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裕创立的宋朝为何不可持续

 投沙斋 2023-05-11 发布于湖北

具有大历史观。本书从秦讲到明清,时间跨度长,探讨中国两千年治理得失。基本涵盖中国古代重要政治制度,讲透帝制盛衰真相。

多角度审视王朝兴衰。书中综合了历史学、政治学、管理学和传播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从不同角度来探寻朝代循环的根源,对中国传统国家治理体系提出了全新的诠释模型。

论述框架清晰。综合编年体与纪传体的优势,既深刻地剖析每个时期的国家治理体系,又绘声绘色地勾画出40余位有代表性的统治者形象,连接起来则是一部两千年的帝制政治史。

南朝宋武帝刘裕是帝制时期第一位职业军人出身的皇帝,他终结君主和门阀士族的共治,恢复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统治策略。作为次等士族或者寒族的一员,刘裕打破了士族对于组织体制的垄断,代表军人势力摆脱门阀掌握后的全面崛起,是南北分裂时期南朝政权运营系统革新的发动者。刘裕将南方政权的实际控制区域,推进到黄河流域,以巨大的军功获取代晋建宋的合法性价值动能。他大力推动土断法,以及恢复秀才、孝廉策试等公共政策,有助于远营系统充分发挥统一调度和动员资源的优势,扩大了组织体制的民间性基础。他同时规定荆襄上游的藩镇长官必须由皇族子弟担任,避免系统内出现两个权力中心。
但是,刘裕沒有完整地发展出系统以儒教为核心的价值忠诚,暴力和强权的潜规则崇拜反而占了上风,以至刘宋政权一再出现最高统治者非正常继承现象。

虽然宋文帝刘义隆元嘉之治号称乱世中的小康,但随后一系列帝室内部自相残杀,超越了伦理底线。即使孝武帝刘骏时期,发明了制约宗室诸王的典签等制度,也不能阻止运营系统被武力挟持。当大将萧道成即后来的齐高帝,以刘裕对待东晋政权的方式同样对待刘宋政权时,运营系统的崩溃和重启,又陷入了一轮新的非良性循环。

北伐成为夺位的理由

淝水大战胜利后,主要由流民组成的北府兵军团越来越介入东晋政权内争。谢安、谢玄相继去世,孝武帝之弟会稽王司马道子把持朝廷,孝武帝以皇后之兄名士王恭出镇北府京口作为牵制。公元396年,孝武帝为其妃子张氏捂杀,太子司马德宗即位,是为晋安帝。王恭两次指挥北府兵军团直指司马道子、司马元显父子专政,并一度和上游西府军统帅桓温之子桓玄联合。后司马元显成功游说北府兵军团主将刘牢之倒戈,王恭被杀,北府兵实际上脱离门阀家族的控制。
公元399年,司马元显为解决东晋政权严重的人力资源不足,下令将江东八郡免客为奴者,移置建康补充兵员,引发当地士族佃农普遍不满。蜇居浙东海岛自称五斗米道教主的孙恩,乘机率信众登陆起义,以宗教秘术成为长生人进行民众动员,一时席卷吴越之地,威胁建康。东晋政权以司马元显、刘牢之领北府兵讨伐,转战数年将其击破。刘牢之的部将刘裕崭露头角。
公元402年,控制了东晋大部分地区的桓玄,和中央政权发生冲突,刘牢之被桓玄派人游说,竟然再次倒戈。桓玄得以攻入建康杀死司马元显,随后,桓玄图谋解除刘牢之兵权。刘牢之策划第三次倒戈,其部下不从而解体。刘牢之自缢身亡后,桓玄兼任西府兵、北府兵统帅,悍然篡位改政权品牌为楚。公元404年,原北府兵旧将刘裕、刘毅和何无忌等发动起义,桓玄在逃亡途中被杀。桓玄的称帝和失败,标志着东晋政权君主和门阀大族共治策略终结。以刘裕为代表的新兴军人势力,颠覆了陈旧固化的运营系统。

按照陈寅恪先生研究,将刘裕定义为南渡的次等士族,即出身于大致人品经常被评为三品至九品,反复充任一般最高官品六品的家族。刘裕幼时家境贫困,作风刚毅、俭朴而少文。投军后身先士卒,从一名中低下级军官,凭着军功升至独挡一面大将,这和魏晋时代一般士族的作派很不相同。刘裕迎立白痴皇帝晋安帝复位后,即仿效桓温北伐以提高个人声望。首先率军北上,攻伐山东的鲜卑族南燕政权。公元410年,北伐大军灭亡南燕,王公以下数千人被杀,国主慕容超被送到建康斩首,为汉族政权偏安江左后未有之事。孙恩余部卢循、徐道覆等人,原本攻下广州后接受招抚,利用刘裕伐燕机会又北上进犯,江州刺史何无忌战死。刘裕凯旋后回师平叛,卢循败退广州后被迫自杀。公元412年,刘裕消灭了竞争对手、荆州刺史刘毅,至此完全掌控了东晋政权。

