土啊。

一个姬家地的“姬”字,更是无独有偶,黄帝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是否与这个姬家地有所关联,只有猜谜不得而知了。

进一步考证这个“畤沟河”,原来扶风的“七星河”在嘉庆年间就叫“畤沟河”。实地考察,如今七星河上游的支流除这个“畤沟河”外,还有祁家沟、王家沟、齐家沟三个时断时续的支流,可以推测,上游留存至今的这个“畤沟河”,可能就是远古为纪念黄帝故里姬水而改名的吧。

“姬水”只有当地民间流传历史而没有史册记载,推测可能与洪荒远去有关,随着雨量的减少,断流就成为常态,“姬水”当然在后世的史册上也就消失无名了。何光岳先生以姬(ji)水与岐(qi)水音近,把岐山境内的古“岐水”认定为“姬水”,起码在地域上是没有误判。

根据历史传承,黄帝宗族是繁衍生息在姬水流域,而岐伯就生活在姬水附近的箭括岭下,《黄帝内经》又是黄帝与岐伯的对话,他们在同一地域生活才有对话的可能,这一历史事实也可以印证历史遗存的“畤沟河”最有可能是昔日的姬水。

总之,古姬水就在古周原这块大地上(含今岐山、扶风、凤翔、武功等地),岐山这块风水宝地,就是我们华夏始祖黄帝休养生息与繁荣崛起的根据地。

岐山不止是周公故里,也是文王故里,更是黄帝故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