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人怎么炼钢铁?

 自在3333 2023-05-11 发布于四川

    花上十分钟,了解一个工业常识。

    想起来这个题目,是因为我没事喜欢看穿越小说,常常看到主角在古代修高炉大炼钢铁,心里就在想,这是要把现代高炉搬到古代去?这事情把一个冶金工程师扔过去都搞不定,一个人设为文科生的主角居然搞得定?作者还真敢想哈。

    如果人家是去建土高炉呢?那或许就有可能了,但这个东西古代是不是早就有了,古人的钢铁冶炼技术到底是啥水平?

    于是我就好奇了,古人到底怎么炼钢铁的?上网搜了一下,从真假难辨的大量信息中整理出来一个大致可信的轮廓,满足了一下自己的好奇心,今天在这里就来给大家分享分享。

    铁矿石有好几种,最常见储量最大的只有两种,一种是赤铁矿,呈铁锈的红褐色,有效成分是三氧化二铁,另一种是磁铁矿,有磁性,黑灰色,有效成分是四氧化三铁,两种矿石里都会夹杂一些石头类杂质。

    四川人说话有点赤磁不分,好在这里用的是文字。不管是赤铁矿还是磁铁矿,主要成分都是氧化铁,那么炼铁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把其中的氧元素去掉。

    怎么去呢?理论上任何比铁活性高的物质,都能够还原氧化铁,但最方便也最常用的还是利用碳元素,所以,炼铁的基本原理一句话就说清楚了:用碳去把铁矿石中的铁还原出来。

    知道了基本原理,如果不知道工艺过程的话,其实就还是啥也不知道,所以我们还是了解一下古代的炼铁工艺吧。

    记载中最早的炼铁工艺,出现在公元前一千四百多年,在两河流域的米坦尼王国,位置大约在今天的土耳其南部和叙利亚北部地区,这个王国只存在了200年。

    采用的工艺很简单,就是把木炭和铁矿石按一定比例混合,放在炉子里,点燃后让铁矿石慢慢还原。

    固体的木炭和铁矿石接触面很小,因此碳与氧化铁直接反应的机会很小,主要应该是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

    木炭在缺氧情况下燃烧生成一氧化碳,在高温下去还原氧化铁,铁矿石表面被还原以后,因为失去氧,就会留下微孔,看上去就像海绵一样,这些微孔把下面的氧化铁暴露出来,无孔不入的一氧化碳气体就能够钻进去继续反应。

    这样的反应温度不能太高,否则会导致铁融化流动,堵住微孔,让反应不能充分进行,因此整个过程中铁矿石都保持固体状态,最后练成的是块状的海绵铁,所以这叫做块炼铁工艺。

    因为一直是固体,里边的石头杂质出不来,同时因为没有充分和木炭接触,铁里的含碳量上不去,所以海绵铁是包裹着许多非金属杂质的熟铁,很软,还夹杂些石渣。

    炼出来就是要用的了,软就软吧,做不了武器,也做不了锄头菜刀什么的,做点锅碗瓢盆总可以吧。

    熟铁真是不适合做武器的,据说古罗马人用熟铁做刀剑,捅一个敌人,就得把剑放地上踩直了再上。有人当作历史来讲,我却觉得这只是一个冷笑话,有青铜剑用,干嘛受这个罪呢?拿青铜和熟铁比,那就是铜比铁更硬,还不止差一点点。

    就算做别的,也要把里边的小石头等杂物剔除吧,怎么剔除?

    方法很费事,就是用打铁的方法把海绵铁烧红,锻打成薄片,借此把杂质挤出来,一次挤不干净,就把薄片叠成一团,再次打成薄片,一次次的反复进行,直到把杂质剔除干净。

    剔除了杂质的熟铁,就可以做一些器皿了,总之肯定是利用起来了的,如果完全没用,那这工艺早就废掉了,也不会记载进历史了。

    在这个过程中,因为反复加热烧红,铁和碳在高温下多次接触,会有碳元素渗透进铁里,会导致铁中的含碳量增加。

    一开始应该没人注意这一点,因为只要铁中的含碳量没达到低碳钢标准,铁里边就全是铁素体,仍然是熟铁,性能并没有变化(参见上一篇'钢是一种铁’)。

    最先发现窍门的人没准有强迫症,总觉得杂质没有剔除干净,不停地反复把铁烧红以后敲打,然后就得到了意外之喜:铁变硬了,因为含碳量超过了铁素体的容纳极限,出现珠光体了,铁就变成低碳钢了。