恢复集权而未能重建价值信仰

对于长期存在的资源分散、组织僵化等严重弊端,刘裕推出了多项系统改革的公共政策。连续百年的门阀士族专政,东晋社会普遍发生豪强隐匿佃客、部曲人数,以逃避国家赋役徭役,影响作战部队的基本兵源。《宋书.武帝纪》记载,“公既作棘,大示轨则,豪强肃然,远近知禁。至是,会稽余姚虞亮复藏匿亡命千余人。公诛亮,免会稽内史司马休之。”刘裕公开诛杀虞亮立威,以铁腕和重典惩治门阀大族。当时国家山湖川泽多为豪族所占,一般民众使用,还要向他们交纳钱税。刘裕下令禁断封固山泽的行为,允许民众自由采垦捕捞。
公元413年,刘裕再度推行土断政策,是晋成帝时期首推之后最彻底的一次。即除了居住在晋陵的南徐、南兖和南青三个侨州外,其他绝大部分的州县全部依界土断,多数侨置郡县被取消或合并,被归至本地郡县统一管理。居民不再被分为侨人或旧人,一律在居住地编入正式户籍,取消了对侨人的相关优待。通过一系列整顿,南渡侨人加入征调行列,门阀士族依法申报依附人口,一时“财阜国丰”,国家财力、人力资源控制能力得到加强。  
虽然刘裕继续重用诸如谢晦等门阀子弟,但更多次等士族或寒门人才被引入组织体制。他身边的重要干部刘穆之、檀道济和王镇恶等人,都是出身寒微之人。刘裕要求按照九品中正制初置的精神,恢复秀才、孝廉的策试制度,通过考试来发现人才,改变官员选拔以门弟为依据,纠正“下品无高门,上品无贱族”,的做法,一度程度上激发了运营系统流动的活力。
相较于曹丕代汉、司马炎代魏,刘裕代晋另建宋政权,合法性和正当性似乎充足很多。后世也有学者将刘裕视为汉民族的战争英雄。但是,从国家治理运营体系的层次探讨,刘裕仅是恢复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统治策略,而没有能重建运营系统的价值信仰和平衡。刘裕派军灭亡西蜀的谯蜀政权,以及占据汉中的氐族仇池政权。公元417年,他指挥大军攻入长安,羌族后秦政权灭亡。刘裕杀尽被俘的后秦王公大臣,将后秦国主姚泓送往建康斩首,创造了大分裂三百余年间南方政权疆域最广阔的时刻。刘裕终究志在改朝换代,谢绝关中汉族民众盛意挽留,执意东归以图大位。
刘裕毒杀东晋安帝后,立其弟司马德文,是为恭帝。公元420年,刘裕正式废除一百五十余年晋政权,正式改换宋政权运营系统品牌,登基称帝。是为宋武帝。次年,他派人闷死司马德文,首开帝制时期禅让革命杀害前朝君主的恶例。
宋武帝采取强化中央、削弱外藩的措施,以巩固君主专制的绝对权威。特别是大力扩充中军,形成新的禁卫体系。对于门阀曾利用荆州作为挑战中央政权的教训,规定委派皇子或宗室诸王轮流坐镇。他还下令限制州府将吏人数,一般州置将不超过五百人,吏不超过五千人。荆州地位虽特殊,置将亦不得过二千人,吏不得过万人。刘裕一生戎马军旅,“不涉经学”,在代晋过程中逐步认识到儒学的重要性。公元422年,他曾下诏要求“选备儒官,弘振国学”,但立学之事未及实施即病逝。去世前不久,他还在筹划讨伐北魏政权。
刘裕大致属于狼性气质的最高统治者,为南方过于虚华矫情的士族政权注入铁血生机外,也是南朝各代运营系统连续血腥更迭的始作俑者。他野蛮杀害晋安帝习马德宗、晋恭帝司马德文的行为,其实昭示着暴力至上、强者生存的价值取向,不仅是掌握武力的军人势力最可能模仿的示范,也影响了刘氏皇族子孙的行为选择。

