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格即人格看苏黄米

 栎阳钓晚 2023-05-11 发布于贵州

晚明董其昌的《容台别集・书品》提到:“晋人书取韵,唐人书取法,宋人书取意。或曰:'意不胜于法乎?’不然,宋人自以其意为书耳,非能有古人之意也。”这即是后世理解宋人尚意的源头。

苏轼名言“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可为自书其意的宣言。黄庭坚草书初学活动于宋仁宗时期的周越,晚学唐代怀素《自叙帖》,然黄庭坚一入手,即走自家风貌。米芾深研古法,自负临古乱真,足以欺人,然黄伯思《东观余论》卷上《论书六条・六》批评其“爱观古帖而议论疏阔,好摹古帖而点画失真”。如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传王献之《中秋帖》,现已被学界接受为米芾以己意节临王献之《十二月帖》。

此次大阪市立美术馆展出阿部房次郎(1868—1937)收藏的北宋苏轼、黄庭坚、米芾三家名迹,均属自家风貌,其内容亦呈现了苏轼好仙、黄庭坚重情、米芾喜书的人格与事迹。

道教升仙诗与杨凝式书风

苏轼《李白仙诗》卷

《李白仙诗》卷(图1)为道士姚安世(道号丹元子)口传当时流传的唐代李白五言升仙诗二首与苏轼。苏轼《记太白诗二首・之一》记:“余在都下,见有人携一纸文书,字则颜鲁公也,墨迹如未干,纸亦新健。其首两句云:'朝披梦泽云,笠钓青茫茫。’此语亦非太白不能道也。”《之二》提到:“余顷在京师,有道人相访,风骨甚异,语论不凡。自云:'常与物外诸公往还。’口诵此二篇,云:'东华上清监清逸真人李太白作也。’”可见二诗在当时广为传诵。叶梦得(1077—1148)《避暑录话》记载姚安世是苏轼通过王巩认识,苏轼认为姚安世“为李太白所化,赠诗书十篇,待之甚恭”。当时的苏辙与秦观,均与姚安世有唱和之作。

1-1.苏轼,《李白仙诗》卷之一,北宋,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李白仙诗》卷书写时间为元祐八年(1093)七月十日,苏轼58岁。元祐七年,苏轼任兵部尚书,同年十一月,任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元祐八年九月,苏轼出知定州,次年的绍圣元年,被贬至广东惠州。

 第一首诗的内容为:渔者钓到双鲤鱼,内有泥金书于青素的古文宝箓道书,因道书文义难解,于是请教黄帝的辅臣“天老”。天老说这宝箓“三元章”道书甚具灵力,奥妙不可测,书中有扣齿咽液的养生方式。渔者修炼之后升仙而去,升天后,得到仙人赐与的明月珠,换上道服,带着儿子一同离去。

第二首诗的内容为:成仙的李白说到人生如烛火般稍纵即逝,忆想离世之际,回到自己在安徽当涂县的坟冢,此时儿子李伯禽(小名明月奴)与女儿李天然(小名玻璃)也相继离世。于是李白以此洒脱之身登昆仑山,凌空倚天,遨游仙境。

1-2.苏轼,《李白仙诗》卷之二,北宋,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书法上,《李白仙诗》卷和传世苏书颇不类,《成都西楼帖》内有苏轼《郭熙秋山平远二首诗帖》,提到“此纸颇有杨风子也”,“杨风子”即五代的杨凝式,此诗被归为元祐二年(1087)所作。又黄庭坚《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二十九《跋东坡墨迹》提到“中岁喜学颜鲁公、杨风子书”,苏黄二人的密集交友在元祐元年至四年间。晚明汪珂玉《珊瑚网》卷二十四上有《苏玉局辨法帖及诸家书》一帖,苏轼自述“仆书尽意作之似蔡君谟,稍得意似杨风子,更放似言法华”,所以杨凝式书风对苏轼来说是得意的表现。《郭熙秋山平远二首诗帖》书风和《李白仙诗》卷一致,故《李白仙诗》卷可视为传世具有杨凝式书风的苏轼名迹。现今传世的杨凝式书迹有《夏热帖》《韭花帖》《神仙起居法》《卢鸿草堂十志跋》等,面貌各异,然苏轼《李白仙诗》卷与杨凝式诸帖比较,无一雷同,由此可证苏轼意造无法、点画信手的态度。

