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厥阴病的病机和治法

 风声之家 2023-05-11 发布于江苏

厥阴病是半表半里阴证,临床常见上热下寒。

厥阴病为半表半里的阴证,阴证本来不得有热,但邪在半表半里,邪无出路,不能从表解,不能通过吐下而祛邪,郁久化热,古人说久郁之处必有伏阳,就是这个意思,所以虽然厥阴病是阴证,但郁久容易化热,最终呈现寒热错杂

火性炎上,所以热多表现为上热。就像老百姓都说上火一样,就是这个道理。寒性趋下,多表现为人体下半部的寒。老百姓说寒从脚起,因此寒证的时候,手足先凉。阳虚重症的时候也是以四逆为主要表现,如四逆汤。

厥阴病本身是阴证、寒证,却出现上热,表现为寒热错杂、上热下寒,就是源自于半表半里病位的特殊性,邪在半表半里,邪无出路,郁久化热,火性炎上,寒性趋下,导致厥阴病上热下寒为常见

厥阴病的治法是和法。半表半里的病机是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结于胁下。不同的是,少阳病属于阳证,厥阴病属于阴证,少阳病在益气养血基础上和以清热,厥阴病在温阳基础上和以清热,即清上热、温下寒并用。

少阳病、厥阴病的治法都属于扶正祛邪,只不过前者的扶正,是益气养血,源自于半表半里病机,存在血弱气尽。厥阴病是阴证,需要温阳,温阳扶正。也可以从这个角度说,半表半里的时候,都存在虚的特点,如果阳气虚,需要温阳,就是就是阴证的厥阴病。阳气不虚,不需要温阳的时候,即使用参姜草枣益气养血,也不是厥阴病,而是阳证的少阳病

厥阴病是病位在半表半里的阴证,治疗用温药。阴证的本质是正气虚(阳气虚),所以三阴证的治法就是扶正(温阳),代表用药是姜桂附吴茱萸等。

厥阴病比较特殊,因为厥阴病同时存在上热下寒,所以在温阳基础上还需要加入和解清热,就形成了寒热并用的特点。我们发现有一些属于清热温下的处方,如柴胡桂枝干姜汤、乌梅丸、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黄连汤等处方,都是寒热并用,而且属于阴证,无法归入少阴病、太阴病,因此把寒热并用的方剂归入于厥阴病范畴

寒热并用的方剂,清热和温阳并用,需要温阳,说明存在阳虚,就是机体功能沉衰不足,就是阴证。只不过在阴证基础上见到有热,再合入清热的,本质上依然是阴证。

攻补兼施的方剂,扶正与祛邪同用,需要扶正,说明存在正虚,是虚证、阴证。是虚证基础上有实邪,需要扶正基础上祛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