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是如何把“脂肪瘤”清除的?三步走:先扶正,再健脾,后化痰

 新用户14488375 2023-05-11 发布于广西

脂肪瘤,现代人身上常见的瘤体,又叫“小肉疙瘩”、“小肉瘤”,是一团团边界清晰的小肉块,推起来能动,不红、不痛、不痒,生长速度总体不快,但长出肉瘤的点位多,而且手术割掉后容易复发。

现代医学查明,只要是有脂肪的地方,都可能出现脂肪瘤。脂肪瘤是一种良性肿瘤,恶变概率很低,瘤体大小不一,内部是纤维内膜包裹的成熟脂肪组织。临床上,脂肪瘤多见于肩、背、颈、臀及四肢,有的长在头部、面部或隐私部位,有时影像学仪器可发现长在胸腹腔内。

脂肪瘤的发病原因、成分、病理分析、形成机制与很多良性肿瘤不同,但通常认为其部位广泛,发病率高、复发率高,有可能引起并发症,原因多见于三条:

1、遗传因素,将脂肪瘤的易感因素传给下一代。

2、不健康的饮食方式,如过度饮酒,经常大鱼大肉,进食动物内脏过多等等。

3、不良生活方式,多见于脾气差、易生气、心情烦闷、工作压力大等等。

中医病症里没有“脂肪瘤”,而称为“痰核”、“痰湿膏脂”,辨证上属于痰气互结,即人体气血在经络血脉运行,当气不走了,会和体内痰湿勾结在一起,出现“团团伙伙”的问题,元代医学家朱丹溪在《丹溪心法》有专门的描述。

解决的思路是把痰化开,促气运行,瘤体慢慢消散。而痰的产生,来自于脾,脾不健运、脾虚之后就生痰,慢慢痰湿凝聚,当气也不循行的时候,出现气虚瘀滞的问题,如果瘀滞遇到痰湿,以痰结为核心,慢慢越长越大,最后在体表就凸显出大小不等的肉球。

无论是脾、气的问题,根源是正气不固,所以风邪浊气渐生。

中医把人的体质分成九种,有一种叫“痰湿质”,痰湿质的人,身上长脂肪瘤,仿佛是“水到渠成”的事,临床多见于舌红、苔薄白,脉滑且浮,全身乏力,气喘困重,烦躁不安,容易生气,便秘。

中医调理脂肪瘤的问题,历代有较多研究,治疗的方子不少,典型的有小金丸、消乳散结胶囊、健脾化痰丸等,思路大同小异:补气、活血、消积、祛痰、化结,明星药材多包括莪术、三棱、半夏、陈皮等。

医生说一个含有6味药材的方子,分三步调理脂肪瘤。六味药是:党参、白术、生姜、鸡内金、昆布、白芥子

党参,味甘平,补元气,益中气,和脾胃。

白术,味甘苦,健脾、利水、燥湿。

生姜,味辛温,温中止呕,温肺化饮,发汗解表。

鸡内金,味微苦,健脾胃,消积食,通淋化石。

昆布味咸,破瘿瘤、消痰结、利水道。

白芥子是痰湿的“死对头”,理气散结,温经通脉。

这6味药,含有健脾化痰丸的有效成分“鸡内金+白术”,在对付脂肪瘤上用三步调理:

第一步:扶正,党参、白术、生姜,党参当头,它是补气要药,扶正气目的是防止反复发作。

第二步:健脾,鸡内金、白术,一个健脾益气,一个化积消滞,既解决问题又防止伤正。

第三步:化痰,昆布、白芥子,软坚散结,利水化痰,尤其是白芥子,堪称对付顽痰的首选。

这6味药实际是协同作战,既化痰核又补脾胃,既消积又扶正,攻防兼备,把脂肪瘤的致病因素、破解难点和防止复发都考虑进去了。

用药需遵医嘱,不可乱用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