不分亲疏慕求文

黄庭坚《王史二氏墓志铭稿》卷

此卷(图2)内容为《王长者墓志铭稿》和《宋泸南诗老史翊正墓志铭稿》,在晚明汪珂玉成书于崇祯十六年(1643)的《珊瑚网》卷五中已为一卷。《王长者墓志铭稿》墓主为王潨(1025—1086),字永裕,江西人,长黄庭坚20岁,于元祐元年(1086)正月去世,享年62岁。王潨长子王楙,娶李氏女,和黄庭坚的母亲李氏为同族人。元祐元年十月,王潨下葬,王楙求黄庭坚为其父撰写墓志,黄庭坚母亲告诫“汝以外家故,不可辞铭”,事母至孝的黄庭坚遂撰此墓志。《王长者墓志铭稿》内文收在《山谷全书》,文字无异,目前无黄庭坚所书《王长者墓志铭》石刻传世,无法得知书风与稿本的差异。

2-1.黄庭坚,《王史二氏墓志铭稿》卷之一,北宋,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2-2.黄庭坚,《王史二氏墓志铭稿》卷之二,北宋,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现有黄庭坚于元祐二年撰文并书的《洛州守王纯中墓志铭》石刻,风格略异于《王长者墓志铭稿》,却和苏轼书于元祐二年、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祭黄几道文》(图3)接近。苏轼在元祐四年《记夺鲁直墨》中说道:“黄鲁直学吾书,辄以书名于时,好事者争以精纸妙墨求之。”推测《王长者墓志铭》石刻若传世,其书风应接近苏轼。

3.苏轼,《祭黄几道文》,局部,北宋,上海博物馆藏

《宋泸南诗老史翊正墓志铭稿》文字收在《山谷全书・正集》卷三十二,名称为《泸南诗老史君墓志铭》。墓主为史扶,字翊正,四川眉山人,屡试不第,于是游泸川(四川泸州市),授徒甚多而家居于此。绍圣三年(1096)卒,元符二年(1099)葬于泸川。此时,黄庭坚在绍圣二年至元符三年间被贬至黔州(四川重庆市)、戎州(四川宜宾市)二处,和史扶的交集仅一年。黄庭坚虽为贬谪之人,但人格与文章为世人所推重,故泸川学者请其为史扶撰铭。《宋泸南诗老史翊正墓志铭稿》晚于《王长者墓志铭稿》十年以上,字形变狭长,向右上更为倾斜,线条波动明显而呈老辣之感,元符三年《李致尧乞书书后》“凡书要拙多于巧,近世少年作字,如新妇子妆梳,百钟点缀,终无烈妇态也”,可以为证。《书右军文赋》说道“余在黔南,未甚觉书字绵约,及移戎洲,见旧书多可憎,大概十字中有三四字差可耳”,亦可见此时亦是黄氏自认书风成熟期。

早年的观书活动

米芾《行书三帖》卷

米芾《行书三帖》卷(图4)由《叔晦帖》《李太师帖》《张季明帖》合成。《叔晦帖》主要内容为米芾与好友“叔晦”相别离,赠秘玩以为纪念,并书此纸作为两家子弟以后相认的证据,以续世代交好。叔晦不见于米芾《书史》《画史》《宝章待访录》,以及岳珂编辑的《宝晋英光集》,可见为米芾非常早期的好友。蔡肇(字天启)撰于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的《故南宫舍人米公墓志》记载米芾有五男,除了长子米友仁,余皆早卒。《叔晦帖》提到的“鳌儿”为长子米友仁,“洞阳”为次子,“三雄”为三子米友知,可判断其余二子或在此帖之后出世。

4-1.米芾,《行书三帖》卷之《叔晦帖》,北宋,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李太师帖》的内容可见于米芾的《书史》,元祐二年(1087)七月,米芾在汴京与王涣之(字彦舟)一同造访检校太师李玮宅第,李玮出示《晋贤十四帖》,为唐玄宗开元内府收藏,米芾题为“李氏法书第一”,亦认为天下法书第一。《晋贤十四帖》中晋武帝、王戎、谢安的法帖让米芾心动,认为谢安《八月五日帖》格调胜过王献之。“真宜批帖尾”,相传谢安收到王献之精心书写的信札,希望能得赏识,想不到谢安直接在信后批答文字,直接送还。谢安《八月五日帖》在李玮去世后为蔡京所收,米芾于崇宁二年任书学博士时,从蔡京处得到,刻入《宝晋斋法帖》。李玮,字公照,宋仁宗母亲章懿李皇后之弟李用和次子,被宋仁宗选为驸马都尉,娶兖国公主。李玮所收晋人法书传世于今者有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王羲之《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在《奉橘帖》处有一“李玮图书”朱文长方印。