    窗户纸一捅破,后面就顺理成章了,一定会有人继续尝试,直到敲打出中碳钢甚至高碳钢来,这样炼出来的钢,叫做固体渗碳钢。

    这个方法太费人工,也太费燃料,产量上不去,价格下不来,无法让铁器的使用得到大范围推广,以全面取代青铜器。

    中国到春秋时期才出现块炼铁技术,比西方晚了九百年,这并不奇怪,没有理论指导的古代,技术发展就是在盲目摸索,要碰运气的。

    但仅仅一百年后,即公元前五世纪,中国就出现了铸铁技术,这个就有点了不起了。

    为什么这么说?

    首先,直接冶炼出来的铸铁成本,肯定比固体渗碳钢低很多,但又远比熟铁硬,也比青铜硬,可以直接用来做武器,有了铸铁,铁器就能够逐渐淘汰掉青铜器,铁器时代就实实在在来临了。

    其次,铸铁是高含碳量的生铁水进行铸造的,说明当时的中国已经能够冶炼液态生铁了,这就为低成本的炼钢技术提供了条件。

    但是怎么做到的呢?铸铁冶炼的具体工艺是什么?比如说,融化温度是怎么解决的?

    可惜在网上搜索了很久,都不得要领,比较专业严肃的文章,对这个问题都语焉不详,估计是缺乏记载,人家不敢乱说,网上也有特别敢说的,但我又不敢信了。

    倒是看到一个比较靠谱的线索,说中国古代的青铜冶炼是采用的竖炉,中国的铸铁技术就是在青铜冶炼技术的基础上摸索出来的。

    之所以觉得这个线索比较靠谱,是因为古代的竖炉,其实就是现代高炉的前身,如果古代竖炉冶炼工艺和现代高炉工艺有近似之处,那就比较容易理解了,至于现代高炉工艺是什么样的,我准备在下一篇里聊一聊,这里就不啰嗦了。

    但即使这样,仍然存在一个问题:在古代技术条件下,铁的融化温度怎么解决的?那可需要1500℃以上的高温,算是一个不小的难题。

    要达到这样的高温,需要强力鼓风和很好的保温,一方面加大燃烧供热,一方面减少热量损失,温度才上得去。

    中国古代已经有大容量竖炉了,从发现的汉代竖炉遗址估算,这座竖炉的容积有50立方米,放在古代,这算是庞然大物了,这样的容积就是很好的保温手段。

    同样的形状,尺寸增加一倍,容积会增加到八倍,表面积只增加到四倍,相同容积对应的表面积就减少了一倍,相对散热面积少了,自然就更保温了,一小杯开水肯定比一大桶开水凉得快,就是这个道理。

    有了大容量的竖炉,炼出液态生铁就真还不奇怪了,至于为什么炼出的是生铁而不是熟铁?因为铁化成铁水了呀,和碳有了亲密接触,自然就能够固溶进大量的碳元素了。

    这么看来,因为之前的青铜冶炼已经发展了竖炉工艺,能够在块炼铁技术出现以后很快出现铸铁技术,就不完全是碰运气了。

    那么问题来了,同样能够冶炼青铜的西方,为什么在块炼铁技术出现以后接近三千年,到公元十四世纪,才有了铸铁技术?难道西方炼铜不是用的竖炉?

    或许还真是这样,据说西方的竖炉技术就是从中国传过去的,然后他们据此发展出了现代高炉技术,又传回到了中国,从古代竖炉到现代高炉,差别就在于后者有大量现代工业技术的支持。

    前面我说了,能够冶炼液态生铁,低成本高效率的炼钢技术就呼之欲出了,需要做的不过是从生铁里把碳元素弄出来一部分而已。

    怎么弄出来?加氧化剂,但氧化剂不能残留别的杂质在铁水里,所以只有两类氧化剂可以用,一类是空气或氧气,另一类就是铁矿石,现代的氧气顶吹转炉用的是前一类,古代的炒钢法用的是后一类。