元嘉之治与弑父案

宋武帝即位两年去世,太子刘义符继位。武帝遗诏以司空徐羡之、中书令傅亮、领军将军谢晦、镇北将军檀道济共同辅政。公元424年,掌握禁卫大权的辅政大臣,将少帝刘义符废为营阳王,后和刘裕次子庐陵王刘义真一起杀害。徐羡之、傅亮和谢晦等人,议立刘裕第三子宜都王刘义隆。时任荆州刺史的刘义隆,从江陵赴建康即位,是为宋文帝。
宋文帝在位三十年创造元嘉治世,具有突破瓶颈、建设可持续治理体系的机会。他以荆州旧部控制中军,诛杀权臣徐羡之、傅亮,击败了谢晦以清君侧名义的叛军,从而树立亲政后君主专制的权威。文帝沿袭分封皇子及宗室诸王出镇国内要冲的策略,同时任用具备实际才干的士族高门子弟,进入国家组织体制。相比较宋武帝刘裕的不善文釆,他创设儒、学、文、史四学,多次组织文学雅集活动,谢灵运、鲍照、刘义庆和范晔等文化巨星辈出,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士族认可。宋文帝治国继续了武帝义熙土断后的多项公共政策,即进一步清理户籍,下诏减免民众税赋及拖欠政府的“通租宿债”,劝民农桑、扶助孤寡,仿佛两汉政权时期仁君形象的再现。但是,宋文帝刘义隆北伐接连失败,以及在接班人安排上的重大失误,导致刘宋政权无法突破运营系统走向稳定的瓶颈期。
宋文帝一生三次发动对于北魏政权的北伐,特别是公元450年,经过了二十余年休养生息,几乎动员举国之人力财力资源。当时北魏为太武帝拔跋焘时期,军力旺盛大致已经统一北方。相较于宋文帝在建康“遥制兵略”、决策失当,拓跋焘亲率数十万铁骑,避开刘宋淮北坚城,一度奔袭至长江岸边瓜步,建康震动。江北民众遭受极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公元452年,拓跋焘为宦官所弑。文帝再度兴兵希望恢复河南,结果仍无功而返。
公元453年,宋文帝察觉太子刘劭造作巫盅,故而思考废立之事,但计划外泄为刘劭得知。刘劭竟与弟始兴王刘濬合谋,调动东宫军队弑杀文帝而自立,成为帝制时期罕见的逆子谋害君父、严重挑战儒家人伦的极端个案。

宗室相残成为常态

武陵王江州刺史刘骏为文帝第三子,闻讯后即发起讨伐刘劭的战争,不久诛杀元凶刘劭、刘濬全家,来到建康称帝,是为宋孝武帝。刘宋政权进入宗室骨肉自相残杀的阶段。文帝时代,弟彭城王刘义康一度主持朝政,即因被猜忌有人奉其作乱而被赐死。孝武帝即位后,发生其叔南郡王刘义宣久居荆州不听调度,孝武帝遂调集大军征讨,杀刘义宣及其子十六人。
部分史藉将孝武帝刘骏描绘成淫乱暴君,其实孝武帝时还设计过优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统治策略的系列制度,后成为南朝各代统治者解决士族、宗室挑战皇权的工具。这些制度包括,以级別低的寒族中书通事舍人控制中枢,排斥士族高官的话语权,形成寒人掌机要的效果;派遣职位低的亲信担任诸王的典签,实际代诸王批阅公文,监视诸王、刺史一举一动,达到典签控州镇的目的;设置直属中央的台传机构,保障上交中央财政税赋的审核,严格监察地方的支出等等。
孝武帝在位十年,先后杀了武昌王刘浑、竟陵王刘诞、海陵王刘休茂和南平王刘铄等。其子16岁的刘子业继位后,更是无理性地诛杀、囚禁和凌辱宗室大臣。其叔湘东王刘彧联络宫庭内外将其杀死,刘彧即位,是为宋明帝。孝武帝子、江州刺史刘子勋不服,明帝遣大军讨灭之。后明帝杀尽孝武帝子十余人,兄弟被杀者亦有数人。总计武帝刘裕九子,四十余孙,六七十曾孙,死于非命若达十之七八 。
宋孝武帝、宋明帝翦除宗室,刘氏皇族内部的争斗和残杀,严重削弱了刘宋政权运营系统的合法性和稳定性。以掌握禁卫力量的萧道成为代表的军人势力,逐步实破制约,主导了政权的演变。明帝子10岁的刘昱继位后,宗室中仅存尚有才干的桂阳王刘休范和建平王刘景素,先后以“废昏立明”为号召自立。萧道成尽全力指挥平叛,绝非出于对刘昱的忠心,而是为了实现其远大的政治抱负。刘昱被左右杀害后,萧道成立明帝子安成王刘准即位,是为顺帝。
公元479年,萧道成废弃刘宋品牌,登基为帝,改建齐政权运营系统,是为齐高帝。对于前刘宋宗室,齐高帝大肆杀戮。《南史.宋本记下》中记载,“宋之王侯,无少长,皆出死矣”。对于萧齐宗室,他曾告诫儿子武帝,“宋氏若不能骨肉相残,他族岂能秉其衰敝”,故齐高帝、齐武帝两代,虽对宗室诸王管理严格,设置典签官越过名义上的刺史处理州政,但基本相安保全。至高帝之侄萧鸾篡位为明帝后,他又开始屠杀宗室,齐高帝十九子,齐武帝二十三子,差不多都被他杀光了,迅速走上刘宋政权运营系统崩溃的老路。