4-2.米芾,《行书三帖》卷之《李太师帖》,北宋,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张季明帖》(又名《秋深帖》)为苏液所收,苏液之父为苏舜钦,祖父苏耆,曾祖苏易简。依据米芾成文于元祐元年的《宝章待访录・唐张右史季明<贺八清鉴等帖>》记载,米芾原认为《贺八清鉴帖》“笔法劲古,不类他书,世间季明第一书也”,见到《秋深帖》后,始认为此帖才是张旭传世第一。《宝章待访录・唐率府长史张旭四帖》记载真迹在杭州陆氏处,原有《秋深》《前发》《汝官》《昨日》《承须》五帖,后遗失《前发》一帖,当时有石刻本流传。米芾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任湖南长沙掾时,见过石刻本。元丰八年(1085),35岁的米芾任杭州观察推官时,陆氏子登进士第,携四帖真迹来见。米芾发现唯独《秋深帖》为双勾本,询问下得知此帖在仁宗嘉祐时期(1056—1063)被沈括之侄沈遘借观,拆留不还,于是陆氏遣工至沈遘处双勾,补齐四帖。后米芾得知《秋深帖》流入沈遘之侄沈延嗣处,始得之。

4-3.米芾,《行书三帖》卷之《张季明帖》,北宋,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书学博士的喜悦

米芾《行书虹县诗》卷

此为米芾晚年大行书手卷(图5),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53岁的米芾由发运司属官改官至太常博士、书学博士,接受任命的米芾搭乘船只,沿着运河经过虹县(安徽泗县),准备前往汴京(河南开封)就任新职。第一首诗形容沿岸风光美景和心境的愉快,第二首诗描述米芾上京的背景。“天使残年司笔研,圣知小学是家风”,是指担任书学博士一职。唐代的首都是长安,此后以“长安”代称首都,在此指北宋的汴京,此时米芾已经53岁,自认老年。“吾道何时复定东”典故出自《后汉书・卷三五・郑玄传》:“(郑玄)乃西入关,因涿郡卢植,事扶风马融……因从质诸疑义,问毕辞归。融喟然谓门人曰:'郑生今去,吾道东矣。’”原意是说自己的学说向东传播,后引申为学说得人继承与推广。“题柱扁舟真老矣”语出《华阳国志》卷三《蜀志》,汉朝的司马相如最初离蜀赴长安,曾于成都城北升仙桥题句于桥柱,曰:“不乘赤车驷马,不过汝下也!”后以“题柱”指誓志求取功名荣显。“肤公”语出《诗经・小雅・六月》“薄伐玁狁,以奏肤公”,是指伟大功业。故知此诗旨为米芾自认书法事业将得以推广而自喜。

5.米芾,《行书虹县诗》卷,局部,北宋,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米芾现存于世的大字作品仅数幅,《行书虹县诗》卷堪称晚年佳作。书迹字大近五寸,由九张纸接成,前一首诗行距较宽,每行两字为主。刚开始,米芾似想蘸墨一笔写成数字,所以前面浓润,后面干涩,写到后段,就转成以浓墨为主,这样的格调一直延续到第二首诗。第二首诗行距较窄,每行以三字为主,米芾用尽笔锋的翻折,让线条的气势不断,并且有鲜明的节奏感。从干笔处,可看到笔锋在纸上摩擦所形成的力量,颇得颜真卿所谓“屋漏痕”笔法的真传。

米芾,《行书虹县诗》卷,局部,北宋,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宋徽宗的书学改制,崇宁三年仿唐代国子监,设置医、书、画、算学,颁布《崇宁国子监・书画学敕令格式》,但无传,推测是《宋史・选举三(学校试、律学等试附)・书学》记录的,书学生要学习篆、隶、草三体,明晓《说文》《字说》《尔雅》《博雅》《方言》,兼通《论语》《孟子》。《群玉堂帖》卷八米芾《呈事帖》,为建议宋徽宗书画学的相关意见。书画学生考经义,附于太学读书,组织上改归秘书省,不属翰林院。提供建屋,有固定的学习场所,薪俸由秘书省拨给,若不足,由太学拨给。书学生只专门写字即可,不兼他职,身份由较低的技术官提升到武官职。《呈事帖》上的官衔“承议郎”为文官从七品,官职是“'行’书学博士兼画学博士”;“飞骑尉”为从六品勋官赏劳,“赐绯鱼袋”使之有士大夫资格,这是对米芾的特例。然而米芾受到言官弹劾去职,结束首次短暂的书法事功。

文∣高明一,香港近墨堂书法研究基金会研究员

图∣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本刊资料室



大阪市立美术馆

阿部房次郎与中国书画特展

前期:10.16-11.4 

后期:11.6-11.2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