    炒钢工艺是在西汉时期发明的,说起来工艺也简单,就是往液态的生铁水里加精矿粉搅拌,让生铁里多余的碳去还原精矿粉,产生二氧化碳逸出,从而降低生铁的含碳量来炼钢。

    关于炒钢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并不加精矿粉,只是不停搅拌,借助空气接触氧化掉多余的碳,降低含碳量。

    看来现在的人们并不一定知道炒钢的具体工艺,因为古人的记载往往之乎者也,语焉不详,现在的人理解起来有点想当然,瞎猜的,我采信前一种说法,也只是一种直觉,其实两种方法理论上都可行,但后一种方法需要的搅拌次数要多许多倍。

    炒钢工艺比铸铁工艺晚出现四百年左右,那是因为古人并不明白含碳量对钢铁的影响,所以仍然是盲目摸索的结果,只用了几百年,也不算太慢了哈。

    想一想就能够明白,炒钢法炼钢和固体渗碳钢相比,生产效率不知道高出多少,成本又不知道要低多少,因此从汉代开始,中国在低成本炼铁炼钢的技术上,已经摸到了现代工业技术出现之前的天花板。

    大约在东汉时期出现的百炼钢工艺,手段上有点像固体渗碳钢,不同的是,一开始是把熟铁和可锻生铁叠在一起,多次锻打之后,生铁中的碳会向熟铁渗透,熟铁慢慢变成低碳钢,生铁则变成高碳钢,最后形成千层饼式的叠焊复合材料,低碳钢提供韧性,高碳钢提供硬度。

    网上关于百炼钢的说法有好几种,一种说的就是固体渗碳钢,第二种说的是用生铁为原料,反复锻打脱碳变成钢,第三种就是我上面说的这种,我之所以采信这种说法,因为第一种说法没道理,有了炒钢技术怎么还会去发展这种笨办法?第二种说法更不靠谱,锻打可以脱碳?最后还暴露了无知,说锻打次数足够,就能够得到最好的精铁也即熟铁。

    百炼钢技术和固体渗碳钢一样费事,但得到的是优质品,这种高成本的优质钢,估计只有高级将领用得起,据说曹操的青虹剑就是百炼钢造的,姑妄听之吧。

    到东汉后期,还出现了灌钢法,关于灌钢也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是把熟铁生铁按比例混合融化,含碳量在两者之间,就练成钢了,另一种说法是把液态生铁往熟铁做的刀剑毛坯上浇灌,借助液体与固体的密切接触快速渗碳,因为浇灌时间长达一宿,所以别称'宿钢’。

    前一种技术上也可行,但和名称不符,我倾向于采信后面一种,这样渗碳的结果会是表面变成高碳钢,芯部是中碳钢甚至低碳钢,做成武器,韧性和硬度俱佳,也是高端产品,但生产成本比百炼钢低。

    直到十四世纪,也就是中国的明朝初期,西方有了铸铁技术,并且几乎是原样重复了中国走过的道路之前,中国古代的钢铁技术长时间里都是在世界上遥遥领先的。

    明朝中期,中国的钢产量达到了每年一万多吨,很少对吧?但工业革命的先驱英国,是在两百年后才达到这个水平的。

    然后呢?西方在文艺复兴以后,科学、商业、工业这三驾马车逐渐形成,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以及商业利益的驱动下,西方的工业技术像开了挂似的拼命往前冲。

    反观中国,晚明不说了,处于改朝换代前的破败状态,顾不上,清朝也不说了,大家都知道是个什么状态,于是在人家突飞猛进时,中国的技术发展,整体上应该是不进反退的。

    于是中国落后了,落后得很惨,直到晚清的洋务运动,才开始跟在西方后面,一点点地从零基础开始慢慢发展,这学生一做,就是一个半世纪,至今还不算完全出师。

    你看,从汉代往后,铸铁、低成本的炒钢、高性能的百炼钢和灌钢技术都有了,对了,淬火技术古代也早就有了,甚至还有双液淬火的记载,基本没有了技术革命的余地,穿越者过去还能做什么?干脆洗洗睡吧。

    现在网上资讯太多,一件事情往往有无数种说法,彼此互不相同甚至彼此矛盾,我已经是尽可能利用自己的工业常识做了筛选,但并不能保证都是对的,看这样的文字,你需要抱着存疑的态度,别轻易采信。

    预告一下,下一次我打算聊聊高炉炼铁工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