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把人类脊柱变成博物馆?宾大研一帅气学长用脊柱原理切割空间,形成全新蛇形空间!

 LAC_STUDIO 2023-05-11 发布于浙江
QUESTION 1
可以介绍下项目背景么?

Upenn第一年的studio包括了三个大项目,这是项目之一,整个课题的时间只有四周半。项目地点是在费城的WaterworksPMA费城艺术博物馆旁边的一个景点。它位于河边,周围是大片公共区域,还有市公园。场地目前是一个大的草地,临近河边的时候就会下陷,地形本身就非常有趣。

QUESTION 2
项目灵感是源自于哪里呢?怎么想到以“SPINE”作为出发点呢?

我平常会看一些偏科学与哲学的纪录片,有次看到一个视频在讲人类的脊柱,它是身体元素的最终汇集点,每个元素又都会从脊柱里分散到身体各个区域,我当时就灵光乍现,如果能利用这种脊柱的原理来切割空间那该多好!

当我根据场地生成了SubD模型之后,卡在了如何细分空间上。如何脱离整体感,如何真正的去切割空间,以及提供不同的空间的感受,是我面临的一大难题!找到SPINE这个灵感之后,我就从建筑中提取了这一条线,这条线就是我的spine,再利用spine来切割出空间,同时又连接不同的功能区域,形成所有空间和人流的集合点,也是分散点

QUESTION 3
在推敲建筑形态的过程中做了哪些尝试?

首先,我根据场地形状及建筑功能体块布局形成了一个outline,这是后续建筑形态生成的基础,通过SubD对形态进行塑造,做一些不同的尝试和细化,来寻找感觉最对的方向

通过SubD明确建筑形态的大方向之后,又使用Rhino重新提取线面开始一点点建模,理顺设计思路,置入“SPINE”这一理念并强化建筑蜿蜒而上的趋势

然后,与建筑内部的交通及功能空间结合,对SPINE进行深化处理,推敲高度比例,形成错落的体面,考虑SPINE两侧延展平台的关系。最终深化建筑细节,最终形成理想的建筑形态。

QUESTION 4
关于建筑的功能是如何考虑的?

这算是一个综合体设计建筑内部的功能主要是博物馆但对SPINE两侧延展的屋面赋予了其他的功能,像户外剧场、教育空间、观景空间等等。希望建筑可以和周边环境更好的交流结合,给游人提供更加丰富的游览体验

QUESTION 5
如何处理建筑与场地的关系?

场地整体是个西高东低的趋势,自然风光优美,有许多室外活动空间。所以我想在现有地势蜿蜒而下连接河面的基础上,再利用SPINE形成一个向上延伸的建筑趋势,向两侧生成屋面,再以屋面为地,创造出一层新的地表

这样,就可以在建筑内部置入不同的空间功能,也有很多室内外沟通的地方。通过SPINE向两侧延展,又创造出了不同的微地形。一面可以观河景一面创造了向心的庭院,供游人休憩跟游览

QUESTION 6
交通流线是如何组织的?

主要的交通的流线也是沿着建筑弧形SPINE的中心线,这条而攀延向上的屋脊也是主要的交通空间,人们再向左向右进入到内部空间或者是外部屋顶的空间

我想达到一种空间的形态,是当你穿梭在空间的时候,你可以往下看,也可以看到屋面,但是你的最终的目的地可能是另一个地方。所以当你走在SPINE里的时候,你会作为一个观察者,看到不同空间中发生的一些有趣的联系

QUESTION 7
设计作品中个人最喜欢的部分是?

我最喜欢的建筑入口这部分的空间关系。

这部分是一个室外展览区域,与多向空间进行联通,可以发生很多可能性。左侧是建筑与河堤连接的入口,人们也可以选择步行上屋面进行游览。这里能看到屋顶错动带来的光影变换,也可以通过屋面抬升之后在地面形成的通廊而直接看到河面景色。所以我比较喜欢这种交汇点的感觉。

对了,庭院中的这棵树也是我特别保留的,像留存这种自然的感觉

QUESTION 8
创作过程中遇到过什么困难吗?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在最初建筑形态尝试的时候,其实是有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状态。但是在继续深化内部空间、结构还有立面设计的时候,就会发现非常难去去切出面来,因为你每动一个面,整个形态就会变,这个改变是不受控制,所以整个心态都有点崩。如何从一个SubD的形式转变成polysurface,是我亟需解决的问题。

所以当时有了基础形态以后,我是把形态的每一条线提取出来,重新以polysurface的形式创造了这个形态。这样在形态的调整的时候都可以自己把控效果,模型也能通过参数化来进行一些细部设计

图文来源 / Bohan Lang

编 / Haiki

文中作品及图片归原作者本人所有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