皇子出镇要地是一种慢性自杀

《资治通鉴》中引述齐梁之际史家裴子野评论,对于刘宋皇子教育提出严厉的批评。“居中则任仆妾,处外则近趋走”,身边都是趋炎附势、唯唯诺诺之辈,“言不及于礼义,识不达于今古”,一定不能正常接班和治理,并把责任指向开国的宋武帝刘裕。刘宋皇子普遍幼龄,即被赋与镇守一方的责任。刘裕撤离长安时,被要求留守的次子刘义真十二岁,刘义隆西镇江陵时仅八九岁,显然缺乏系统的儒家伦理教育。
文帝、孝武帝和明帝等非程序性继位,极大助长了皇族内部的觊觎和猜忌风气,以至于频繁发生自相残杀的悲剧。以皇子宗室出镇要地都督军事,始于西晋政权司马炎时期,从后来八王之乱等历史发展总结,长期负面的结果远高于一时正面的作用。
宋武帝结束东晋政权君主和门阀共治而重建皇权专制的策略,由于沒有建立起皇帝、政权品牌和价值理念三合一的效忠体系,不得不重用最信任的皇族子弟出任各地军政首长,并在文帝时成为固定的制度,孝武帝时又发明典签等工具弥补制度的弊端,最终仍被证明是饮鸩止渴的慢性自杀示范。
随着宗室势力式微,士族势力被抑制而自甘旁观,当武将执兵柄的萧道成重现刘裕代晋的历史场景,仅仅是政权主体变换了品牌,军人势力的代表成为新的皇族,即萧齐皇族代替刘宋皇族,运营系统的基本逻辑和根本矛盾一切照旧。魏晋时代价值观和方法论背离形成的死结,不但沒有在皇权重振后打开,反而演变成系统频繁和反复的动荡。

【图书简介】

在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体系的发展和变迁中,儒家思想为什么会成为核心价值观?哪八位帝王发挥了决定性的用?哪些制度左右着社会资源的控制和动员?

本书是一本视角新颖的中国古代政治史,全新揭示了秦统一后帝制国家皇权系统的运营逻辑,并力图从中找寻变迁规律,揭示王朝循环的原因,总结历史得失。作者将数十位帝王的故事与大历史视野相结合,既是一部中国历代皇帝评说总集,又梳理了两千年中国政治历史,便于读者快速理解帝制中国两千年兴亡得失的机理。

【作者简介】

沈刚,作家。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编辑专业,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历任上海《萌芽》杂志社编辑、上海《解放日报》编辑。小说《别了,十八岁》 获“萌芽”文学奖,出版小说集《别了,十八岁》。

【目录】


绪 章 帝制时期的运营和治理
第一章 创制:秦汉第一帝国
第一节 秦始皇:开创还是毁灭
第二节 摸着石头过河的汉高祖
第三节 忍者汉文帝
第四节 汉武大帝的矛盾人生
第五节 汉宣帝:霸道王道两手抓
第六节 新帝王莽的理想国
第二章 重构:魏晋南北朝大分裂阶段
第一节 曹操、魏文帝的三国时代
第二节 晋武帝:统一还是崩溃
第三节 晋元帝:东晋政权的士族专政
第四节 前秦天王苻坚:大一统的失败尝试
第五节 职业军人宋武帝
第六节 北魏孝文帝的全面汉化
第七节 梁武帝崇佛和西魏宇文泰改革
第三章 调整:隋唐第二帝国
第一节 文帝、炀帝:二世隋朝
第二节 天可汗唐太宗
第三节 女皇武则天的逆袭之路
第四节 成败唐玄宗
第五节 唐宪宗:承前启后的中兴
第六节 武宗和宣宗:帝国的落日
第四章 完善:五代辽宋金对立阶段
第一节 辽太祖太宗:契丹版的一国两元体制
第二节 宋太祖:最后的篡位者
第三节 宋仁宗:盛治和改革
第四节 宋高宗的南渡岁月
第五节 金世宗与宋理宗:文治的迷思
第五章 固化:元明清第三帝国
第一节 元世祖:因俗而治,蒙汉相杂
第二节 明太祖的恐怖政治
第三节 明成祖和他的儿孙
第四节 明世宗:革新与停滞
第五节 深居宫中的明神宗和崛起的努尔哈赤
第六节 明思宗殉国与皇太极、多尔衮建国
第七节 最后的康熙大帝
第八节 乾隆帝的盛世自恋
第九节 道咸大碰撞
第十节 慈禧太后,帝制的终局
结论
治理体系中的最高统治者
后记
我的跨界历史写作
参考文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