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学家:“不舍得丢东西”,其实是一个人性格的缺陷

 徐泽权 2023-05-12 发布于陕西

昨天在家中大扫除的时候,意外发现杂货间的门关不上了。

当我打开的时候,发现里面满满当当地堆了许多用不到的东西,一件件拿出来整理,越是收拾心下越是愤怒。

想也知道这些都是我父亲平日里积攒下来的他认为有用的东西。

在我看来就是不折不扣的垃圾,杂物间变成了一个大号的“垃圾桶”。

文章图片1

这让我感到心力交瘁的同时更多的是不解。

为什么有些人似乎舍不得丢掉任何东西,哪怕物品本身已经没有任何实际用途。

事实上,这类在我们看来似乎有“囤积癖”的人不在少数。

很多读者朋友身边或许就有那么一两个人,

他们似乎也不是某一类特定物品的收集爱好者,只是单纯舍不得丢掉一些已经失去本身效用和价值的物品。

我曾有一位来访者,已经接近不惑之年,在事业上也十分成功。

文章图片2

一次路过他所居住的小区,俨然是豪华富人区的气派景象。

但就是这样的一位在世俗眼光中的成功男性,热衷于囤积卫生纸。

家中有一整面墙大小的柜子用来堆放诸如卫生纸、洗衣液的日用品。

用他自己的话说:“依现在的经济能力,可以说卫生纸我想买多少就买多少,

但我就控制不住自己内心的焦虑,只有疯狂囤积之后才能稍有缓解,但囤积之后又会很有负罪感,会感觉到很懊恼。

文章图片3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这位男士行为以及心理反应是囤积癖的典型表现。

囤积障碍(Hoarding obstacle)”在临床心理学上也是强迫症(obsession)的具体表现之一。

将他们划入了“慢性失序症”的范畴。

但这种重复性的强迫行为除了有心理疾病的原因之外,更多地可能是一种性格缺陷。

在生物的进化演变过程中,几乎所有哺乳类动物都会有囤积的习惯。

尤其在那些觅食较为困难的环境和季节当中。

文章图片4

囤积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求生手段,可以帮助动物对抗大自然当中突发的灾害和异常现象。

而对于灵长类生物来说,囤积一些生活必需品无疑会让我们产生安全感、满足感和富庶感

因此大部分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囤积的倾向。

但当这种囤积的倾向发展成为超出合理范围甚至走向极端。

不囤积将会影响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时候,我们就不得不正视这一问题。

根据美国心理学会给出的自测标准:

文章图片5

强迫性囤积作为一种心理障碍通常与自己不合理的焦虑有关。

“舍弃物品”这件事本身会引起他们的不安和痛苦。

尽管囤积行为本身可能也会让他们产生压力,但是丢弃物品所带来的心理负担明显已经超出了他们的承受范围。

通过观察和研究我们也逐步发现,

这些对囤积“成瘾”的人群通常性格中会展现一些相似之处:

他们的性格中包含着很大比例的迷茫和逃避的成分在。

文章图片6

在潜意识当中不清楚自己真正所需要的是什么。

对自己所做的决定有着强烈的不信任感,于是就会出现盲目尝试和盲从的情况

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主观判断能力的缺失,更明显地,就是心理脆弱和不自信的表现。

同时,他们也是极度缺乏安全感的一类人群。

再和大家分享一个我在心理咨询过程中遇到的例子。

文章图片7

我的一位女性患者曾经告诉我说,

在她的房间内堆满了旧书、旧报纸以及已经更新换代的旧家电等等。

她统统都舍不得丢掉,总觉得还有用,有一天还能用到。

有时被丈夫或者女儿偷着扔了,自己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感觉到非常伤心。

在生活当中,她也是一个十分没有没有安全感的人,总是患得患失、有选择恐惧症,对自己作出的决定容易后悔。

文章图片8

总是担心身边的人会嫌弃自己或者离开自己。

但是对于旧东西的占有,某种程度上安抚了她的内心,让她获得了一种控制感和熟悉感。

“不舍得丢东西”,其实我们所难以抉择的不是那件物品本身,而是在这件旧物身上我们人为赋予它的一种归属感和情感属性。

这本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并没有好坏之分。

但如果超出了必要的限度,凡事过犹不及,就会形成一种偏执的心理状态了。

文章图片9

不如我们就勇敢地意识到这是一种性格上缺陷。

坦然地去面对它、接纳它,也是我们接纳自己、包容自己的第一步。

The End -

作者 | 汤米达

编辑 | 万安

参考资料:Jean Piaget Biographie. (2020, January 2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